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之若仪(137)移冢抬碑
作者:狮子羔羊
随后,四位壮汉把那一人多高,两尺多宽,七八寸厚的石碑从地里起了出来。
待到余焰尽息热气散去之后,老农夫领着儿子将吕老先生的遗骸收将起来,连同骨灰用红绸包了装了满满一荷花缸。
几位壮汉将一口口偌大的荷花缸搬去山下,抬到卡车上。然后他们四人用两条扁担把那足有八百多斤重的石碑抬到山下,然后六人合力搬到车上。
静仪等一行人随之下山,坐上客车。
耀洲来到车前从口袋里掏出两包大前门香烟,分别给了两位司机。然后他来到静仪面前,低声说:“孃孃,那边我就不去了。这边的事情我负责善后。”静仪对自家侄子也不客气,她抓着他的手说:“这边的事交给你了。如果钱不够,你告诉我,不要亏待人家。今天幸亏人家一家人出手帮忙……”耀洲一边应允一边退下客车。
他下车后向司机示意开车。卡车在前,客车在后,两辆车缓缓地启动向前。耀洲在原地向车上的人招手。
待车已走远,消失在公路两旁的林荫树后,耀洲这才转身向山上走去。他要与老农夫算一算今天要付多少钱,然后请他代为专转其他来帮忙的农人……
两辆车从北到南,经中央门、鼓楼,新街口、中华路,从中华门城堡出了城。经长干桥,雨花路,左转上了向东山的郊区公路。
下午两点左右,载着吕家一行人的客车和装着吕家先人骨骸的卡车在花神庙徐家山头的山脚下沿着路边停了下来。远远地,静仪看见徐龙祥父子已经在路边等候。
车停稳后,正璿手捧爸爸的骨灰盒走下车来。正瑛、正琅扶着妈妈紧随其后。明霞、明蓉两姐妹相互搀扶着也下了车。就在徐龙祥与吕家人问候寒暄的当儿,其他送葬的亲朋也都纷纷下车。
小陈、小刘两位准女婿把徐家老大带去卡车后面,指给他看卡车上的石碑和荷花缸。徐家老大看了看说:“这荷花缸没问题。我们几个一趟抱一个上山,多跑几趟就行了。这石碑至少要四个人抬。这里就我们三个男的,缺一个人呢。我来和我爸爸讲讲,让他找人把在花神庙做工的老二叫回来。” 小陈、小刘连连道谢。
徐龙祥把吕家众人领到山脚下徐家的农屋。这是一座非常简单的典型江南农舍。三间砖瓦结构的小屋座北向南。从大门向下看去,远远地看到公路上络绎不绝的往返车辆。从后门向上看去,满山翠绿的竹子。竹林中不时传来画眉、黄莺的啼声,委婉动听。
吕家人在徐家稍做休息,就随着徐家父子从后门向竹山走去。大约走了半里路,一行人来到半山腰上一块平整的坡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新挖的大坑。这坑大约直径三米,有两米多深。挖出的土堆得像小山似的。
就在静仪和正瑛他们在徐家休息的时候,徐家老大和两位准女婿已经把卡车上的荷花缸搬到新坟穴边上了。徐龙祥亲自跳进大坑,将七口缸按主人的辈份尊卑依次排好。最后他伸手在坑边拿了一口空缸,排在其他先人的下首。然后他从正璿手上接过明皓的骨灰盒,轻轻地放进那口空缸里。
这时,徐家老大把一桶和好的水泥递给父亲。老徐接过水泥桶和工具,仔细地将每口缸的沿口抹上水泥。然后他把水泥桶还给儿子,示意小徐把其余的空缸一一递过来。
拿着空缸在手,老徐两臂一使力将荷花缸在手中翻了底朝天,轻轻地反扣在装着先人骨骸的花缸上。
做完这一切后,老徐两手一借力,从墓穴里跳了上来。在征求了静仪、明蓉等人的认可后,徐家父子开始挥锹向坑里填土。
不足半小时的时间,父子俩就把墓穴填平。
小徐走到父亲身边讲,石碑需要四个人抬,已经让人找弟弟回来了。老徐一挺腰,说:“不等他了,我来!”
静仪一听,连忙劝阻道:“徐大哥,你也上了年纪了,我不能让你抬。”
站在一旁的正璿听了,自告奋勇地说:“徐叔叔,让我来!”
老徐打量了一下正璿,问:“你行吗?”
“我行,您看我的肌肉。”说着,正璿弯起手臂,一用力,把二头肌显示出来给徐叔叔看。
看到老徐还有些犹豫,静仪插话道:“他从小就喜欢摆弄石锁、哑铃,像蛮牛一样,有用不完的劲。你就让他抬吧。”
“好,老吕这个儿子不白养!你和大哥哥们下山抬石碑。”
四个男子,正璿,小刘个子矮一些,走在前面,徐家老大和小陈走在后面,一声吆喝,两条扁担上肩,那偌大的石碑离开了地面。在小徐的号子声中,一行四人抬着石碑向山上走去。
随着山坡变得越来越陡,四人在竹林里走得越来越吃力。汗水湿透了正璿的脊背,黄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滴。与两位大哥哥一样,他和着徐大哥的号子声,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拉着麻绳,吃力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