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京球迷?如果你说你是国安球迷,只是什么徐云龙少加一之类的,那么对不起,你只能是初级球迷。想脱离菜,鸟的,怎么着也得知道李辉沈祥福,至于登堂入室,恐怕要知道李公一魏克兴。不过真正能达到像我这样的老梆子段位的,恐怕得知道高洪波。我说的不是国足教练的高洪波,也不是北京队时候的高洪波,而是国家青年队时崭露头角的高洪波。更有甚者,还有早年夺得小学萌芽杯冠军的曹限东。这资格,在TT够老吧?
早年在王府井商业区的北头,有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名叫“利生”,在那有时可以买到球票。印象里贵的三毛五,便宜的好像一毛五就可以,好像从来没有贵过五角的。工体看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经验,检票后沿着台阶走到顶端,豁然看到灯光明亮的绿色草坪,那视觉的冲击是相当地大。如果运气好,母亲除了车费还会多给一点零钱,那么就可以买两根三分钱一根的冰棍儿。
八十年代的时候,高丰文带出了青年队的李华军柳海光和贾秀全。随后张志成带出来另一拨青年队,其中有几个在北京队混得不错,比如宫磊和董玉刚,但更出名的,就是后来国足的主教练高洪波。高洪波当年非常红的,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上是进过不少球的。回到北京队后,是多年的有球权的锋线主力。高洪波也深得徐根宝的赏识,后来重金挖到广州踢球。高洪波在广州的待遇很高,不和运动员一起吃饭,而是和徐根宝等教练组的一起吃。
有多少人知道曹限东上小学时的表现?那时候,好像电视还是九寸的,中国人买肉还是限量的。曹限东好像是东城八里庄小学的,好象是东城体校的,参加萌芽杯后电视台给他拍俩镜头,小伙来了一个凌空侧身射门,像模像样。曹县东的辈份低于高洪波,不过曹限东赶上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大潮,不但有了钱也有了名,更多了不少八卦。早年中国人一个月只挣两百块钱的时候,北京队到云南海埂冬训,歌星那英和孙越到那去看球,曹限东和高峰居然自己花钱在昆明为两名歌星在五星级酒店入住,那叫一个有面子。至于这俩运动员当晚在哪睡的,此处省略一百五十字。
北京队很有那么一股怪怪的劲头,水平未必高到哪去,但是有股爱谁谁的劲头。北京是首都,早年很多国际比赛都安排在北京。除了国家队,自然东道主与外国球队的交流就多一些,好像北京队一到打外国球队就特兴奋,金指导也很会宣传鼓动,整出一堆震撼人心的口号“不向外国人低头”“国安永远争第一”之类的。
离开中国后,慢慢地对北京队的关注少了许多,但是对北京队发生的很多事情还是知道的,比如北京队也开始找内援和外援,运动员不再是一水的北京人了,吉林的辽宁的大连的来到了北京,北京的居然去了死敌上海的球队,以往的那种极强的地域情节慢慢散去了,到后来,绝不向外国人低头的北京队,也招来了很多水平高于中国人的外国球员。北京队在变化,老板凳的口味也在逐渐过时。老板凳停止对国内俱乐部比赛的关注,大概是在假球黑哨开始之后。有一年回国坐车经过工体,看到里面灯火通明,好象是北京队主场对山东,我灵机一动对朋友说“咱晚上进去看球吧?”朋友不屑一顾地回答“你有毛病啊”,我不再吭声了。那时候才意识到,国内的老梆子们早就不再对国内足球感兴趣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据说,英格兰的那个曼联肉头很快就会以破纪录的身价加盟北京队。北京,中国,世界正在发生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就在我眼前发生着。
最后,一道北京球迷附加题:惟妙惟肖,打两个足球运动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