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die2009-12-12 07:58:33
色彩理论浅谈




不光是美术,很多行业,甚至家居,都要运用色彩知识。色彩和彩色是不同的概念,色彩是由于光、固有色和环境色综合作用形成的,而彩色则是指物体的固有色。那么,什么是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呢?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色彩也是如此,任何有色物体也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内,它们的色彩也必然与周围邻接的物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色彩关系。它的变化规律就是固有色与条件色的对立统一规律。要学好色彩并不容易,即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也需要大量的应用练习。首先我们从色彩的形成规律谈起。色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光、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相互作用,我们熟知的单一的明度、色相、纯度只是色的因素,在它们之间有着不可缺少重要的一环,即环境,所有的色彩都应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固有色: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颜色。因为自然界是缤纷复杂的,天、地、云、海、树、石等,不仅有着不同的形象、质地,而且颜色也是不尽相同的。但物体固有色又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色彩,它随时随地都在光、环境色的作用变化,我们作业时认识固有色,是说自然界每一种物体颜色都有其特殊之处,这对我们认识色彩起基础作用,也就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具有千差万别的色彩状态的内在原因和依据。一般说来,固有色支配和决定着物体的基本色调,诸如黄梨、红苹果、青菜,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相互影响作用下,它们会改变一些自身的色彩,它们不会因光线投射的角度而产生颜色感觉的变异。

光源色:光对观察和识别物体是必不可少的,其对任何物体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离开光的作用,固有色就谈不上呈现,也就谈不上环境色的作用,自然界将变的黯然失色,也就谈不上识别各种色相了。在现代科学意义上,我们以反光作为正常识别色彩的光线,自然万物都要受到光线的照射,吸收全色光中的某些光线,再从中反射出某些光线而显示出自身的面貌。无论黑、白、灰,还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自然界中很难找出纯正的色彩,这是由于固有色的存在和光线的强弱、寒暖、角度、方向以及由此产生环境色的影响而形成的色彩使然。除用科学的方法在实验室中以外,是不可能看到纯正的本色的。色,只存在于物体固有的颜色相貌当中;彩,则是物体色、光源色、环境色三因素的共同反映。在光源色色光的照射下的物体,色光必须要统治或改变物体受光部分的色彩,光色的强弱,物体离光的远进,决定物体受光部分色彩的变化程度,这一点在作业时对我们处理色彩极为重要。

环境色:世界是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件物体能够脱离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孤立存在,色彩同样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环境色被视为决定色彩的第三重要因素。总的说来,白色反射最强,所以受环境色影响也最大,以下依次是橙、绿、亲、青、紫,而黑色则由于吸收所有光而不反射任何光,所以反射最弱。一切物体的固有色都不是孤立的,不但受到光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受环境色的制约,而且受环境的反作用。我们还清楚以下几点:表面光滑或物体间距离近的相互之间的影响交大,而物体的背光部分与受光部分相比受环境色影响明显增强。下面谈谈环境色的几个主要方面(1)空间透视(空间色)是一切造型艺术都遵循的透视变化规律,由于物体距观者距离远近的不同,也就产生大小不同的透视变化规律。一般来说,我们在观察时的感觉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下的东西低近远高,而视平线以上的东西则近高远低。同样色彩也因透视变化发生着变化,诸如红黄类暖的物体色彩近的变暖而且鲜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青蓝类冷色物体色彩近的冷而艳,远的物体变冷而且灰暗,明确这些以后,有利于我们在作业过程中准确把握物体的形与色,以便于恰当生动地将心中之象落实为实际的实体实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在于人的视觉能力有一定限度,处于人视觉限度之外的物体会变的模糊或消失。客观上是因为地球上的大气层含有微小颗粒(灰尘,水蒸气,空气分子),所以并非真正的透明,视觉效果会因这一空间的薄厚而发生强弱明暗和模糊清楚的变化。了解以上的应素,有利于我们准确掌握作业要点,从而理想地表现出色彩的空间透视变化。(2)物体质感影响:不同种类的物质,其表面有着坚硬、光滑、粗糙、柔软之别,以致感光程度不同,反射光线也产生了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光滑表面反射出的光按一定方向反射,称为正反射;较粗糙表面反射出的光线是没有一定方向性的,称为漫反射。所以,表面质感不同的物体,即使具有同样的一种色相和相同的固有色, 反映出来的色彩也不一样。甚至有些表面过分光滑的物体,会因为反光太强而失去其固有色。也就是说,正常光照下,我们既能看到物体的基本形状和固有色,又能看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反光和色彩,对这一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真实地表达出多种物体质感和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在了解了色彩形成的规律后,我们在色彩作业和欣赏一些色彩作品时就可以解释或明了场面出现一些效果的原因,不会再提出一些外行的问题。






