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ale2009-02-06 13:25:02
小資是怎樣煉成的

小資一詞最近又流行起來。《辭海》對“小資產階級”的解釋是:“佔有一些生產資料或少量財產,一般不剝削別人或僅有輕微剝削,主要靠自己勞動為主的階級。”這樣的釋義今天顯然“滿擰”。現在人們主要是在文化意義上使用小資這個詞的,它指的是在生活方式、情趣愛好上有著某些共同點的特定人群,但其含義和範圍都是覺為模糊的。這裏就想對這特定的小資一族作一番較為清晰的描述和分析。

小資的硬件配置
在世紀之交的中國,甚麼樣的人才能成為小資呢?
身為小資年齡大約在20歲至40歲之間,至少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從事的職業屬於文化人或白領的範疇,甚至是時髦的SOHO族。本人生活在城市而且一般是大中城市,收入在當地應該屬中等以上,不為生活發愁,也不為繁重的日常事務所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有點錢也有點閒”。
小資最好別結婚,屬獨居或處於新同居坯代,即使結婚也最好是丁克(兩人都工作,不生孩子, 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家庭,不養孩子但熱衷心養寵物和花草。小資經常嘗試網絡生活,如網上聊天、網上購物甚至網戀。小資認網上獲取新聞,代替了看《新聞聯播》和報紙的新聞版。說一條信息是從網上得來的,要比從書本上得來的顯搭“有派”,小資對外語不陌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向往出國或留學。

小資的軟件平台
小資還需要得到軟件上的支持,關鍵是要在“品味”上向小資看齊。
以下列出了小資標准化的興趣愛好,照此去做,估計基本上就能通過小資資格認証了。

音樂方面:
小資不一定要聽完整的大型交響樂,因為那太沉悶太累,而太悶太累的事是小資所拒斥的。但一定要聽聽巴赫、莫扎特、蕭邦的小品,還要知道莫扎特的音樂有助干開發智力、蕭邦與喬洽桑有染。神秘園(Secret Garden)、雅尼(Yanni)、陳美、安特里奧、的音樂是小資的首選,因為他們既不特別高雅也不完全通俗,而是屬於“有分寸的另類”。
最好多聽聽老歌,像U一2、阿巴(ABBA)演唱組。老鷹樂隊還有爵士樂。對小資來說,在藝術欣賞上,懷舊永遠都不會錯。當代歌星中,恩雅(Enya)和席琳.迪翁(Celine Dion)已經過時,現在要重點推薦的是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勃塞里(Andrea Bocelli)和英國少女歌星夏洛特.邱奇(Charlotte Church),他們都給美聲歌曲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羅大佑和蔡琴可以照聽不誤,他倆是經過幾代小資檢驗的。崔健、劉歡、田震也還能聽聽。歌曲欣賞的下限是王菲,也就是說到她為止,就不要比她再低了。

影視方面:
海外華人導演拍的影片是小資的最愛,因為他們也是“有分寸的另類”,像李安的《喜宴》、《推手》,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春光乍泄》、《花樣年華》,要反復看上幾遍。而張藝謀、陳凱歌的片子看就看了,就不必再談了;張元的實驗電影,還有孟京輝的實驗戲劇,倒可以經常挂在嘴邊。
歐美和日本的言情片,輕喜劇也是小資的上佳之選,比如《四個婚禮一個葬禮》、《網上情緣》、《綠卡》、《純真年代》、《藍白紅三色系列》、《英國病人》(English Patient別問我是誰)、《布拉格之戀》、《情書》,都應當進入小資的收藏庫。而《X戰警日之類的動作片不看也罷。香港的商業片少看為妙,但周星馳是個例外,主要是他搞出了《大話西遊》這么個不倫不類的經典,即在搞笑中加入了愛情與輪迴的主題。《大話西遊》的經典台詞和周式口頭禪一定要爛熟於心,因為這是男小資裝痞的重要手段。與周星馳一樣,金.凱瑞(Jim Curry)在好萊塢也是個特例,他的《變相怪杰》、《真人Show》小資必看。
小資應當少看電視,除了體育育節目、“經濟半小時”、“人與自然”、“探索”之類。注意,假小資最容易在看電視上露餡──如果你常看“焦點訪談”(類似城市追擊)、“新聞調查”(新聞透視),意味著你是個“憤青”;如果你常看“實話實說“、“玫瑰之約”。意味著你已經墮落為中老年;如果你常看“快樂大本營”,則意味著你已經降格為青少年,電視劇更要與之划清界線,幾年前看《東京愛情故事》和《成長的煩惱》尚可原諒,因為那時好樂西畢竟太少,而現在還和少男少女混在一起看《麻辣教師》、《人間四月天》就不可原諒了。櫻桃小丸子又是個例外,與之同類的還有机器貓、唐老鴨和史奴比,抱著泰迪熊看櫻桃小丸子最合适不過,因為眼下裝嫩正是女小資的時尚。

