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一株荷花三十年,
教众忽然到眼前。
灾满未必得解脱,
人鬼都要寻未来。
书接上回。出了神农架密林,七仙女和董永都是兴高采烈的。这两位故友分别日久,现下虽已不再讲夫妻之情,却仍有论不完的道、说不完的往事今闻。董永获得了新生,七仙女也是二次下凡,这一仙一鬼都有在人间重走一番的热情。
七仙女仍是仙女,且本领已大有长进。可是严格来说,董永此时既不是仙,也不是人,仍然算作鬼。只是蓝采和法术高明,让他的魂魄依附于一株荷花,并且能操控这株荷花。荷花虽已长成人型,但本质上,根是根、茎是茎、叶是叶、花是花,并没有改变。
七仙女为他买了两身衣服,一路上倒换着穿。每隔两三天,七仙女就要为他找一个有水有泥的地方,如小河、小溪、水塘、水洼之类的,让他脱了鞋子,卷起裤管站在水中。实际上,是让他的荷花根在泥里种上一会儿,吸收一些水分和养料。这样他的面色就能保持红润,手臂的颜色也如常人,外人看不出来。
为了不惊扰旁人,这事通常在晚上进行。遇到高山峡谷、激流险滩等难行之处,七仙女就飞起在空中,抓住董永的双肩,将他提过去。这一仙一鬼的目的地,自然是原来一起生活过的半边镇。因为行走的路径上离不开水源,因此与后羿和嫦娥,传药时所走的路线大不相同。他两个只管行路,并无任务在身,又都不必吃饭、洗澡。休息时,有床无床也不打紧,只是有时避避风雨。因此,住店也可,不住店也可,倒是轻松自在。
一路上,董永和七仙女有说有笑,再见人间的风光,自然也开心了不少。董永死而复生,心情开朗了许多,已经不再执着于那些思想中解不开的疙瘩。
这一日,一仙一鬼来到了一处地方。此处因有商山和洛水,故名商洛。此时正值春末夏初,商洛山中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正沿山道走着,董永道:“师妹,你刚到半边镇时,人情世故都不懂得。这些时日,我见你练达了许多,你的进步可真大。”
七仙女道:“那时,我在人间也只有数月,整日想着那寒地,疏忽了与人的交往。师兄可是从生到死,走了一段长路呢,比我可历练得多了。在岛上,菩萨也没教过我这些。我是一边观察,一边学呢。人类的情感、情绪,要琢磨透了,也不容易呢。”
一边聊着,一边走着,来到了一条山谷。谷底有一条小溪,西边是一条土路。董永道:“师妹,你看这条小溪,水清泥厚。今天天气又好,不如我在这里浸上一阵,涨涨精神。” 七仙女道:“好哇,你的脸色已经有点发黄了,也应该浸一浸了。” 董永道:“这溪中水草比较茂盛,烦劳师妹吹奏一曲,让他们分一小块地方给我。”
七仙女答应一声便横着竹笛吹奏起来。随着悠扬的笛声,溪中的水草,果然分出了一小块地方。董永看了,心满意足,这就脱了鞋子,卷起裤管,站到了溪水中,脸上现出享受的神态。七仙女就在山坡上坐下来随意吹起了竹笛。
七仙女正吹着笛子,忽见从山谷的一端,转来一队行人。她停了笛声,对董永道:“师兄,有人来了。” 董永答应一声,收了脚底板下的根须,穿好鞋子,放下裤管,回到山坡上,与七仙女坐在了一起。
行人渐渐走进了,约莫有二三十人,看起来像是几个青年的家庭。几个青年的男子大约都在二三十岁左右,都推着独轮的小车。年轻的妇女领着孩子,随在车子左右,想必是那男人的妻子。董永和七仙女,坐在坡上望着,发现走在头前的那一家有三位妻子,后面跟着的两家各有两位妻子,再往后的家庭都是一位妻子。七仙女对董永道:“你看这一队人,妻子多的就是领头的。难怪人间的皇帝们,要设个三宫六院的。仙界不准用情,是非常英明的。不然的话,蟠桃园里还不得挤成一锅粥。” 董永道:“仙界不用情,自有仙界的道理;人间用情也有人间的道理。”
一行人走近了,那为首的就停在道上,向董永和七仙女拱手施礼。董永和七仙女急忙起身还礼。那人道:“两位贵人,我们是过路的,一早就出来赶路了,走到此处有些乏累了。这里溪水清澈,山坡也平缓。我们想在这里休息一下,不知可有打扰否?”
