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的优劣是左右意识形态之争的一个 具体问题,也是评估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都市是早期资本主义 工业化的结果,随之伴生的公共交通自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早期工业化时期,需要更大范围的人类合作,但是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局限,又必然限制人们必须依靠 大量聚集在步行范围内来解决合作问题。
然而,两百年后的 今天如果还抱着这种大都市和大公交的思维不放,自然是太落后于时代 和技术的发展了。
首先,人类的合作早已完全没有必要拥挤在一栋楼,一条街,一座城市内。事实上,如今物理位置靠近的公司之间拥有直接工作 关系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即便残存的也不是因为 多么必然,而是比较偶然地 碰在一起。即便不在一起,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城市的发展早已从聚集型向扩散型卫星型过渡。当然,历史的残存问题也许一时半会还不能彻底解决,但是也只是间接地老去而以。不可能恢复昨日的辉煌 。
而公交问题,比较庞大而死硬的城市建筑,可以可能更快地被取代。
比如私车和巴士。巴士的重量是轿车的十倍,载客量也是十倍。换句话说,巴士的运营能源效率和轿车满载的效率是一样的。但是巴士满载的可能要比轿车满载的可能其实低得多。找五十个人同一时间在同一街段旅行,自然比找五个人难得多得多。巴士的所谓效率其实是建立在增加等待时间,增加 上下车时间,增加步行距离的前提下的。还有就是私车一般只是做一两个人的。即便如此,核算下来,巴士其实也 没有什么优势。灵活舒适更是不如。
巴士的另外一个优势才是决定性的。停车空间。巴士只有十辆轿车的一半。甚至由于巴士 在不断运行中,不需要 停车空间或者可以停在很远的便宜空间。但是巴士的道路空间占有,并没有多少优势。所以解决的最佳办法,一是城市规划不过于拥挤,留出足够停车 空间。二是在历史遗留的拥挤地带,实现轿车的流动存储。而轿车 流动存储的根本难题是司机的昂贵。但是随着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的临近实现,这个问题将不在是问题。所以,公交是死路,智能交通才是 出路。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地铁和高铁。地铁和高铁,其实就进一步的牺牲方便,用堆积来换效率 ,实际效率并无提高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