閱讀方面:
霍金的的《時間簡史》一定要讀,雖然基本上看不懂;羅素的哲學史一定要讀,雖然大部分看不懂;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一定要讀,雖然小部分看不懂;杜拉斯的小說一定要讀,當然基本上能看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一定要讀,當然完全能看懂;保羅。福塞爾的《格調》和《惡俗》一定要讀,雖然書中充滿著挖苦小資的語句,但也要且聽敵人怎么說……此外,維特根斯但、海德格爾、薩特、福柯的哲學著作,普魯斯特、加繆、塞林格、卡爾維諾、奧威爾的小說,博爾赫斯、狄金森、普拉斯的詩集,都應該放在書架的顯眼位置。
中國作家中,錢鍾書、周作人、張愛玲、林語堂、沈從文等現代作家一向為小資所鐘愛。白先勇、余華、阿城的小說,北島、昌耀的詩,張承志、周國平的散文,李敖、柏楊、龍應台的雜文,何清漣、方興東的經濟時評,都很對小資的口味。王小波更對小資的品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余秋雨的書可以擱到一邊,此人的文章雖然哺育一代小資,但現在已經過氣了。金庸、王朔的書要批判地看,局部尚有可取之處,例如記住幾個武俠姓名和王朔式的痞子腔,至少對上網聊天還有些幫助。水均益、白岩松、崔永元等電視人的東西千万別看,他們有深度嗎?
《讀書》和《南方周末》顯示了小資在報刊方面的品味。最好能直接閱讀國外時事、時尚類刊物,否則看看我們自己的仿制品也不壞。
再推到藝術方面,梵高、畢加索、米羅、莫奈永遠不會過時,那一套《與畢加索喝咖啡》、《與莫奈賞花》的生活藝術叢書實在是小資的標准讀物。亨利.摩爾的雕塑,高迪、貝聿銘的建筑也要略知一二,對行為藝術更要懂得欣賞。

明星偶像:
梁朝偉在港台明星中還顯得有些文化氣,雖然演過同性戀但不像張國榮那樣脂粉氣十足,更重要的他還是康城影帝。男小資和女小資部應該喜歡這種類型。姜文、周潤發同樣有些個性魁力,端著架子挺能唬人。女明星中,張艾嘉、劉若英師徒倆算是有些氣質,張曼玉雖然演技不錯,但總脫不了風塵氣。這些人之外,再去崇拜就要小心,免得被當作幼稚的追星族。
奧黛麗.赫本、羅伯特.雷德福(羅拔列福)等老明星的名字總是會讓小資激動。當今的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固然帥呆,但修.格藍特、奇努.李維斯似平更對小資的胃口。同樣,朱迪.福斯特、美琪.瑞安(Meg Ryan)就比過於張揚的“大嘴”來到朱莉婭.羅伯絲更討小資喜歡。日本明星總覺得差了一個檔次,韓國明星更不入流。
榜樣型偶像方面面,作家、藝術家向來易於被小資接受,現在還要加上集“大款”和“老九”於一身的“知本家”。但有兩人是例外,一是革命家哲古瓦拉;二是橫渡渤海海峽的張健,這兩人都是有血性的漢子,算是小資的另類偶像。

服飾家居:
小資多半自戀,因此愛修飾自己。上班時,他們嚴格遵守時尚雜志上規定的“白領男人著裝十忌”’或“白領女人著裝十忌”。小資至少有一兩套名牌服裝,但并不瘋狂追逐名牌,他們力求穿出個性。
來自北歐瑞典的“宜家”家居最能打動小資的心。一是宜家簡潔、明快的總体風格合乎小資的審美趣味;二是其原木風情迎合了小資返朴歸真的訴求;三是其純藍、純紅、純黃的繽紛用色以及像堆積木似的自己動手裝卸的方式,既有助於喚醒塵封的童心,又讓小資過過“DIY”癮。當然,小資也愛挖空心思,百般搜羅,在居室裏擺上一張明式椅子,或將古舊的樟木籍改造成茶几,透出復古怀舊的效果。要麼干脆放上一架天文望遠鏡或養上一群水母,以顯示自己的超凡脫俗。