董永忙答道:“无妨无妨,大路朝天,小哥请自便。我们也是过路的。” 那人道了声多谢,就回头安排他的队伍。那些推车的男人,全都将独轮推车停在山坡的一侧,一辆跟着一辆,排成一队,让开道路有七八步远。此处较为荒僻,路上并无行人。接着,男人们就一起到山坡上去捡拾树枝。他们并不去砍树,也不去攀折,就在山坡上捡拾,然后拿到坡上一处僻静的地方,长长短短地堆成一堆。有人从独轮车上取下了镐和锹,在树枝堆的附近,相隔一段距离,挖了两个细长的沟。这时,有几个妇女开始在道路的两侧和山坡上,收集干枯的树叶。她们拿着木制的耙子和柳条编的篮子,收集一蓝,便拿去堆在那挖好的细沟的两侧。没过多久,就堆起了几堆。男人们就用那些树枝,在向着道路和董永的方向上,扎起了两排简易的篱笆墙,有一人多高。
董永已经看出了端倪,对七仙女道:“他们是在建造一个简易的茅厕呢。” 七仙女也一直注视着他们,恍然道:“原来是这样。那些枯树叶就是用来擦屁股的喽。” 董永道:“人食五谷杂粮,有进有出。这是人类的麻烦之一。” 七仙女道:“人类要通过生育来繁衍,又要谈情说爱、又要拉家带口。这又是人类的麻烦之一。” 董永听了,笑而不语。
过了一会儿,篱笆墙扎好了。男人们只将一柄铁锹插在细沟旁,就都退下来,在独轮车旁坐成一排,背对着山坡。须臾,有两个妇女各提了一个水灌,到溪中灌满了水,拿到茅厕旁边,并开始招呼坡下的妇女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坡来,使用茅厕。从日光投射出的身影可以看出,每个人方便之后,都用铁锹铲一锹土,将自己排泄的粪便盖住。那条细长的沟,从后向前逐渐地使用。妇女从篱笆墙后面转出来,提着水罐的妇女就为她们倒水净手。妇女们轮换着全都方便过了,就都集合到坡下,拉扯着孩子们坐好,也都背朝着山坡。水灌转到了两个男人手中。男人们也是一样,到溪中去提水。现在轮到男人们使用茅厕了,也是一样的过程。最后一个男人用完后,就将铁锹插到另一侧的细沟旁。那水灌又转到了女人手里。她们去溪水中提了水,就有妇女带着小孩,跟着他们一起到茅厕。原来那另一条细沟,是专门为小孩子们准备的。孩子们在妈妈的帮助下,用完了茅厕,净完了手,就都回到了坡下。
七仙女见无人再用茅厕,好奇地对董永说道:“咱们过去看看吧。” 在半边镇时,她从未进过茅厕,因为她根本用不着。董永嘴里说着:“那有什么好看的。” 可还是起身陪着七仙女走了过去。七仙女和董永转过篱笆墙一看,细长的沟还没有被用完,周围看不到一点污渍,也闻不到臭味,枯树叶也没有用完。过路的行人仍然可以使用。这一仙一鬼从篱笆墙里转出来后,不觉吓了一跳。只见两个男人一个提着水罐,一个拿着铁锹,正走到眼前。其中一人问道:“你们要使用吗?” 董永急忙摆手道:“不用不用,谢过两位小哥。我们只是过来看看。” 七仙女也有些尴尬,跟着摆手说道:“不用不用,我们不用。” 两个男人感到有些诧异,相视一笑,又退了回去。
董永和七仙女回到原地坐好,继续注视着这一群人。这时,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坐成了一个圈。一位妇女挎着一个篮子,为大家发饼吃。每一张饼有五指分开那么大,大人发一张,小孩儿发半张。过了一会儿,见大家手里的饼都吃光了,那妇女又问道:“有人没吃饱吗?” 一位妇女举手,说道:“我再要四分之一。” 那妇人便给她撕了四分之一的饼。小孩子们也是安安静静地吃完,并无吵闹。
董永看着,有些不解地对七仙女道:“这一群人,着实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