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i01272020-07-27 00:02:37

丰臣秀吉真是台湾文明的祖师爷吗?读台湾新课纲有感

                 卜一

 

    最近我托一位回台湾的朋友买了一本台湾去年秋季新改课纲后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见圗)。 读了以后,感到全然是滑天下之大稽,令人笑掉大牙! 不禁使我想到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师带了两个学生去动物园,看到栏舍里有个斑马。 第一个学生说是个白马,因为他看的时候正好栏杆把黑条条都挡住了;而另一个学生说是个黑马,因为他看的时候,栏杆把白条条都挡住了。 老师就告诉他们,这不是白马,也不是黑马,而是个与马大不相同的斑马。

三大离谱

    这本新课纲的历史教科书有三大离谱:(一)丰臣秀吉是台湾文明的祖师爷;(二)台湾的史前文化与菲律宾、婆罗洲、中南 半岛有交流,而与中国毫无关系;(三)否定了闽南、客家人渡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伟大的创业精神。 我想针对新课纲这三个纲领,向读者做三篇报告,解释这课纲的荒谬。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丰臣秀吉真是台湾文明的祖师爷吗? 」 这本教科书附了一个历史大事年表(见圗),开宗明义,第一行就是:「1595 万历二十一年,丰臣秀吉向台湾的「高山国」发出招谕文书,要求纳贡。 」言下之意乃是:史书上第一次提到台湾的是丰臣秀吉的诏书,此招谕开启了台湾的信史与文明,丰臣秀吉乃是「台湾文明的祖师爷」。

台湾新课纲的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附的历史大事年表

历史教科书附的历史大事年表开宗明义,第一行就是“丰臣秀吉向台湾发出诏书”

丰臣秀吉

中国最早记载台湾的史籍乃是第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

    事实上在中国的史书中,最早在第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就写道:「会稽海外- - -有夷州和澶州。 」而从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开始,汉族就来到夷州(夷洲、今台湾),其后隋、唐、宋、元、明不断,均载于史册。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台湾被称为夷洲;隋、唐、五代、北宋、南宋称为流求;元代改为琉球;明初称小琉球,明朝中叶官方称为「东番」,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 「台湾」名称来源出自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三国孙权派万人大军去台湾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二年春正月,- -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亶洲在海中,- -- ,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 - -三年春二月,- - -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 」乃是说三国东吴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带领上万士兵出海去夷洲、亶洲(亦为澶洲),想要俘虏那里的人民以充实东吴的人口及兵员,却遭到陆逊和全琮的极力反对,但孙权不听。 卫温和诸葛直抵达夷洲,带了几千名夷洲的人回到东吴;但在那里士兵们因为疾病(注:可能是疟疾)死去了十分之八、九。 孙权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假借卫温和诸葛直违背诏令的名义,把二位将军关进监狱,随后处死。 卫和诸葛二位蒙冤而死,但在历史上留下汉人开台壮举的不朽英名。

  

吴大帝孙权    

    当时随军去夷洲的东吴丹阳太守沈莹著《临海水土志》,其中记载: 「夷州,又称「夷洲」,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 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 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 作室居,种荆为蕃鄣。 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 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 交会之时,各不相避。 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 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觡为矛以战斗尔。 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 饮食不洁。 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乃啖食之,以为上肴。 呼民人为「弥麟」。 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余丈,以着中庭。 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 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 饮食皆踞相对,凿床作器如稀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 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 歌似犬,以相娱乐。 得人头,斫去脑,剥其面肉,留置骨,取犬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 战,得头,着首还。 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 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 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 」

