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乱侃(修订版)一、会意谜
作者: leonz98 发表日期: 2008-11-02 22:07 复制链接
一、会意谜
例子1:永远和平(打中国城市古称一)
例子2:满江红(打贵州地名一)
例子1的谜底是“长安”,2的谜底是“赤水”。借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灯谜的格式:
永远和平,这叫“谜面”,让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给出的信息,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
打中国城市古称一,这叫“谜目”,限定了思考的范围。答案一定是这个范围之内的词语。
长安,这叫“谜底”,也就是谜语的答案。答案的获得,是根据谜面的信息,在谜目的范围之内思考、筛选而得的。
此外还有“谜格”,注明了谜底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需要调换字的顺序,或者需要读谐音,等等。
谜面、谜目、谜底、谜格,也分别简称面、目、底、格。
例子3:笼中鸟(三国人物一)关羽
例子4:孔子墓(地理名词)丘陵
会意谜,顾名思义,就是要理解谜面的整体意思去猜谜底,谜底只不过是谜面换一种说法而已。要猜会意谜,方法只有一个:做代换。比如例1的“永远”和“长”是时间上的近义代换,例子2的“江”和“水”是小概念范畴到相应大概念范畴的代换,例子3的“鸟”和“羽”属于事物特征上的同义代换,例子4的“孔子”和“丘”属于姓名的同义代换……这些代换,都是符合人们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的,比如说到“羽毛”,我们只能想到鸟类,而不会想到走兽,所以“羽”也就成了鸟的代名词了。又比如说到“江”,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水。
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学习会意谜解谜思路中的四种,分别是直接代换、反面扣合、联系上下文,以及问答法。
1.直接代换
谢绝参观(四字常用语)不同意见
谜底本来应该读作“不同、意见”,现在读作“不同意、见”,也就是谢绝参观了。这是灯谜的一个常用手法,叫做“顿读”,灯谜的很多趣味,就在于谜底顿读之后,变成了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的意义,给人以错愕、幽默的感觉。
唐僧远行劫难多(地理用语)西经八十一度
经、度在谜底中是地理测量的用语,转到谜面上,变成了动词“游历、度过”。“八十一”照应谜面的“劫难(有多少)”。
少林武术(五字时间描述语)一刹那功夫
谜底顿读为“一刹、那功夫”。古寺又称古刹,所以用“一刹”来取代“少林”,属于小概念范畴到相应大概念范畴的代换。“功夫”从描述时间别解成了武功的意思。
好看、方便、牢固(国家名一)美利坚
把谜底的美、利、坚三个字单独拿出来,和谜面的三个形容词分别一一对应。
货物由沈阳发出(古装剧中四字常用语)奉天承运
沈阳,民国以前称“奉天”,所谓“奉系军阀”大家都知道。谜面到谜底,用了地名别称来进行代换。其他的地名、人名、物品名,也经常会看到类似这则谜的同义代换,比如“申”代“上海”, “李”代“太白”, “台”或“案”代“桌子”……
老婆孩子热炕头,胜过神仙满世游(时人)温家宝
温暖的家庭,向来是任何东西无法取代的。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鸳鸯之外再加个招人疼的小乖乖,那是做玉皇大帝都不去的了。谜面到谜底并非逐词逐字的对应,而是把谜面整体意思概括成为“温家宝”三个字。这种会意手法叫“大拢意”。
2.反面扣合
读新书,读好书(成语)不念旧恶
反扣法就是要从谜面的反面意思去推想谜底。提倡读新书、好书,潜台词就是“不要念旧书、坏书”。
两强相遇勇者胜(五字医学名词)失血性休克
俗话说“血性男儿”,有血性的勇者,才能在狭路相逢的时候克敌制胜。谜底从反面来陈述这句话,就成了“没有血性,就别想赢”。
中华儿女不媚外(《岳阳楼记》一句)其喜洋洋者矣
谜底读作“其喜洋,洋者矣”。中国人不媚外,那就只有洋人喜欢洋人了。当然这里的“喜”和“媚”词义还是有区别的,一为中性,一为贬义,大家需要细辨。
3.联系上下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成语)无与伦比
我们都背过李白的《送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深的桃花潭水,也比不上汪伦送行的情谊,谜底“无与‘伦’比”恰如其分。在碰到类似的引用诗词、典故的灯谜时,我们需要注意谜面提到或暗示的人物,还有作者姓、名、字、号等,可能会出现在谜底中。
“洋装虽然穿在身”(四字机构简称)外服中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谜面利用了歌词的上下文联系,只点出前半句来,依靠“虽然……依然”的转折语气,使后半句不言自明。身处海外的我们,读了这则谜,是否也会多少有些感触呢?
