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沙河星光2020-01-21 14:45:01

再谈律诗的修改

作者:菲沙河星光

 

昨天谈到了赵忠祥赵老的诗作。赵老作为玩票性质写手没有学好平仄是可以原谅的,不要像网上许多人骂声一片。要骂也骂一些级别高的--玩笑。我不喜欢骂人,我喜欢分析现像。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当代大名鼎鼎的散文大师余秋雨先生的一首诗:

 

本为望海筑此楼,

岂料远近皆望楼;

风晨雨夕独登临,

方知何处是泰州。

 

这首诗是余先生为泰州新建的望海楼而作的赋中的压轴诗。不可谓不重要。可是你读一下这首诗就知道它就是一首打油诗。作为他这样的专业写手,写打油诗怎么也不应该在以文字优美而著称的散文里出现吧。而且还在压轴位置出现。这就是引起这篇议论的原由,

 

是他不喜欢唐诗吗?不是。对唐诗他说过的:

 

“唐诗,乃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第一文化标志。”

 

是他不懂平仄吗?不是。他在散文《夜雨诗意》中这样说过自己:

 

“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

 

他早年学了古诗,他后来不可能不学唐诗,况且他对唐诗热爱到称其为第一文化标志。

 

是他的中文词汇量不够大吗?更不可能。以我的词汇量都可以把它改得更好一点,不信我改给你看:

 

本为望海筑斯楼,

岂料周遭皆望楼。

雨暮风晨独步上,

方知何处是泰州。

 

是不是更像唐诗?实际上如果不是地名泰州的“泰”字不合律以外,它就是一首七绝。关键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与原文一模一样。如果对此要求稍宽一点点,下面这个就是十足的七绝:

 

本为望海筑斯楼,

岂料周遭皆望楼。

雨暮风晨独步上,

泰州一览景全收。

 

有人说打油诗也有好的。但我要说打油诗也要尽量讲就点平仄为好。你看莎翁的十四行诗,它对重音的讲就不亚于唐诗对平仄的要求。可见平仄不是形式上的人为规定,而是音乐美学的客观存在,不然为啥东西方都不约而同地出现?

 

不仅唐诗对平仄有要求,早年的戏曲歌词都是尽量合平仄的。如果说有不合平仄之处,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遇到地名人名等。余先生还是戏曲科班出身,不会不知。

 

李白的诗因为地名或因为大气势的需要常有不合平仄的句子,或叫拗句,但是经历代文人的推敲后都说没有改进的余地,说明他的诗已是最优安排。这种情况叫合理拗句。

 

为什么余大师要写不合辙的打油诗?

 

以上只作开放性分析,提出疑问。答案不知到,要问余大师。

 

 

附:望海楼新记

 丙戌秋日 余秋雨记於京城

 

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最近之毁在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

泰州之有望海楼,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可时时登高,俯视遐迩,以极目畅怀。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於道。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望海楼。建筑採宋代形製,且又壮其规模,优其材料,精其工艺,以吞吐古郡风范,盛世气韵。清人咏望海楼诗云:“忍见荆榛老夕阳”,“建楼一夕万户忙。”今荆榛已除,夕阳未老,新楼既成,万户更忙。忙於登临,忙於接待,忙於怀古,忙於畅想。正可谓: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