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2021-03-14 12:21:15

回答JKC10 Comments on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读议

 

 

这样当回事地谈,很觉着份量。

 

中国的文章和诗词,五四前是一段,之后是另一段。我说的是五四前的那段。

 

小说散文等文学概念是由欧美日传入中国的。没有逻辑学和在逻辑里的伦理学,不会有自觉意义上的文学审美意识。中国没有。五四后,中国人用进口的这些,总结出中国的文学。

 

激动等导致的诗文写作,是文学。诗言志和文以载道之下,也会产生激动,譬如家国情怀等等。我要说的是这种情怀在中国文学中几乎涵盖了一切,它使得中国的文学直至五四,几乎停滞。

 

另,这种文学,几乎与活人的灵魂无关。鲁迅有言:“【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深以为然。

 

“豪放派”们的东西,往往正是这类东西。

 

中国的文章与“豪放派”者流的种种,往往是种假关怀,假情绪,假思考。渔樵之于屈原之劝所谓“众浊浊?你独醒?”(意思),其实是要把他从假关怀中拉进切实的人生关怀;“思无邪”的角度太大,走向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才是寻常要说要看的;“壮志饥餐胡虏肉”是出门才能喊的口号,“唤起两眸清炯炯”是到哪儿也不减的记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红雨随心翻作浪”“我哭豺狼笑”至“今天过上好日子”“难忘今宵”,都是程度不同的哈巴狗朝着城墙叫,哪块城砖昰你的”的假激动。

 

诗庄词媚,诗之庄,说成诗之装,有点过,但也不是空穴来风;词之媚,是人的“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就是想歪了,想荡了,还是。

 

都说诗是词之源,看上去,真是。细了想,该说成诗是词的绊才对。假关怀,假情绪,假思考至李清照等,才被剥落,还原成真。

 

总之,激动,有质量的差异。在所读过的清以前的文字中,还觉得,激动还有不同程度的真假差异。所写的苏词读议贴,不过想说点这上面的话。

 

安祝!

 

 

 

青松站2021-03-15 04:53:11
谢谢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