史学界对古代台湾与琉球的争论

    有的史学家怀疑孙权大军去的是今日的琉球,而不是台湾,但笔者认为从《临海水土志》记载:(1) 「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这种地貌符合台湾,而琉球山岭很少;(2)「夷洲在东南两千里」,而《元史·琉求传》(二百十卷)中:「琉求, 在南海之东";此地理方位在如今的地图上一目了然,可以确知「夷洲」即今日台湾;(3)孙权派去台湾的士兵因为疾病死去了十分之八、九。 同样的问题其后在德川家康派兵侵略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牡丹事件日本派兵侵台几次都曾发生。 根据现代医学病理学家的研究,台湾过去是世界上疟疾病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琉球没疟疾的问题。 因此推断这诸次事件都应该是由于台湾的疟疾造成。 (4)战,得头,着首还。 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 」这种「猎头」的习俗,只有在台湾及婆罗洲等南岛系统才有,而琉球是绝对没有的!这些地貌、地理位置、疟疾病患和猎头的习俗都说明夷洲不可能是如今的琉球,而符合于台湾,是以孙权大军去了台湾而非如今琉球是肯定无疑的!    

    事实上最早引用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并论证夷州就是台湾的,可能是台湾日据时期对台湾历史研究贡献卓著的日本学者伊能嘉矩。 在其成名著作《台湾文化志》中,他以沈莹的描绘而推断其所谓的「夷州」应该是现今的台湾(见伊能嘉矩 1985,25-6)。 以后,又有日本学者市村瓉次郎和田清等人,利用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之记事,和《隋书·流求传》的记载相互比较,同意伊能嘉矩的主张。 在195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人类学者凌纯声,也是继续从沈莹的这段叙述着手,另外再配合民族志,而论证夷州应该是台湾。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学者郭廷以的《台湾史事概说》(1954),以及大陆学者陈碧笙的《台湾人民历史》(1993)中,也都引用沈莹的该段叙述,而指出夷州便是台湾,以作为台湾自古便与中原就有交流的依据。

隋炀帝三度派兵前往台湾

    第七世纪的《随书·陈棱传》和《琉球国条》记载从大业三年(607年)到六年(610年),隋炀帝三度派遣朱宽、陈棱、张镇周前往台湾(时称琉求)。 特别是最后一次,出动兵众万余人从义安郡(今广州、潮州一带)出海,经澎湖群岛登陆台湾,在今日丰原一带击败其王欢斯渴刺兜所率部众,「虏男女数千人而归」。 只惜隋炀帝不久丧国,经略台湾遂无人后继。

 

隋炀帝杨广

    对于当时台湾居民的生活方式,《随书》上记载:「先以火烧,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 土宜稻、梁、黍、麻、豆等」;「 以木槽中,暴海水为盐,木计为酢,酿米麦为酒。 」; 所用武器「有刀鞘、弓箭、剑铍之属。 其处少性能,又皆薄少,多以骨角辅助之。 」说明当时台湾居民还是以渔猎和较原始的农业生产为生。   

    另外《随书》还提到:「琉球人初见船舰,以为商舶,往往诣军中贸易。 」可见在隋代时已常有商船从大陆到台湾与当地居民通商贸易。 唐代有施肩吾居澎湖的传说。 连横在其《台湾通史》中引伸此说。 虽有争论,但至少说明在唐代民间对台湾、澎湖都有相当的认识、来往。

南宋时福建与台湾贸易频繁

    南宋偏安江南,民间与台湾有更多的来往。 陆游多年在福州任职,曾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主管茶、盐事物,写了一首诗——《感昔》: 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 常记早秋雷雨霁,柁师指点说流求。 」说明了南宋时福建与台湾贸易频繁。 南宋时泉州对外贸易繁盛,澎湖成为泉州航行去吕宋(今菲律宾)的中转站,大陆渔民也经常到澎湖捕鱼或停留。      又据赵适著《诸番志?琉球国》叙述:「旁有毗舍耶,- - -,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 」《宋史?汪大猷传》记载:「汪大猷- - -,起知泉州。 毗舍耶尝掠海滨居民,岁遣戍防之,劳费不赀。 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 - - -毗舍耶面目黑如漆,语言不通。 」可见当时宋朝已在澎湖屯兵。 至于在宋代经常侵犯福建临海居民的毗舍耶人,有的学者认为是菲律宾土著,也有人认为是当时台湾南部的小黑人原住民——尼格利陀地域人种(Negrito local race)。