“东风不与周郎便”(聊斋篇目二)乔女、姐妹易嫁
谜面出自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锁二乔”是“东风不与周郎便”的直接结果,只要联想下一句诗,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从这首诗可以引出另外一个谜:
“自将磨洗认前朝”(五字军事史名词)核武器时代
本句说的是诗人在泥沙中捡到了折断的铁戟,于是打磨清洗一下,以辨认这武器从前所属的朝代。从谜面我们不难会意:“自将磨洗认前朝”的目的就是为了“辨认核实武器的年代”。单单一个“核”字的意义变化,竟能把谜底解释得和原来完全不同,灯谜的巧妙,尽现于此。
“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常用成语)一毛不拔
为了解答这则谜,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谜面讲的是谁、在干什么。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广为人知的典故:曹操接受了王允的七星宝刀,准备趁董卓不备时刺杀他。但和董卓单独相对的时候,曹操害怕董卓力气大,没敢立即下手。这里的“未敢轻动”就是说曹操不敢把刀拔出来。“毛”字特别有意思,别解作“心里发毛、害怕”,正好照应上谜面的“惧”字。这么常见的一个成语,由于谜作者的慧眼,解得妙趣横生。
小知识:现在灯谜的惯例,凡是引用别人句子作为谜面,都需要加上双引号来标明。所以如果看到谜面用双引号括了起来,那多半是在提示你:谜底需要考虑谜面的出处和背景知识。
4.问答法
功课不好怎么办(物理名词)应用力学
谜底解释为“应该努力去学习,才能让功课好起来”。问答法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除了谜面的字和谜底的字有对应关系以外,还需要附加一些字词,显示出“提问-回答”的语气。比如这题中的“应”字,是以一种回答的口吻,去对应谜面的“怎么办”这个提问。把谜面和谜底连起来读一次,就可以体会到“应该”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承接上文的作用。若直接答“力学”未尝不可,但比较生硬,而且少了顿读,少了“应”这个多音字,趣味就减弱了许多。
“一骑红尘妃子笑”(四字哲学名词)因果关系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为何展露笑容呢?是“因为荔枝果的关系”啊。
“问君能有几多愁”(成语一)应答如流 (或作“对答如流”)
谜底只摘出了词作最后一句的关键字“似”和“流”,其他字全都弃而不用。“应答”两个字非常响亮地回应谜面的“问君”。谜面自然天成,谜底抓住最关键的地方,回答鲜明干脆,此谜实为绝佳的构思。
一点体会:
猜会意谜虽然只是作代换,但如何作代换,从哪个方向入手,并没有一定的套路可以依循。比如谜面引用一句诗,思路可能是直接从谜面会意作代换,可能是反扣,可能需要引申上下文,也可能谜底含有诗句作者姓名,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这需要头脑灵活,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尝试各种手法,以及尝试各个关键词的替换、搭配,才有更大机会找到真正的解谜方向。
猜灯谜没有什么“公式”是可以包打天下的。我举出的四个典型会意谜解谜手段,只是想启发大家去掌握猜谜的一些常用思路,以后自己遇到新的思路,可以在此文的基础上加以扩展。
附加一些会意谜赏析:
归来定是醉如泥(物理名词)反应堆
这是利用通假字的例子。“反”通“返”,所以“归来”扣“反”。“定是”有猜测的语气,所以用“应该”来对应。一个“堆”字,活脱脱刻画出烂醉如泥,扶都扶不起的酒鬼形象。读全谜,好像是贤惠的妻子猜测丈夫回来时的情形,“定是”两个字,可以窥见一点又爱又恼的神态。
另举一个例子:
迎亲摄像多路进行(教育用语)录取分数线
大家可以找到哪个字是通假字么?
全部招供获减刑(五字宋词句)白了少年头
上面提到过的“应用力学”已经出现了多音字,这个例子更是以多音字为最关键的变化手段。“白”是坦白,“年头”的口语化具有幽默效果。
白娘子盗灵芝(电影名四)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棵草
这种谜底串连好几个同类事物的方式,叫做“集锦谜”。谜底读为“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棵草”。按顺序把全部谜底连起来读,才能体会出谜底和谜面的扣合关系。
另外一个例子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中国少数民族四)高山、水、景颇、壮
走笔挥毫舆马间(中药名) 车前草
所谓“倚马可待”,想象才高八斗之士,在旅途中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的淋漓畅快,这个“草”字的神韵就体会得出来了。
“全不见半点轻狂”(体育项目)女子举重
谜面出自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是赞扬红娘举止庄重的话。“举重”的别解,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容易品出味道,但此谜犹如一盏清茶,细细回味,才觉得齿颊留香,谜作者的文思,确实是到了“举重若轻”的地步。
功过人间评宋江(成语二)天下为公、明辨是非
宋江字公明,谜底巧妙地利用了顿读手法,把“公明”二字分别嵌到两个成语中去。
这个同学常失误,老兄掌握要宽松(八字张宇歌词)一生爱错放你的手
谜底顿读为“一生爱错、放你的手”,什么时候我也能有这样的老师啊?
朝廷百官醉生梦死,关外八旗觊觎中原(8字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清”字一经别解,熟悉的成语又变得有点不熟悉了。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七唐一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这是白居易《琵琶行》序中的一句话。“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王翰的《 凉州词》。此亦琵琶,彼亦琵琶,这边是大珠小珠,那边是声声催促,这边是醉不成欢,那边是醉卧沙场,这边是天涯沦落,那边是一去无回……这则谜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交相辉映。“马上”解作“立刻、很快”,在原本的豪情当中,又加入了一点点口语的谐谑。
各得五票,双双获选(四字常用语) 正正当当
“正”字计票法居然大摇大摆的走入了灯谜,“当当”又是憨态可掬,报以一笑,赞此谜的可爱。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四字典故)道旁苦李
道旁苦李,原是聪明小孩王戎的典故。谜面更有名,是李白《蜀道难》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是乎,诗人在高峻的蜀山之中攀爬,“参”和“井”这两颗星宿都快被攥在手里,“手可摘星辰”啊。诗人抬头喘息,以手抚胸,坐在路边长叹一声:“畏途巉岩不可攀!下次打死我也不来了!”这副狼狈像,可不正活现出了“苦”字么?
http://blog.6*park*.com/blog.php?do=showone&tid=3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