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tecool2018-10-20 01:37:17

秋意正浓 共赏三幅秋天名画

 

文/郑行之 
 

清•赵之谦《枝头秋色图》轴 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时序一旦入秋,草木开始变色,天地开始变妆,而浓浓的感秋意识也纷纷从诗人墨客的灵魂深处苏醒。清朝赵之谦《枝头秋色图》,五代佚名《秋林群鹿图》,元朝倪瓒《秋亭嘉树图》,三种不同的画风,画作,妆点了秋天的萧淡,瑰丽,锦绣,也为代代观画者打开另一扇窗,让中国传统绘画更显多元丰富。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自古以来,“悲秋”似乎成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吟诗赋词的主调之一,在诗词这种文学形式中,绝妙精品随时可见。而在画作中比较多见的则是“咏秋”。 

不管“悲秋”还是“咏秋”,都是文人士大夫试图从不同角度去觅秋的一种方式。唐代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带出的画面是那么样的清澄空灵!而杜牧则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晚秋霜红的枫林比二月花更艳丽,这样的美景就在眼前,谁能不停车坐看?! 

中国的书画界向来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这三绝在中国艺术领域中,一直是呈现着相携相濡的三合一状态,因此,在形式上,意境上,中国的传统绘画也富涵了各种秋情秋意,咏秋的画作比比皆是。以下三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引人从不同角度走入画家的世界,共品金色之秋! 

赵之谦《枝头秋色图》 金石书画翻飞秋意 
 

清•赵之谦《枝头秋色图》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赵之谦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画作极有特色。画面上,枝头秋意满盈,那些翻飞着的叶片花朵,那独创的,像白桦树般浅色树干,在在都显示画家是极具创意的。 

赵之谦讲究以书入画,画中带有魏碑篆字等笔意。由于他书法功力深厚,所以展现出来的秋意极富生命力,既富金石之气而又颇有逸趣。 

在构图方面,赵之谦以有如摄影镜头般的截图法来构图,布局大开大合,汲古出新。以树干作为画面的主轴,再在其上下的叶片部分穿插以朱膘为主色之枫红,正因这些笔法活泼,含有力道的红叶,才使得整幅画的秋情秋兴显得活络无限;中段则以花青(蓝色)作一体呈现,画出菊花和牡丹等等朱膘之枫红和花青之灰蓝所产生的对比,让画面显得研丽清新,秋意浓重。 

他把恽寿平的没骨画法与“扬州八怪”的写意法作有机的结合,更以双钩手法来圈苔点和勾绘类似野兰的植物。他还把“诗书画印”四种形式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有如聚宝盆般的聚合手法,神奇地予人十分谐和的感觉。其特殊的审美观和统合功力真是不可忽视。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当时上海的画家们,像吴昌硕等都受到赵之谦的影响,逐渐形成新的流派──海派绘画。而北派画家如陈师曾等,也一样受到影响。 

《秋林群鹿图》 锦绣般繁华灿烂 
 

五代佚名《秋林群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秋天的麋鹿也有颗敏锐的心,能感知秋所带来的美吧?“秋高气爽”,天高了,蓝了,层层厚实的白云嬉游其间,夏的燥热褪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习习凉秋。鹿儿应该也能感知季节在更迭,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因秋的到来而充塞着变身变色的元素。 

这是一幅没署画家名号的瑰丽秋林图──《秋林群鹿图》,2012年核定为国宝,画风古意盎然,被认为是十世纪后半,辽代绘画之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故宫这个典藏品中,画里的群鹿来到这一处,林木生长得几乎密不通风,在这锦绣般的繁华中,美景忽焉在前,忽焉在后,同时还流动着浓重的祥和安适之气息,鹿儿们摩肩接踵地踌躇徘徊,流连不去...... 

群鹿优游在这个美丽的秋林中,枫树,白桦树......在秋风的煽染下,树木晕的晕,醉的醉,层层叠叠,细密满布的叶子因而有了朱砂红,藤黄,赭石红,白粉,花青等等类似国画颜料的色泽变化,各本其态,各敷其色。色调研丽古艳,而且仿佛有一种光彩在其间浮动着,让这本应属秋凉荒疏的林木,反过来萌生出一种欣欣向荣,精致华美之气象。 

画树画叶,先勾勒外形,再敷染或填粉,笔法奇特,异于一般传统方法。有论者认为这种画法应该是西域地区特有的。这种画风同时也带有不透明画与装饰画的意味。精练的不透明与装饰之感,让这幅画显得浑厚大气,繁荣丰实。 

画家画鹿却相对的简约,不重视骨骼肌理等实体变化。先勾轮廓,再用淡墨细腻分染。手法近于工笔法,也稍稍带有图案式的韵味,相当特殊。 

画的左侧有一只长角雄鹿,看它警戒紧绷的姿态,似乎在值班。许多鹿儿也抬头竖耳,作警戒聆听状,时时都流露出警觉的态势。本画把鹿的神情意态捕捉得十分生动精采。 

倪瓒《秋亭嘉树图》 一水两岸清秋逸澹 
 

元朝倪瓒《秋亭嘉树图》(公有领域)


倪瓒这幅画,近景描绘了两棵树,他自己称之为“嘉树”,做为整幅画的主体。“嘉”意味善与美好。这两棵自岩缝中长出来的树,枝干细长,体态优雅,予人一种“临风玉立”的感觉;平坦的岸坡上立着一座结构精美但空无一人的草亭;画面中央是一带模糊的洲渚;远处则是另一座有棱有角的山。 

这就是论画者所谓的“一水两岸三段式”构图法,倪瓒独创的。单看这种场景和意境,就足以让人觉得秋意扑面,秋思满怀了。 

倪瓒擅画山水,枯木等,构图大多采平远法,景物单纯,多作疏林坡岸和浅水平洲,格调任真疏淡。 

他的山石有一个特色,常以虚笔来构筑山石等实体。他画山石多用松散的披麻皴或折带皴,通常是以干笔来画。画线时或用中锋清楚地一次性勾成,或以虚笔来回重复,而整体线条仍保有轻重主次之别,以此手法画出的山体自会产生空淡疏萧的感觉。这成为他的一个很大的特色。

画折带皴是用干笔侧锋,以细线横走,到位时,再转而向下直刷,一刷即收,取其干脆利落,也促成风格之萧散秀逸。这种风格意境也是倪瓒特有的。 

倪瓒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比如这幅画中的远山,有着有棱有角的外貌,奇特的造型其实是倪瓒高洁的本性,也就是那种超乎世俗之外的内在镜射。因此,他的画着意不多,画境清虚空旷,画中一无人影,直让人觉得清秋逸澹。他以这种画风造就了许多绝世精品。 

倪瓒通过作品确立了他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准则,给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https://github.com/yowping/repo1/blob/master/oGate.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