明月天天有2019-01-16 04:19:59

一九五八年,中国的农民忽然一夜之间诗性大发。可惜当时没有全国超男超女大赛,也没有国际选秀这么一说,让很多人才白白地埋没了。这里有当年的报纸为证.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新华社记者古平写的题为“人人写诗个个唱”的文章,讲的是他在江苏省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白茆乡的采访所见。

记者说,该乡的墙壁上到处都写满了“目不暇接”的新山歌,包括公社党委书记,食堂的炊事员,七十三岁的老人在内的歌手,诗人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写出,唱出了三万首新山歌。当年八月初,乡文联成立后,一百多个新会员组成了三十个创作小组…乡文联在全社五千多刚摘了文盲帽子的学员中,开展了一人五首诗的运动,出现了人人写诗,个个唱的热潮…

文中特别刊登了其中的四首以飨读者。

在该乡入口处的白粉墙上,记者看见了这么一首: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
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你说老百姓的感觉有多么敏锐,他们进了人民公社,解决了吃饭问题,马上把生活跟天堂联系在了一起。

另一首题名为“东风吹”的民谣是这么说的:

东风力量大无穷,
吹得迷信连根拔,
吹得保守一扫空,
吹得落后沉海底,
吹得贫穷影无踪。

这风吹得真是气壮如牛,惊天动地。不知吹这么大的风对庄稼的收成有没有影响!

在一大队食堂工作的炊事员在食堂的墙上留下的诗是这样写的:

九月菊花透心黄,
人民公社是天堂,
心里喜,嘴里唱,
山歌飞过白茆塘。

这分明是一个吃饱喝足的人喜滋滋地说出的心里话。守着粮食天天随便地吃,是一种多么的暇意与满足。千万别把粮食都吃完了,不然“透心黄”就成了“透心凉”。

一位“雪白的胡须齐到胸口”的七十三岁的老人,是位能写善唱的歌手。这位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创作高手,留下的诗歌不知用的是什么时态,因而说不清是白描还是想象:

白茆乡大变样,
白茆塘开得像运河样,
两岸房子造得一式样,
屋后花园门前场,
电灯照得满场亮。

就是在今天很多地方都没达到如此的水平啊。这样的描写对今天搞房地产开发的太具有参考价值了。有水,有花园,有电,没有树;要是再有电视天线不就是今天的城市吗!

可是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四首诗歌里,没有一首提到劳动;提到种地;提到要去生产;创造价值。它们提到的,都是一种期望式的享受与抒情。是现实欺骗了眼睛,还是现实迷惑了理性?

没能亲身经历那个汹涌澎湃的时代,但读过在那个时代成为历史之后亲历者的叙述。那是一个天天喊着“超英赶美”的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亩产破地球记录的年代,那是一个砸锅拆门板的大炼钢铁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天天都是不夜天。

白纸黑字的采访记实,权威的新闻媒体舆论,政府的喉舌与声音,代表的是人民和他们切身利益的报纸…

当人们喜不自禁的时候,往往就把自己变成了荒唐的笑料。

公正,客观的报道有时也很难经受住时间与历史的检验。

公正,客观的报道少之又少,普天之下皆然。
 

小记:原作于2007-8-1,今天稍微改动了个别标点和字句。

2019年1月16日星期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