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美君子2021-02-15 09:59:36

 

永恒的《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这是《喀秋莎》五段歌词中的第一、二段中文歌词。这首歌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文革期间被定性为“黄色歌曲”,我们这一代人对它耳熟能详正是在文革期间以及上山下乡的日子里。

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于1938年创作了《喀秋莎》,而后由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成曲子。这是一首爱情歌曲,它以奔放的激情,唱诵了少女喀秋莎对远方从军爱人的思念和鼓励,是前苏联人民热爱的歌曲之一。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不到一个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的近百万大军,就击溃了前苏联红军,直逼首都莫斯科。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第聂伯河前线。士兵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市民们倾城而出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里有一群妙龄少女,她们是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他们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敬了庄严的军礼。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的陪伴中,年轻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雄赳赳地奔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阻击任务完成后,全体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听到《喀秋莎》开始,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一个月,但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却很快传遍了全苏联。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在战争中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的歌曲《喀秋莎》。

上个世纪90年代,在诗人伊萨柯夫斯基的诞生地,当地人民出钱出力建造了一座《喀秋莎》纪念馆。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在一块平地上用一根根整段圆木搭起一座类似俄国传统式样木屋的象征性建筑。木屋里陈列着各种回忆文章、《喀秋莎》的各种语言的歌词、唱片以及有关这首歌的剪报,还有响着《喀秋莎》旋律的电铃。屋子左边放置了一块球形巨石,石上嵌有一块金属牌子,上面刻着《喀秋莎》的头两行诗句。平地的一边还竖起一段形状奇特的松树杆,样子酷似竖琴,象征着音乐和歌曲。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一首歌曲而建造的纪念馆,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我大学毕业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再碰过手风琴。在前天牛年春节的朋友聚会上,老家伙用笨拙的双手为朋友伴奏了这首歌曲。献丑是肯定的,但这首歌把人带回到曾经年轻的年代确是美好的,我还能记得嫂子80年代初在工厂合唱这首歌曲时向我借过领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