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看到这样一个路牌-“Sorry 啦,咱乁卡紧呢”, 让我一头露水。台湾语言受日语影响,时常可以看到“の”,我可以了解,就是“的”。“乁”是啥意思?日语五十音中没有这个“乁”。网上新华字典解释说,“乁”基本字义古同“移”,其他字义古同“及”;说文解字的解释:“流也。从反厂。讀若移。凡乁之屬皆从乁。弋支切”。还是不懂,只好问台湾朋友,说是汉语注音“ㄅㄆㄇㄈ”中的“乁”,发音“ei”,就是个语气词,没有特别的意思。
“Sorry 啦,咱乁卡紧呢” 估计是台语说法,大概的意思从上下文还是可以了解的:工程队正在加紧施工,修建景观厕所,造成不便敬请原谅。
说到厕所,台北的“厕所语言”也很独特,也有“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之类的提示,但语言更温馨、诙谐风趣。上面说的景观厕所,是台北市2016年开始推出的规划,在各个河滨公园内设置“性别友善”厕所,就是男女共用、性别中立。后来北京三里河一家酒吧紧跟,也用“性别友善”这个说法。
顺便说一下,“disabled”一词的中文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从一开始的“残废人”到现在的“残疾人”,台湾更进一步用“残障人”。不过还都有“残”在里面,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台北为残障人设置的景观厕所,干脆用“无障碍厕所”,显得格外亲民。
有一个告示牌,分明是现代国语,“步道为台北市政府所有,任何人得自由通行”,到底是可以通行还是不可以通行?按照大陆人的思维,既然是政府拥有的步道,还特地贴出通告,应该是任何人“不得”自由通行才合乎道理,告示牌少写了一个“不”字;台湾人的思维完全不同,正因为步道是政府所有,所以任何人都“得以”自由通行,也少写了一个字。用标准“普通话”来说,应该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通行”- 我的理解。
“得”原本是“获得”的意思,还有“必须”的意思,“得自由通行”有些文雅,害得我这个文革中断学业的半文盲琢磨了半天。台湾语言中还保留着文言表达,比方说违反规定将“罰鍰”。先不说这个“鍰”怎么念,“罰鍰”从语义上与“罚金”有法律上的区别。“罚金”在台湾是必须经过正式法律程序的罚款,而“罰鍰”仅是行政罚款,不必有什么法律程序。用“鍰”这个古字区别不同的罚款,也反映了台湾法制上的进步。“鍰”发音huan,二声。
在一家饺子馆看到一则“服务准则”,恍惚觉得是在大陆,有点“为人民服务”的味道。还看到一座雕塑有“团结和谐”字样,又让我糊涂了。是谁先开始“和谐”的?(“团结和谐”的雕塑是1989年7月设置的。)
中国文字妙趣横生,谐音多,店主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给自己的店起一个好店名,让消费者印象深刻,祈求一传十、十传百。“食拿酒稳”一看就知道是个吃喝的地方;“衣丝不挂”可能让人想入非非;“日理万鸡”是正经卖桶仔鸡的饭馆。还有“大白话”店名,什么“我的店”“你的店”“阿婆的店”等等,也都很有趣。想不出来好名字就干脆叫“无名”。
台北街头的广告、宣传、标语等也都很有意思,反应台湾的社会和生活。更多带有政治性的语言就不展示了,看官自己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