陆游

毗舍耶人

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并派使招谕台湾

    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也曾派使招谕「琉球」(台湾),擒130余人而还。 当时旅行家汪大渊随商船游历南洋数十国,写成《岛夷志略》,其中对澎湖、台湾当时人民生活状态叙述甚详:「澎湖土瘠不宜禾稻,泉人接茅为屋居之。 - - -,煮海为盐,酿傻为酒。 采鱼虾螺蛤以佐食,蓺牛粪以爨,鱼膏为油。 地产胡麻、绿豆。 山羊之孳生数万为群,―。 土商兴贩,以乐其利";" 琉球土润田沃,宜稼穡。 气候渐暖,俗与彭湖差异。 水无舟楫,以筏济之。 ―煮海水为盐,酿蔗浆为酒。 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 地产沙金、黄豆、黍、硫黄、黄蜡、鹿、豹、麂皮。 贸易之货,用土珠、玛瑙、金珠、粗碗、处州瓷器之属。 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可知当时台湾和大陆的通商不断,也是大陆商舶往来南洋各国经常停留之处。

明初朱元璋颁布海禁,大陆与台湾往来由民间承担

    明初朱元璋撤销澎湖巡检司,并颁布海禁,影响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延缓了台湾的发展。 郑和七次下西洋,但认为台湾「地乏奇货」,没有完整、有力的政治势力,遂没有造访。 虽政府不鼓励,但大陆与台湾往来以及台湾的开发的任务转而由民间承担。 与倭寇和西方航海的同时,大陆沿海出现许多拥有武装和经济实力的海上贸易集团,他们亦盗亦商,多以澎湖为根据地,活跃海上,后被明军所逼,转入台湾。 其中规模最大的有汪直、林道乾、林风和颜思齐、郑芝龙。 明朝水师为追剿海盗、倭寇,曾多次进军台湾。

朱元璋

    据1602年随沈有容追击倭寇到台湾的陈第在《东番记》说:「东番(注:今台湾)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岛中。 起魍港(北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咖喱林、沙巴里、大帮坑(注:书中所记的十个地名,是当时台湾岛上原住民居住的村落名称,主要分布在今台湾台南县、台南市、高雄县、高雄市一带,皆历历可考。 ),皆其居也,- - - 种类甚蕃,别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 无酋长,子女多者众雄之,听其号令―故生女喜倍男,为女可继嗣,男不足着代故也。 性好勇喜斗,邻社有隙则兴兵,期而后战。 疾力相杀伤,次日即解怨,往来如初,不相仇。 所斩首,剔肉存骨,悬之门,其门悬骷髅多者,称壮士。 ―交易,结绳以识,无水田,治佘(注:火耕)种禾,山花开则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华稍长,且甘香。 采苦草,杂米酿,间有佳者,豪饮能一斗。 ―谷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无麦。 蔬有葱、有姜、有番薯、有蹲鸱(注:芋头),无他菜。 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 畜有猫、有狗、有豖、有鸡,无马、驴、牛、羊、鹅、鸭。 兽有虎、有熊、有豹、有鹿。 鸟有雉、有鸦、有鸠、有雀。 山最宜鹿,儦儦俟俟,千百为群。 ―居山后,始通中国,今则日盛。 漳、泉之惠民、充龙、烈屿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以玛瑙、磁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其鹿脯、皮角。 」这篇文章把十六世纪末台湾居民的社会、生活、风俗描绘得十分细致。

台湾平埔族原住民

十六世纪中叶,大陆民间具规模性的武装与商业集团已到台湾屯居、贸易,为台湾带来文明的曙光

    《明史。 鸡笼山》载:「鸡笼山(注:指台湾)在彭湖屿东北,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 地多深山大泽,聚落星散,无君长,有十五社,社多者千人,少或五六百人。 - - -虽居海中,酷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与邻国往来。 - - -既收获,即标竹竿于道,谓之插青,此时逢外人便杀矣。 - - 嘉靖末,倭寇扰闽,大将戚继光败之。 倭逃遁居于此,其党林道乾从之。 - --而鸡笼遭倭寇焚掠,国遂残破。 初悉居海滨,既遭倭难,稍稍避居山后。 忽中国渔舟从魍港飘至,遂往来通贩,已为常。 」

