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洗尽铅华,越能窥得世间百态。”
画坛“大姐大”
对于美术生来说,这幅登上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素描《大卫》,一定不会陌生。
这幅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至今无人超越,而这幅画背后的作者,是眼前这位优雅从容的女子。
喻红是谁?陈丹青曾评价她为,当代画坛的“大姐大”。也是当代女性艺术家中,绕不开的“英雌”。
喻红自画像
《大卫》是喻红仅仅大一时,就完成的素描作品,美术功底无人质疑。
喻红与她的《大卫》
在中国当代画坛的女性艺术家中,论绘画技术和写实功底,要说喻红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水墙》,2014年,布面油画
1966年生于北京的喻红,受同样热爱绘画的母亲影响,自幼便经常涂涂画画。
《家谱》,2011年,布面油画
喻红的母亲也发现了,她在绘画上的天赋,待喻红长至8、9岁时,就在每周末送她到少年宫,学习半天的绘画。
《日常生活——我在水里》,2011年
之后在14岁进入美院附中,18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直到大学一年级,一路平淡的喻红因为《大卫》,揭开自己灿烂人生的序幕。
大学时期的喻红
但当时的喻红,只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每个美院的学生都要画大卫,这是基本的要求。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就是最基本的对于,石膏像的观察和体会。”
“其实在那个时代,人的想法大都很简单,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诱惑,老老实实在那儿画就行了。”
《紫色肖像》,2011年
对社会生活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关注,一向是喻红创作中的重要命题。
《金色惊喜》,2011年
喻红喜欢沉浸在她的,由细节构成的小世界里,加上她那种纯正的,苏联现实主义手法,每一个画面都隐约着,一丝沉浸于心事的叙事气氛。
《红绿相间的肖像》,2011年
《云层》
喻红早期喜欢塞尚、凡高、毕加索,后来偏爱各类画册,从不同的素材中汲取艺术元素,来丰盛作品的创作语言。
《走钢丝》,2011年
《青春高度》,2011年
她不喜欢太严肃的东西,太严肃的东西,不适合走进她的绘画范畴,她的作品具有女性视角下的,浓郁的生活重量和时光纹理。
《日常生活——我在床上》,2011年
《此时此刻》,2011年
自86年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30年间个展、群展不停,喻红的作品通常会激发起,一种对艺术、对社会的职责。
《天择》,2011年
《天井》,2011年
《天幕》,2011年
而喻红《目击成长》系列作品,则带动了不少人的共鸣。从45幅作品中选取任意一幅看,伴随着飘渺的怀旧感,叙事记忆的绘画,比记录事实的照片,更有情绪上的真实感。
《目击成长》系列(局部)
《目击成长》取材她和小女儿作为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但又都是从幼年成长起来的,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将来也会面临不同的命运和问题。这个系列也是讨论成长的问题。
《目击成长》系列(局部)
《目击成长》系列(局部)
88年进入央美油画系,毕业至今任教央美。喻红不算是那种热心的画家,更不是那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的艺术家。
《佳期如梦》,2011年
她一直是认为自己,首先是美院的老师,其次才是一位艺术家,有课的时候会以教学优先,上午上课,下午继续,在工作室画画。
《不能自已的律动》
许多人问喻红,为什么不做一名职艺术家,“我不喜欢做全职艺术家,做全职艺术家会越起越晚,最后就变成晚上起来,白天睡觉了。”
《艳阳天》,2011年
“如果你把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自由地愿意画就画,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很容易。但你要想每天都能创造一点新东西,那非常难。”
《舞者》,2011年
《游园惊梦》(局部),2015年
“学艺术,首先还是要喜欢。这个行业其实很苦,如果不喜欢,你就坚持不下去,自然会转向做别的,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为止。
想当艺术家怎么都能当,不想当有一万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