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年8月 18日——2008年2月18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有“新小说教父”之称,剧作家,导演。代表作有《橡皮》、《窥视者》、《嫉妒》、《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反复》等作品。
1922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1945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艺学院,在国家统计院及殖民地热带水果研究所工作。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法兰西是个崇尚艺术独创精神的国家,独辟蹊径的作家不胜枚举,在任何时代都不缺少大师。萨德写了人的惊世骇俗,巴尔扎克描绘了时代的风情画卷,普鲁斯特描述人细腻的情感世界,沙特对人作了哲学思考,贝克特揭示了世界的荒诞。到了20世纪中叶,也出现了罗伯-格里耶这样大师级人物。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克洛德·西蒙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有时把喋喋不休的杜拉斯也归入这一行列),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法国文学评论家称他们为新小说派。1985年该派另一位代表作家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小说”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项经典。
罗伯-格里耶在晚年所著《科特兰的最后日子》中,揭示了新小说派几位代表作家的“家谱”:“萨洛特处在普鲁斯特的谱系中,而我是在卡夫卡那条线上,布托继承了乔伊斯,而西蒙则源自福克纳。”
罗布-格里耶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在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他的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在他的作品里很难发现通常意义上的戏剧性,也很难辨析出其个人生活的影子。
“新小说”诸家中,罗伯-格里耶的小说还是比较“好看”的,因为他的小说披上通俗小说的外衣,有侦探、凶杀、暴力和色情。
成名作《橡皮》被评论家们认为是“物本主义”小说的发端,在“新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小说讲一个发生于24小时内枪击与死亡的故事。故事线索并不复杂,一个恐怖组织计划对某政治集团进行暗杀,已经接连杀了八个人,都是选在晚上七点钟。一个低能的杀手在第九次行动刺杀杜邦教授时失手。杜邦为了逃生,让医生对外宣称他已中弹身亡。内政部长和杜邦关系密切,便派侦探瓦拉斯前去调查。瓦拉斯不知杜邦未死,在经过种种调查之后决定在杜邦书房埋伏,却误杀了代替马尔萨来取文件的杜邦。整个小说充斥着卡夫卡式的荒诞。《橡皮》中的主人公瓦拉斯永远游走在旅馆,邮局,警察局和杜邦的公寓四个地方之间,下意识地在迷宫般的街道中逛着,观看街景、行人、房屋等等。作者对这些景物不厌其烦的描写既不是情节转折的需要,也不是用来烘托人物形象的。作品展示了人物一天的经历, 用错位的形式,制造一种看似相互矛盾,不可理解的情节。主人公反复进文具店购买橡皮,作者重复描述橡皮的样子,但读者最后发觉橡皮与案件毫无关涉,是节外生枝的多余之物。假如橡皮在小说中真有什么意义,那就是作者用橡皮擦去了侦破杜邦教授被害事件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只有这样理解橡皮才充满了隐喻。
