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铸红楼
作者 李茂荣
“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
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一九九七年初夏时节,当笔者携历时7载,写秃150余枝小楷毛笔,散发着幽幽墨香的150米《红楼梦》百万字精楷抄卷、大观园全景图、红楼人物绣像图卷,赶赴京华朝阳区红庙北里,叩开“红学“一代宗师冯其庸先生寓所时,冯老热情把我引进客厅,轻轻翻阅呈上的《红楼梦书画卷》,细细审视,在赞许之余,欣然命笔。以飘逸潇洒的冯体行书,洋洋洒洒写下了四米多长的题款和诗咏。
……
《红楼梦》是一部雄踞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坛塔尖的不朽文学巨著,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巨著关于典制、礼俗、哲理宗教、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诗词、文赋、音乐、戏曲、美术、游艺诸多领域,无所不涉,无所不精。作为文学作品,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关系,情感纠葛,描述刻画惟妙惟肖,其文字提炼之精准,章回布局之合理,几乎无任何一部中外文学著作能出其右。
……
艺术语言永远是相通的,笔者反复阅读《红楼梦》这部奇书,在逐渐领悟紫砂文化真谛的同时,一个萦绕心头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以紫砂玉金砂诠释《红楼梦》。当我把创作初衷向冯老、汪大师请教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冯先生还就红楼人物身世、背景、性格、归宿一一分析、解剖、定位,并提示如何体现作品的亮点,使晚生深受启发。
汪寅仙则从紫砂“花器”的特点切入,解析紫砂工艺的特点,虚实表现的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发挥紫砂工艺的艺术空间。当看到构图里为贾母定位的“福寿提梁壶”与她早年创作的“五代同堂壶”有神似之处时,意味深长地笑了:“看来这把壶的制作,非我莫属啰!……”
艺无止境,这也正是艺术魅力之所在,当紫玉金砂《红楼梦壶系》纳入创作议题、构思、易稿、推倒、再构思……随着春去冬来,日出月落,那顽石造型的“五彩炼石壶”、“斑竹一枝千滴泪”凝成的“潇湘壶”、“一番风雨路三千”寓意的“海角征帆壶”和以“感时花解语,滴滴映霞明”诠释的“子规啼血壶”,渐渐地撩开朦胧面纱,变得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在习书、绘画、构思的“废纸三千”中,深深体会到艺术创作的甘苦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情感,也为自己在“攀登”过程中留在身后的浅浅脚印而欣慰。“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不问收获、但为耕耘。做自己认定要做的事,唯无怨无悔,奋力而前行。
斗转星移,鸡年伊始,94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带着终身成就奖----“中华艺文奖”的光环,驾鹤西去。狗年正月未了,一代紫砂工艺巨星汪寅仙大师也载誉飘然远行。我们缅怀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学界巨子、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更崇敬他们在学术上、艺术上的严谨作风和不懈追求的献身精神。
红梅绽放,新的一年希望的大门已经开启。今年大雪后的红梅特别绚烂、夺目,让我们把握住今天,拥抱充满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明天!
《红楼梦艺术大观园》书画长卷
(由于字数受限原因,省略部分文字)
其它作品(因手机传送的照片像素较低,还请原谅!):
附:此为“绿雪芽”杯征文大赛应征之文,作者是本人的亲舅舅。请大家为10号李茂荣先生投票,谢谢!
投票请微信扫描二维码:投票时间(北京时间):2018-04-21 12:00:00 — 2018-04-26 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