    亦商亦盗的林道乾于1566年聚众三千、巨舰五十余艘前往魍港(今北港)屯居,作为根据地(窟穴)。 而与林道乾同时在闽、粤海上活动的另一位海盗首领林凤,也于万历元年(1573年)经澎湖前往魍港驻扎。 当时(十六世纪中叶),魍港已是海商,海盗以及渔民活跃的地点。 麻豆社区域即属于魍港贸易圈内,汉人主要以布,盐,铜簪,瓷器,玛瑙与原住民交换鹿皮,鹿肉,鱼及藤等物品。

明代海盗亦盗亦商,纵横海上

海盗作战图

海盗舰队

  明代中期最早率众来台在魍港屯居的林道乾   

海盗首领林凤

北港溪

 

 今日北港溪与北港镇 今日北港朝天宫

      由以上的历史考证,可知中国从第一世纪东汉开始直到明代都一直有记载台湾居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以及与大陆的交流。 这些史籍,除了明末陈第的《东番记》,都比丰臣秀吉于1595年发出的招谕文书早得多; 清初编辑的《明史》更明确地说明,远在丰臣秀吉掌政之前的十六世纪中叶,具规模性的大陆民间武装与商业集团已到台湾屯居、贸易,为台湾带来文明的曙光。

丰臣秀吉的儿戏、幻想(Wishful Thinking)

         丰臣秀吉(1537-1598年)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武士大名(诸侯),出身贫寒家庭,早先依附织田信长,获得武士身份。 1582年,织田信长在京都本能寺遭到明智光秀叛乱,自杀。 丰臣秀吉脱颖而出。 1580年代末,讨平各方大名,基本上统一日本,自任太阁(丞相),并修造规模惊人的大阪城年代初,1590年代,初丰臣秀吉野心膨胀,幻想征服东亚大陆的大一统帝国明朝,迁都 北京北京的儿戏;并四处散发告示,要求琉球、朝鲜、吕宋(南蛮、今菲律宾,)、高山国(台湾)、暹罗、澜沧王国、大越、广南、占城、莫卧儿帝国、葡属印度(今印度果阿) 及葡属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要求他们向日本称臣、纳贡,并协助日本攻打大明。 结果没有一个国家理会他。

丰臣秀吉的下场

         丰臣秀吉两度派大军侵略朝鲜,结果都被朝鲜及明朝军队击败。 丰臣秀吉于第二次征朝鲜时期的1598年忧愤而死,其幻想灰飞烟没! 他死后,其家族被德川家康消灭; 德川家康家族幕府控制日本长达260多年,直到明治维新。 琉球本为明朝属国,向明朝称臣进贡。 公元1609年,德川家康侵略琉球,从此琉球才开始向中国(明朝、清朝)和日本两国进贡,这都是丰臣秀吉死后的事了。       有趣的乃是台湾新高中历史书上露了个马脚:丰臣秀吉招谕台湾的诏书居然是中文的,说明当时的台湾和琉球都是中国的藩属或势力范围,与中国交流频繁,而与日本无关。

结论

    史籍记载台湾始自第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和第三世纪的《三国志·孙权传》、沈莹著《临海水土志》;而非1595,明万历二十一年:丰臣秀吉向台湾的「高山国」发出招谕文书,要求纳贡。 中国汉代、三国、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都有到台湾军旅、贸易、开垦、交流的记载。 而且丰臣秀吉向台湾的「高山国」发出招谕文书,要求纳贡,完全是丰臣秀吉的幻想,不可当真! 台湾新课纲的历史课本犯了错把斑马说成白马、黑马之荒谬,令人有滑天下之大稽、笑掉大牙之感!

不是白马、黑马的斑马

 

 

  •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四海飘零客2020-07-27 01:00:08
课纲作者想攀亲呗!
boyi01272020-07-27 01:15:03
冯友兰在大陆”批胡“中杜撰““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Simiguy2020-07-30 00:57:00
皇民写历史当然是丰臣秀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