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国足在大赛末期时就会掰着手指头脚指头算分的尴尬局面,这次也不例外。“要多少分才能挤进去”“谁和谁如果默契了国足就会怎样怎样”,“国足要出线的几个条件”,小算盘打得精明剔透,帐算得清晰严密,可问题是,除了两天之后的那一次,以前的各种算分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为什么呢?
2002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时,中国聘请米卢执教中国足球队。大赛开始前,领队问米卢“你觉得多少分才能出线?”。米卢反问“你觉得呢?”领队(好像是南勇)回答说“我估计十二十三分基本上够了”。米卢回答说“你错了。我认为17分才能出线,也就是说全赢,或者基本全赢只平一场”。这就是世界级教练与中国人的小算盘的区别:大腕教练从一开始就制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就要争取最好的成绩,但是中国的领队首先想到的是最低限能出线的分数是多少。看到了吧?其实不是球迷掰着手指头算,连领队也在那算,但是外国教练的心态非常不同,这就是差距。
1997年,中国队冲击法国世界杯的时候,中国特重视,戚务生当主教练,然后配了好像六七个助理教练,没事就开会研究,没事就分头给运动员做思想工作。特明显的一次是客场打科威特的时候,没完没了地分析,好像得到新消息科威特两个首发传言受伤上不了的消息是谣传,那两个实际上能上,于是又是一通思想工作,又是全队的情绪波动。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队里对对方的一举一动已经到了惊弓之鸟的程度,老琢磨着对方能出点什么情况我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1982年世界杯预选赛时,中国吃了新西兰和沙特默契球的大亏,给中国人上了一课,原来国际足球这么黑啊。咱中国人民绝对不傻,学这玩意不费劲。很快,中国足协就对分组和赛程之类的奥妙了如指掌了,这方面不再吃亏了,而且,中国若隐若现地在亚洲大型比赛里是否成功地在场外运作场上占了便宜,恐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若干年前国足与香港队的7比零是怎么回事,最近连续两场的争议不小的点球又是怎么回事,套用网络的一句名言:水很深啊。
可是,吃了好几堑长了不少智,别人会玩的咱们也会玩了,该想的办法好像也都想了,为啥中国足球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呢?我以前想不明白,昨晚喝多了啤酒有点闹心晚上睡不着,终于想出来了:不是什么鸟体制,而是中国自上而下的那种心态:怎么能够以最小的努力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你看看,领队琢磨着怎么以最低分出线,球队希望对方首发上不了,球迷一天到晚算满足几个条件才能活。所有这些,避开了什么呢?避开的就是:想出成绩就要提高水平。
把这条想透了,基本上就可以解释中国足球各种荒诞离奇的现象,基本上可以预计亚洲最昂贵的联赛和亚洲最昂贵的主教练打造的国家队将来照样还是出不了线,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这样:想出成绩却没耐心想办法怎么踢好球。
话先放在这:如果这次国足披荆斩棘真的出线了,那么我不但把我这篇醉话收回,而且自我掌嘴每侧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