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岚2017-12-24 22:40:20

在陶器上作画,从古到今,都是绘画技艺流传的一种方式。文革期间有一位大画家被下放到我家附近的一个当时只有几名画工的陶瓷厂。这个陶瓷厂生产百姓日用的碗碟杯盘(不是像景德镇那样的工艺陶瓷)。画家的到来使这些画工们得到一点信心。多年后,其中的一位画工退休后,家庭突然遭遇艰难,她操起了画笔。画好后抱到街上去卖。好在我们那里的百姓很喜欢装饰自己的家,她的画很受欢迎,这使得她自己生活改善的同时,还能接济遭遇困境的孩子。她对自己的字不是很满意,就经常叫我父亲帮她题字。自然我家里就有她的画。

贴一张她的画给大家看看。看到她的画,想的更多的是她的故事,觉得格外的亲近。

再贴一张她的同事的画。

 

艺术通过流通才有生命力。我父亲小时候就深受我们那一带文化氛围的影响。当别人知道他会写字,来要字的时候,他都会非常高兴。他周围有很多喜欢字画的人。看看在我们村上举办的书展的图片。

小时候我们那里田地里的遗留的古老的碑刻很多。文革中有将这些碑刻做横跨水渠的桥。

贴一副碑刻拓片。是由我们附近的石匠雕刻的。

关于那个大画家,以下的文字对他有所记述:

"我们附近还暂住过一个“大人物”。他出生在北京的皇城根下,曾经焚香跪拜投师于中国国画大师门下。在抗战前那个人就已经成名。文革中他流落到我们那一带。来的时候,他已是一个薨薨老者,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以他的名气,不知道有没有退休这一说,他被分到一家生产日用杯盘碗碟的陶瓷厂继续劳动。他的妻子长年卧病在床,那点劳动的工资维持家用相当困难。画家纵然有浑身的本领,却生计无着:他的画不能出售!他的那些给他带来不幸的,资本主义的享乐的东西,也就是那些国画,能不再给他添乱就不错了。再说那个时代,也没有私人市场。他的技艺不能给他补贴一分钱。然而,画家本人似乎将这一切看得很淡,他学会了自己给妻子扎针用药;即使面对日常的杯盘碗碟,他也能在上面继续做他的画。。。无名小卒可以上门求艺;陌生人送来一点点粮食,他就给人家一幅画。。。"

大画家的画后来非常值钱。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当年与画家交往甚多。当老师突然心脏病发作英年早逝,不知那里传说他的孩子们异常难过,决定将他喜爱的东西全部陪葬。结果老师的墓被盗,害得老师的孩子拿着扁担,守墓守了好多天。

 

铁驴2017-12-25 02:39:19
令尊大人的字真好,西安的民间还是有很好的古风。
谭晓岚2017-12-25 02:46:59
谢谢鉴赏! 圣诞快乐!
Palmbreeze2017-12-25 03:01:59
赞古道热肠,文士之风!
谭晓岚2017-12-25 03:17:52
谢谢,新年快乐!
又忘密码2018-01-05 00:24:35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