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美君子2021-03-01 15:47:09

电影《战争与和平》观后

 

有人说,“人的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便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而《战争与和平》无疑就是最该读的那几本书之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认为“《战争与和平》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罗斯的生活,这会胜过读几百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著作”。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曾评价“《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前后耗费十余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另外两篇代表作是《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好的作品都离不开爱情的故事,《战争与和平》也同样落入俗套,它围绕俄国对抗法国拿破伦军队的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贵族青年皮埃尔和安德烈公爵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作品描写战争,同时又歌颂和平。托尔斯泰在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人道主义的赞扬的同时,作为虔诚的说教者,强烈地宣传“不要用暴力和邪恶抗争”和“道德上的自我改善”等博爱主张。在充满战争与和平演替、心灵求索的史诗般运行中,“如果设想人类生活可以用理性来支配,那么,生活的可能性就被消灭了。”这是《战争与和平》故事尾声中的结论。

文革爆发的1966年,我12岁。之前没有机会读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当时岁数小,估计读也读不懂。文革期间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国家的小说都在被禁止之列,当与之无缘。大概是1978 - 1979年,世界名著开始重新出现在国内的“新华书店”。我还记得在广州上大一时的一个周末,早起到学校附近的五山“新华书店”购买再版名著的情景。当时排队买书的队伍从书店里面一直排到外面大街上约50米。因为人多限购,我还特地排了两次队,买了包括《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等。有没有《复活》,我倒忘了。原因是我人在美国时,北京的家搬了两次,很多东西都找不到了。当年由于大学学业繁忙以及工作后不知道为何也一直没有找到时间阅读,所以,很遗憾直到现在我也没完整地阅读过《战争与和平》。大儿子上高中时,老师建议他们读几本世界名著,我特地给他买了一本英文的《战争与和平》,现在还躺在我的书架上(见下图)。老家伙中文的都读不下去,英文的就更别提了。随着岁数大了,我已经比较发怵读大部头的小说了,特别是超过100万字的。于是,半退休的我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就成了捷径 – 估计这已是老年痴呆的前兆了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