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p to Ireland (2016)
回忆 2016 自驾游爱尔兰 ( 上 )
欧洲大陆走得差不多了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英伦诸岛吧, 其实,爱尔兰 (Ireland)早就在目的地列表上了。我的观光策略通常是,先都市,再乡村,而不是“农村包围城市”。十几年前,搂草打兔子,在都柏林(Dublin)过了个周末,印象深刻,还没热闹够呢,就打道回府了。这次多准备点儿时间,再走远点,多看几个地方。
那么爱尔兰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既没有出名的高山峻岭,也没有公认的阳光沙滩,更别说豪华的皇家古迹,大名鼎鼎的艺术建筑了,似乎只有一个常年绿茵茵,冷飕飕的大海岛,还有周围一些几乎没有人烟的小岛。
但是,爱尔兰岛上有一群人,一个民族,和他们代代相传的灵魂。
早期一部分欧洲人从大陆迁移到爱尔兰岛上定居,形成了凯尔特人群体(Celt),后来北方的维京人(Viking)攻占了爱尔兰岛,扩充了诺曼人(Norman)的疆域,再后来,临近的大岛英格兰王国吞并了爱尔兰岛,纳入它的领地,并开始不断殖民。十九世纪中叶,一场史无前例的土豆大饥荒,饿死了成千上万的爱尔兰人,更多的人因此选择了远渡重洋求生。
俗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饥荒,哪里就有起义。最著名的1916年复活节起义,但最终以失败结束,并有多名起义领袖被随即处决。随后数年,爱尔兰人以游击战形式的抵抗运动,暗杀,爆炸等死伤事件不断发生,最终迫使英国在1921年签订了爱尔兰和平协议,承认爱尔兰独立,成为“爱尔兰自由国(Irish Free State)”。但是,独立是不完整的,自由是有代价的。和平协议的条款中,为爱尔兰岛上的几个北方地郡(County)分裂成功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所谓的北爱尔兰,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直到1949年,爱尔兰才官方公开改名为今天的“爱尔兰共和国(Republic of Ireland)”。
我们旅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都柏林(Dublin)。
去程的航班是傍晚到达,乘机场大巴到了附近不远的酒店住一宿。第二天,早餐后,再乘机场大巴去机场取车。第一次在左行交通的国家开车,还是不很适应:回酒店的路上,眼看着酒店就在右手边,可愣是错过了高速公路出口。原因是,想到出口,就习惯性地换到最右道,可出口在最左道呢!害得我硬是绕了一大圈,才开回酒店。这一小疏忽,反而给后来的旅程提了醒,不论是
高速公路出口,Roundabout 出口,还是街道转弯,再也没犯过错误。
一路南下走高速公路M7,再转M8,到了卡瑟尔 (Cashel),进去看了一眼卡瑟尔岩(The Rock of Cashel)城堡废墟。这是一千多年前修建的国王住所以及附属的大教堂,至今保存得还相当完好。
接着南下抵达小城科夫(Cobh),读作 Cove。大英王国统治期间改名为皇后镇(Queenstown),爱尔兰获得独立后又改回原名。科夫是当年大饥荒时远赴北美的重要海轮码头,也是1912年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游轮首航美国触撞冰山沉没之前的最后一个停靠港口。如今,仍有不少游轮将此设为一个停靠港。码头岸边有一处雕像,是纪念1892年第一位经停纽约移民中心艾丽斯岛的 合法移民Annie Moore 和她的两个弟弟。爱尔兰人也是个有大家庭传统的民族,落户北美后,家乡的亲友街坊也陆续跟随,在异国他乡又建立了同宗同族的聚集地。说是现在美国的爱尔兰人比爱尔兰岛上的爱尔兰人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