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2017-04-28 15:46:40

周思聪

周思聪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和人品在中国都是一流的。

——吴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周思聪深秀于内,善于把主观情愫和心灵感应化为绘画,是一位人格高尚、追求执著、留下了诸多不朽作品的艺术天才。

——朱乃正(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周思聪和李可染先生
 

曾有人说,周思聪是自李清照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女艺术家。在美术圈外的人听来,这种评价也许过高,但周思聪的确是公认的杰出画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有着超人的天赋和悟性,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画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王明明(北京画院院长)

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周思聪先生的思想和艺术道德,研究她的艺术观。她是中国画的代表。

——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思聪和丈夫卢沉

他们(周思聪、卢沉)是中国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开拓者,其创作实践、艺术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艺术思想是中央美院学术追求与学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新中国画发展进程的重要塑造者。

——谭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院培养了一批画家,只有周思聪是发展了人物画的大师。

——刘迅(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周思聪作画

周思聪是继蒋兆和之后最有创造精神的中国画人物画家,她的人品和艺术在画界都有很大影响。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80年代,周思聪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妇(日本著名国际和平主义画家)

周思聪简介:

周思聪

周思聪(1939~1996),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著名女画家。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指点,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思聪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擅长水墨人物画,兼及花卉,偶作山水。造型能力强,早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情节性,笔墨清新、洒脱,富有表现力。

周思聪写生

李可染先生说过,造就一个大艺术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天才、勤奋、修养、长寿。对照这四个条件,他的弟子周思聪前三条都够格,只差长寿。周思聪于57岁英年早逝,何其短暂的一生,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深情一笔。

周思聪代表作品赏析:

《颐和园一角》 1959年

 1959年下半年,李可染带领同学们到颐和园上写生课。那时,正是李可染画写生、讲写生最出色的时候。本来就喜欢大自然的周思聪,对山水风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画得十分认真。最使李可染满意的一张《颐和园一角》,被送去参加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青年美展,竟获银质奖!这巨大的鼓舞加强了周思聪学习山水画的决心。但到三年级分专业时,她由于造型能力好,被分配到蒋兆和和工作室专攻水墨人物。

《画家蒋兆和》 1971年

1971年,由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经周恩来总理的努力,让一部分画家恢复业务活动,周思聪投 入了创作。1973年,创作《长白青松》《画家蒋兆和》和《山区新路》等,并立刻产生了影响。

《清洁工人的怀念》与丈夫卢沉合作 1977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革”状况渐渐结束。周思聪和大多数同代人一样,体验到了解放的感觉。1977年,她和卢沉合画了《清洁工人的怀念》。这件作品不只反映了民众的感情,也标志着他们夫妻精神上的变化。

《人民和总理》 1978年
 

1978、1979两年间,周思聪精神高度亢奋,同时进行了《人民和总理》《矿工图》组画之一“背井离乡”两件作品的创作。在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上,《人民和总理》获一等奖。

《人民和总理》虽然以1966年邢台地震为题,精神上却仍是《清洁工人的怀念》的继续。画中所描绘的灾区群众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密关系,笼罩着一层不忍割舍的痛伤之情,也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它反映出周思聪的天性思想人格;这和她在少年时代对珂勒惠和丸木位里艺术的强烈共鸣是一脉相承的。

《矿工图·遗孤》 1981年

《矿工图·人间地狱》 1982年

如果说《人民和总理》是周思聪写实型水墨的总结性、代表性作品,《矿工图》组画则可称之为其表现型水墨的转折性、代表性作品。而且是“自《流民图》以来用中国画形式揭露侵略罪恶、呼吁和平与人道的最主要的作品。”

1980年 周思聪与卢沉在辽源煤矿井下写生

作品面世后,曾有过“丑化工人形象”之类的批评,甚至说“这是从人到猿”。对此,周思聪说:“在辽源煤矿看到的‘美的形象’以及‘白骨、死难者、幸存者’,用那种流畅的笔、轻松的笔是无法表现的。这感受要 求我改变表现手法——变形。”变形是一种语言,写实也是一种语言,不见得有高低之分。”“夸张变形,无非是为了更充分表现感情,扩大意境。既是百花齐放, 要容得下各种艺术语言。”

《曹雪芹秋郊著书图》 1982年

在创作《矿工图》的同时,周思聪还曾陪丸木夫妇在中国各地旅行作画(1981年),为文学作品《关于女人》《中国现代小说选》等作插图(1981年),作山水画《曦微》《一湖烟雨半湖花》(1981年),人物画《曹雪芹秋郊著书图》(1982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982年

1982年5月,当《矿工图》之三“人间地狱”刚刚画完,她与几个画友结伴到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写生。许多到彝族地区的艺术家感兴趣的是火把节、宗教的仪式和欢快的歌舞,与周思聪很 不同。她着意于彝族人普通和真实的生活,对那些和自己的内心生活产生“共鸣”的东西特别敏感。回到北京,她画了第一张彝族题材的作品——《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

