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弋2020-04-24 15:13:41

整理出了几张图片,都是旧年旅行欧洲时的老照片:

达芬奇的名作《费隆妮叶夫人肖像》,据说是仅次于《蒙娜丽莎》

拿破仑曾经把《蒙娜丽莎》藏在自己的寝宫里陪伴了四年

安格尔的名作《达芬奇之死》,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抱着奄奄一息的达芬奇。

巴黎卢浮宫展厅中的《蒙娜丽莎》,那时候没有现在那么拥挤,但仍然要保持社交距离来瞻仰它。

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献给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并为他设计建造了香波城堡。

法国有三位最伟大的君主: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和拿破仑,达芬奇客死他乡在法国的卢瓦河畔。

梵高的名作《桥》

这条小河沟上的桥,让梵高思念他的荷兰家乡,那里也有一座这样的桥。

梵高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星空下的咖啡馆》

这就是让梵高产生创作灵感的咖啡馆,现在就叫梵高咖啡馆。

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小城阿尔勒,梵高曾经在这里居住,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

这里到处洋溢着艺术气息,这位街头音乐家在演奏手摇滚筒式留声机,

阿尔勒非常古老,从古罗马斗兽场的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它在古罗马时代一定是一座大都市。

《胶片上的达芬奇,数码中的梵.高》

其实,胶片时代的初期,并没有想过要要模仿人的眼睛,倒是电影觉得自己有眼睛、有耳朵,是视听综合艺术。当年摄影与电影争“第八艺术”的交椅(古希腊把传统艺术分成七个门类),最后在好莱坞庞大电影市场的支持下,最终电影被确认为人类文化的第八艺术。而摄影艺术却“无处安放”,因为没有人准备过第九把交椅。
电影不愿意承认胶片是它的绝对载体,却相信街头艺人西洋镜中的活动影像与留声机,是电影艺术的源动力。现在好了,进入数码时代,摄影不需要胶片这种化学反应物作为载体了,数码摄影既可以拍照,又可以录音录像,兼视听为一体,成为以活动影像为主体的独立艺术形式。电影却仍然抱残守缺,一分钟二十四帧电影胶片是它唯一的依存。现在没人再讨论“第八艺术”的归属了,数码摄影也已经不在乎这个名分了。

摄影的初期主要是为了模拟绘画,如果用“咔嚓”一声就能代替费时劳神的素描,也心满意足了。那时候的黑白胶片对射入镜头的光线质量并没有什么要求,有明暗关系就能显现影像,拍清楚人脸和景物的细节,是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产生的光影过渡。彩色胶片出现以后,胶片的化学反应方式也没有改变,胶片上的涂层变成了一种混合颜料的反应物,光线的明暗关系和过渡层次~,会在胶片上产生对应的颜色,光线本身不决定照片的色彩和色调,而是由柯达和富士这样的胶片公司来决定,他们对色调做了各自的预设。
和绘画艺术做一下类比,我们会发现整个古典时期的绘画,和摄影的胶片时代一样,也是被一种化学属性主导的。作为古典绘画艺术的代表,达芬奇在调色作画时,不需要考虑光线对做画环境的影响,当他爬上高高的脚手架,猫在教堂的穹顶下,无论是火把光、蜡烛光,或天窗投下的一缕阳光,都不会影响他调出的颜色和涂抹的厚薄。达芬奇的绝顶画作,是在他“心灵之光”的照耀下完成的。
摄影的胶片时代就像是一个达芬奇时代,尽管我们用光做图,但胶片上的“颜料”决定了影像艺术的表现力。
追求“自然之光”,是从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开始的,人们开始认识光线和色彩的关系:太阳光的七色光谱和三原色。颜色的物理属性对画家来说越来越重要,古典绘画中的那种阴影暗调被色彩的层次所代替。印象派绘画的出现,就像1975年第一台数码相机的出现,绘画开始告别古典主义,摄影也逐渐跨越“达芬奇时代”,终结胶片的使用。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我曾经在黑市上得到过一套巴林国的邮票,一版有二十多张精美的印象派绘画。很多年以后我旅行去列支敦士登,才知道当年这些袖珍小国,靠印邮票发了大财。记得当时我选出一些画面很震撼的,来翻拍放大成黑白照片,其中有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人的大作,但我不记得有梵高,今天回过来想想,我们当年应该是不会对梵高感兴趣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印象派众多的大师们中间,人们偏偏更喜欢梵高?梵高受新印象派的影响,成为了后印象派画家,说明他已经过了印象派的巅峰期,如果说是因为他影响了二十世纪马蒂斯的野兽派和表现主义,那么人们更应该崇拜现代派艺术,而不是把梵高抬举到和达芬奇一样的艺术高度。
我曾经去法国普罗旺斯的阿尔勒,专程到梵高的“桥”和“星空下的咖啡馆”瞻仰,在那里我终于有了新的答案。
梵高受新印象派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点彩的技法:用点状的小色块来表现色彩面。如果你去看看一幅点彩画,就好像是看到了一幅被放大的像素图:人眼的视网膜、数码的光通道,和均匀斑点的油画会下意识地重合在一起。
梵高接受了点彩的理念,但却没有重复那令人窒息的操作,因为“点”会越画越精细,除非能穿越到数码时代,否则“点彩”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梵高的技法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扭曲的色块,它是从一个点被拖曳成色条,在空气中舞动,在光影里流转。当我站在梵高的“星空”图前, 不禁要问:您是怎么知道数码的延迟拍摄,星轨会形成环状的?
今天,有许多梵高的画作被拍成动画短片,一个枯燥的画面,瞬间变为生动故事,我不禁要问梵高:数码可以将静止的画面变成活动影像,这是不是符合您对这个世界的渴望?


……人类文化的潜意识中,常常隐含着某种密码、某种未来信息,有时候我们知道得有点晚,就像这“数码中的梵高”,……

(图文原创,谢谢阅读!)

 

yujing_hk2020-04-24 15:34:28
两位都是名人,高大上。:)
znr05052020-04-24 17:34:15
香波城堡和摄影老者 那张最好!
MLight20202020-04-25 01:44:13
艺术与知识的综合。赞!
双城故事2020-04-25 03:26:39
周末百科,感谢您辛苦码字。有文化,有思考。
雷弋2020-04-25 05:38:32
是啊,说名人故事,讲小众文化!
雷弋2020-04-25 05:42:17
谢谢!记得那天拍了不少神情专注的人,因为这座城堡是文艺复兴艺术与哥特式建筑的结合,独一无二。
雷弋2020-04-25 05:44:11
谢谢,知我者,M兄!
雷弋2020-04-25 05:47:54
谢谢双城!喜欢“沙龙”,喜欢小圈子热闹温馨!
MLight20202020-04-25 16:30:12
雷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