色彩的色调


视觉艺术中有很多因素(譬如色调、明暗、造型、空间等等)对它的形成能产生重大作用,其中以色调最为突出,色调是优美的、是震撼人心的、是感人的、是潜移默化的,它在作品中能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而它的形成是因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色调的概念。顾名思义“色”是指颜色,“调”是指调子,概括而言就是指颜色所形成的调子。在作品中它是指各物体之间所形成的整体色彩倾向,专业术语里经常说的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还可以具体的有所指:红色调、黄色调、蓝色调、紫色调、绿色调……


  二、色调的形成。色彩调子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多的,不仅光线对色调形成发挥的作用很大,就连物体本身固有色和物体受环境影响的条件色对色调的形成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在作品中它的形成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区分和把握画面色调的形成:1、学会整体的观察和归类定位的方法,迅速抓往一组物体的基本色调。这种基本色调通常体现在画面主体物和主要背景上,而不是次要物体和一些不相干的物体。主体物和主要背景及它们色彩强弱的对比,对色调的形成在作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反之,次要物体则是从属地位,它们中的任何一块色彩都要从属于画面色调,不能偏离于这种整体的色彩倾向。2、进一步理解画面色调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的,要找物体间的色彩联系,去思考任何一种色彩的产生都是有其重要依据的,没有依据的色彩是不可能出现在画面上的,也不可能形成色调。3、色调认知的形成的既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又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在这个感性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看色彩,多看不同的色彩,弄懂画色彩是画不同的色彩,而不是画单色;在这个理性过程中,要可能多地自觉分析色彩的形成,分析色彩关系的产生,分析色调的统一性。


  三、特殊技法对作品中色调形成有重要作用。




补色的作用



补色是指在色谱中一原色和与其相对应的间色间所形成的互为补色关系。原色有三种,即红、黄、蓝,它们是不能再分解的色彩单位。三原色中每两组相配而产生的色彩称之为间色,如红加黄为橙色,黄加蓝为绿色,蓝加红为紫色,橙、绿、紫称为间色。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就是互为补色的关系。由于补色有强烈的分离性,故在色彩视觉的表现中,在适当的位置恰当地运用补色,不仅能加强色彩的对比,拉开距离感,而且能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对比与平衡效果。

我们知道,补色是人的视觉感受所呈现的一种视觉残象的生理反应。例如:当你注视一朵鲜艳的红花时,你的视觉会在红花的边缘外的背景色彩中感受到一些绿色的成分。当你观察一杯鲜艳的橙色饮料时,你会发现在这个杯子的投影及边缘背景上有蓝紫色的色彩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补色现象。它是人的视觉色彩平衡系统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由于一种纯度较高的色彩相对应的相反成分伴随我们所注视的物体色彩而产生,以此减弱该物体的强烈色彩对视觉产生的刺激。作品中的色彩慨念及原理的运用就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与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两方面为基础和依据的。因此,在视觉艺术中,艺术家会主动地运用补色原理在视觉作品中制造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以获得特定的艺术氛围。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大量地运用对比色——补色,纳比派画家的重要代表波纳尔的油画作品更是以补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对象的明暗关系,色彩明丽、轻快,充满光线的跳动感。可见,正确地运用补色会使绘画色彩作品取得醒目、强烈的视觉效果。

那么补色主要在视觉作品中所表现的物体的哪些部分发挥作用呢?换句话说,在物体的色彩的哪些部分有补色成分呢?根据人的视觉平衡系统及出现视觉残象的规律特点,我们把补色现象在绘画作品中所出现的位置作如下归纳,即在物体色彩关系中有以下几个有补色成分的部分:以一个深红色的苹果为例,在这个苹果的明暗交接线上、投影的边缘应当有补色绿色的成分,在苹果边缘的四周也应适当有淡绿色的成分混合在周围的背景色彩中。补色的分离性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会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明亮强烈,增强空间距离感。这可从印象派以来的外光写生及静物写生作品中获得这方面的例证,并加深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在画面中,交接线、投影及背景处的色彩里有红苹果的补色绿色成分。这是视觉平衡系统产生的生理现象。这种补色对比在视觉上会加强色彩的对比距离感。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我的至上排骨
  • 我的至上白菜
  • 花花的
  • 男人忽悠女人叫调戏,女人忽悠男人叫勾引,男女相互忽悠叫爱情
  • 远远看见的美利坚
  • Loveforever13142009-12-12 13:36:40
    谢谢介绍!
    小得2009-12-12 16:02:53
    浅谈,学习受益:))
    安静2009-12-12 19:22:27
    长学问的帖子,非常感谢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