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冬眠的熊.2020-07-16 04:48:34

"四大皆空还得活"

                                    —-李泽厚九十访谈感言

 

李泽厚先生八十年代的著作巜美的历程》,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开启了人们对美学的兴趣和思考。其一生浸淫在哲学理性思辨中,却在人生步入巅峰的道路上,对人和生命的思索,流露出情绪上的波动,感叹人生"四大皆空"和"人生最终还是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结论与佛教思想不谋而合,人生苦短,生老病死,佛陀早己指出了人的结局,人生之苦,在于人的"执着",贪嗔痴慢,当在生命快要到达的终点时,回头看去我们这一生,才感慨到人生的意义为何?

 

    这种结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是一种"悲观的人生哲学",我记得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时,选修"印度佛教"一课,上课依始,年长的先生对我们大家说:"真的很不希望你们在这个年龄段来选修我的这门课,你们正是青春年华,应该好好亨受美好的生活和快乐,这门课程可能会让你们对生命生活悲观,遁入空门,陷入生命的沉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来老师那时的所说,才深刻体会。

      人生在世的根本,都离不开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佛教揭下来人生意义的伤疤,都是经过了人类千年的历史发展所悟,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与千年历史相比,只是转眼瞬间,所得出的生命体验和认知,是那样的局限。这也是当年北大先生所说的:"我讲的东西,你们在此年龄阶段未必真的领会,只有你们到了我这样的年龄,才会体会到其内在深层的含义。 

 

      想来李泽厚先生在九十岁的感言,他的所说,不是书本里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人,在年逾古稀,步行到了生命鼎峰后的人生经历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真的感谢李先生九十岁的人生感言,能够将人生的意义揭示出来,需要二个条件,对李先生来说,他具备了这个条件,长期的哲学思考训练和思辨能力,以及人生步入终极阶段。尤其是感悟到人生的"夕阳尽黄昏"时,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和企盼,又知这一奢求的不现实和不可能,想来人只有到了这一阶段,才真切切感到生命的可贵,以及由此即将告别人生,告别这一"美好世界"的恐惧和焦虑心理,由此,触发感言。

 

      最应该感谢李泽厚先生的,是他将人生抽象和模糊的终极意义,在他自己的人生最后阶段向世人道出,这种思想的获得,不是世俗之人所能做到的。如此这般的深刻认识,"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陶潜)李先生的《四大皆空还得活》,是在看懂和看透了人生后的体现出中国人积极的思想智慧,虽然"佛知空而执空","道知空而戏空",儒知空却执有","一切所靠而奋力自强",却又"深知人生的荒凉,虚幻,荒谬,却珍惜此生,投胎这世。"人虽心空万物,却仍执着顽强,洒脱空灵却又是进退有度!修身齐家,赢得功名,一切都是人努力争取超越时空的心灵境界,这或许就是"孔颜尔处"吧!亦即,人活着就是人生的意义和真谛!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人活着,更为实在,丰富和圆满(李泽厚),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中庸之道,一种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透过李泽厚先生的感言,对即将失去的"去在"的珍惜,由此,人生的意义和归宿问题便更加凸显出来。相对于人生,如刘禹锡所说:"大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年华流逝,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时移势易,而这一切,在面对人的终极述求,在宇宙自然前,任何人间的功名勋业,又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真可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只有到了生命的终极境界,超脱一切后,才可"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这一切不都是"感慨万千后所获得的超脱和感悟吗!李先生的九十感言,恰是这种人生执着却又超脱的一个中国文人精神的生动展现!

 

Yueying Zhong

2020年7月15日,于加州科特·马黛尔

 
上山砍柴2020-07-16 16:35:48
李泽厚先生学术研究影响较大的成果应该是提纲式的《中国思想史论》系列,古代部分好,近代部分差。六四期间来美国后,在一个学校教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