《窥视者》叙述的是一桩奸污谋杀少女案。主人公马弟雅思去他童年生活过的海岛推销手表。上岛后他去了一位水手的姐姐家。他看到镜框里有一张照片很像自己少年时的女友,那是这家13岁的小女雅克莲。一家人都恶毒地骂她是个不检点的女孩。马弟雅思的手表没卖完,想回去却错过了当天的开船时间。他打算租房子住下来。他发觉口袋里有早晨捡的绳子,并少了3支烟。第二天渔民发现雅克莲的尸体躺在海草上,大家认为是失足落水,其女友推断为谋杀。马弟雅思去旧相识马力克家,听到一家人吵闹,父母认定儿子于连是杀人凶手,于连一声不吭只注视着马弟雅思。马弟雅思发觉绳子、香烟、糖果留在了悬崖边,他又去案发地。于连在岩石后窥视,看见马弟雅思扔掉一件红毛衣及糖果纸,他虽目睹一切却什么也没说。窥视者在小说中只是个小角色。马弟雅思在推销了两天手表后回大陆去了,一切好像未曾发生。在整部小说中,犯罪的情节是缺席的,被害者雅克莲从未出场,而只是在他人的转述和推销员的自我心理暗示中偶尔闪现。小说对关键事实核心情节保持缄默,却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喋喋不休。而如何在抹掉它的条件下又将它呈现出来,就成了小说的主要课题。与谋杀相对应的侦探也没有出现。事实上,每个读者都是侦探,读者从叙述中的残片中,可以建构出完整的故事。马第雅思脑海里经常出现的是烟头、糖纸、绳子、毛衣等意象。整个作品强调小说视觉效果,以对“物”的细致描写为主,马第雅思所见的是镇上的街景,房屋,居室摆设,作者没有试图去图解生活。
小说《嫉妒》的主题是心理分析,却达到了一种失去人性的小说的境地。小说现场活动的只有两个人:主妇阿 X 和弗兰克。作品的名字叫《嫉妒》,是谁在嫉妒呢?我们从他们的谈话中见不到互相嫉妒的语言。那么嫉妒者在哪里?小说中的细节暗示有这样一个人,可以说是个在场的隐匿者,无论他处于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总是在进行观察,小说的图景都是他的观察所得,而且他的观察精细入微,他似乎像是一架无生命的摄象机。显然这是个爱她的人,可能是这少妇的丈夫,也可能是个同性恋人,就是这个人在嫉妒。这个人物没有出场,但通过他观察阿 X 和弗兰克的一举一动,能使读者感觉他在嫉妒。《嫉妒》景物描写细致而精彩,再次看出相对于人作者更热衷于描写物,而且把非人化的写实推向极端,一只被拍死的蜈蚣最少被反复提及了十多次。
《反复》小说主要人物罗宾是一个法国特工,战后他奉命去柏林进行一项秘密调查,在一家玩具娃娃店邂逅名叫若爱尔的年轻女子,在旅馆遭到异母兄长瓦尔特的枪击。整个叙述尽管存在诸多矛盾之处,但都指向“杀父娶母”的古老主题。根据瓦尔特的叙述,他和继母若爱尔本来是恋人关系,但漂亮而又处境困难的犹太姑娘却嫁给了比她年长一辈的布吕克上校,瓦尔特对父亲的夺爱耿耿于怀,十多年后终于找机会枪杀了父亲。而罗宾也有犯罪的动机和可能,难脱“杀父”嫌疑。他也对肉感的若爱尔充满欲望,在现实或想象中同年轻的继母发生了性关系。瓦尔特就当面指控他:“你杀死了父亲! 你跟他年轻的妻子做爱,甚至都不知道她早已经属于我了!” “杀父”是确定无疑的,不论老布吕克究竟死于瓦尔特还是罗宾之手。《反复》的情节重复了俄狄浦斯的故事。《反复》中有三个叙述者:即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按语者。同一个故事,作了不同的叙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同叙述之间,可能是互相补充,而更多是互相矛盾和冲突,很像《罗生门》。
他最为轰动的作品是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讲的是一个桃色故事。它描写一名貌美富有的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男子,男子说他们是老相识,并于去年在马里安巴相约于今年在此相会,她答应将与他一道私奔。女人深感诧异,告诉对方她从来没有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相识。但这男子却坚持他们曾是情侣,并不断地向她证实过去确有其事。在他的坚持与说服下,女人逐渐有了动摇,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该作品由阿兰·雷奈(阿伦·雷乃)拍摄成电影,于196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罗布-格里耶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得路易·德吕克电影奖。1969年因《撒谎的男人》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编剧奖。1983年导演了《漂亮的女俘》。
小说 《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格里耶以作品中独一无二的品质和他崇高的影响而荣获1998年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
《漂亮的女俘》
http://www.zhanlang.cm/video/play/31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