《边城小市》 1983年

《戴月归》 1983年

1983年,她又画了《边城小市》《秋天的素描》《戴月归》《高原暮归》《母女》等,其中《戴月归》画的是一位藏族妇女,其它均为彝女。这些作品笔墨风格已不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凝重,空间也变得开阔起来;人物精神的“淡”则依旧:无论她们在做什么,都像无所谓,无所注意似的,但又很自然,没有一丝牵强。

《广岛风景》 1986年

以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展为契机,青年艺术家掀起了“85美术新潮”:反思传统、冲决禁锢、探索形式、追求思想和艺术的自由创造。作为中年画家的周思聪和卢沉、热情地关注、理解与支持这场运动,并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广岛风景》(拼帖画,6075px×4300px)是最重要的一件作品。1984年访日时丸木夫妇曾陪周思聪到广岛参观,那里保存的建筑废墟深深地刻在她的心上。历史和人的命运,世界和人生的悲剧,扣动着她的心弦。创作这件巨大的作品时,她的身体已经很糟。在卢沉那间16平米的工作室里,她把纸铺在地上,一边画一边拼帖。由拼贴带来的支离破碎感,土纸所显示的陈旧而粗糙的水墨(及丙稀)肌理,红、黑二色形成的肃穆沉重感,都传达着画家对人生苦难的悲悯与思考。

《人体》两幅 1985年

1985年,周思聪给美院国画系上人体课。在课堂上,她用铅笔、圆珠笔和小卡片纸画上了许多速写。两年后,这批人体作品收入四川美术出版社印行的《周思聪画人体》一书,并在青年画家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前流行于美术院校的人体绘画,多把人当做物,强调的是技术训练和自然描绘,而回避画家情感和意向的表现。在这批人体作品中,周思聪追 求比形似更内在的东西:有意夸张模特儿身体的宽、厚和质量,寻求一种朴拙粗糙的美感。

《过路雨》 1987年

1987年春夏之间,她在北京第六医院,勾画了几个小稿,出院后画了《病室》和《过路雨》。两件作品都透露出病后心理和艺术上的微妙变化。《过路雨》刻画病房窗外的城市上空,飘来一片云,落下一阵雨:时断时连的细线与淡而斑剥的渍染,似有若无地显化出建筑、天空和水痕雨迹;幽淡而略见凄凉的境界,是以往的作品所没有的。

《自在水云乡》 90年代

以四联屏《自在水云乡》为代表的近百幅画荷之作,比80年代的荷花作品更成熟,集中体现了周思聪晚期的心理、情绪、风格和艺术格调的升华。如前所述,这些作品与她身体状况的变化有极大关系。我在《芙蓉塘外有轻雷》一文中曾说:“长期的病痛使她沉重的体验到生命的含义,体验到健康宁静的生活的价值。当她把笔作画,不免进入清寂、平和、舒畅而寥阔的自然与人情境界,在那里安歇劳累的灵魂,寻找一片天人合一的乐土。

《荷》 90年代

周思聪的荷花,在强调用笔的同时,突出丰富、微妙的墨色肌理创造。她兼用水墨、广告黑和丙稀,利用它们在透明、渗透性、浓度颗粒大小和色相上的区别创造不同的意象与气氛,或将它们综合起来,造成前所未有的效果。在这些荷花作品中,做矾纸与各种画法结合,造成相关的肌理、渗透、渍痕、残破、迟涩、时间、空间、风雨、光种感觉。自然生命在时间变幻中呈现出的丰富与微妙,水墨的千变万化所呈现的微茫惨淡,都化作难以言说的生命体验和灵魂颤动。


 周思聪其他作品欣赏:

▼人物画

周思聪的水墨人物画神态真挚,笔墨酣畅淋漓,丝毫不矫揉造作,表现才情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了水墨人物画的写实主义手法。尤其是到了后期,更加炉火纯青,极尽妙趣,作品强化了富于现代感的东方情味和民族气质,从写实主义风格转到表现主义风格,这是她的水墨人物画对前人的大超越。

 

▼荷花系列

周思聪最后的荷花,有了一种超越自我心灵,接近绝对平和的静。这种“静”不是枯燥的、沉闷的,而是生动的、“活泼泼的”,如同弘一法师辞世时写的那四个字:“悲欣交集”。

伯乐山翁2017-04-28 20:44:35
周思聪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和人品在中国都是一流的。—— 吴冠中老师说得好!
Palmbreeze2017-04-28 22:32:30
谢谢好文!.她的画有极强的感染力,无一张不充满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2017-04-28 23:05:41
她的最后的荷让我想掉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