運動休閒:
小資愛打網球,因為打高爾夫球暫時還沒有條件,保齡球已經太土。小資希望嘗試潛水、蹦极、滑板、攀岩等極限運動。小資愛郊游、野炊和旅遊,偶然嘗試一下探險。小資愛談環保,偶然也想嘗試一下不插電的生活。在茶社、咖啡館、洒吧中,小資最愛去咖啡館,而且喝的是苦咖啡;在西餐館、料理店、韓國燒烤中,小資最愛去料理店,品一品清酒和壽司……

小資的驅動程序
以上主要討論了小資的審美觀,即以“有情調且有趣“’、“有分寸的另類”為核心。小資是最講究格調和品味的,但并不想弄得不近人情和曲高和寡,所謂“太下不及情,太上忘情,情之所鍾,正在吾輩”,這裏的“吾輩”說的正是處於中間態的小資。小資的審美初衷是比俗人(大眾)雅,又比象牙塔中的“大雅”俗,俱這種“小雅”卻往往流於媚俗,這是小資始料不及的。許多後來淪為媚俗的時尚都是由小資發動的,像怀舊、復古、玩酷、扮嫩、裝另類等等,這是彌漫於小資中的流行病。一言以蔽之,每個小資都想與眾不同,但又往往陷入整體上的雷同。
與這種審美觀相匹配的是小資的人生觀,也就是要過一種有趣而有情調的生活,一種為藝術和情趣所燭照的生活,即在繁瑣的日常俗務之外,抓緊享受生活,享受如夢浮生中的種種美,愉悅、奇異和刺激。小資看不起庸庸碌碌的大眾,認為他們沒有休閒和情趣;同樣也看不起染金頭髮、戴著鼻環的新新人類,認為他們沒有修養和深度。小資當然渴望成功,渴望成為精英,但其欲望并不像窮人期盼暴富那么強烈。甚至小資在心理上還有些疏遠那些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認為他們雖然成功,但未必享受了人生,未必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在這一點。匕小資是容易自我滿足的,他們自認為是快樂的小布爾喬亞Bourgeoisie。值得一提的是小資的消費觀。小資是消費量相當大的一個群体。因為無論在衣食住行等實用性消費還是在精神文化產品等非實用性消費方面,小資都需要為“品味”付出更多一些的錢。大多數小資並不善於理財,更不喜歡儲蓄。小資認為“人活著最應該對得起的人,是自己”,信奉“我善花錢故我在”。對小資來說,很多時候消費是依附於心情與個性的一種衝動,買東西并不是等著用,只是喜歡而已,也許那色彩、造型或其他什么東西,暗合著自己的情或趣。同樣,在微風中端起的-一杯餘香裊裊的咖啡,一份自己喜歡的雜誌或一張CD,一次別出心裁的旅游,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個性和心情,人生不就是由這無數個歡樂的片斷構成的嗎?

小資有什么不好
可以毫不誇張他說,中國小資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二三十年代,小資通常被看作意志不堅定、政治。上容易動搖、只知風花雪月的落後分子,甚至被認為是“資本家的乏走狗”。周作人、林語堂鼓吹“閒適’’,提倡“生
活藝術”,堪稱小資的代言人,但對他們的批評就一直未停止過。
文革前和文革中,小資一詞更帶濃重的政治色彩,其生活方式是與”革命”背道而馳的。說一個人是小資,幾乎等於說他是“右派”,可以讓他一下子抬不起頭來。
文革後,小資一詞所包涵的政治色彩已經大大沖淡了。但扮小資似乎仍是人們諷刺,挖苦的對象。當然現在都是從文化上加以否定。人們普遍認為小資附庸風雅、裝腔作勢,自以為不俗實則淪入惡俗。這種無形的壓力使小資自己也有些底氣不足,變得愛“自嘲”起來。
有位小資寫的《非常小資》一文就這樣退道來:“我們讀一樣的書,看一樣的戲,傳播相似的笑話,販賣差不多的思想,忍受同樣的孤獨。我們發不了大財,但衣食無憂;我們有足夠的小聰明,但缺乏大智慧;我們夢想生活在別處,但心知別處也不過如此;我們把“沒有靈魂”看作最大的貶低,但自己也禁不住懷疑自己;我們渴望愛情,但缺乏孤注一擲的勇氣……
《格調》和《惡俗》為人們批評小資提供了理論武器。其實,保羅.福塞爾對美國社會所作的分析並不適用於中國社會,比如他對社會階級的划分,主要依據的是經濟收入。而我們已所說的小資,并不是一個階級或階層,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態。何況小資本身最反感別人以經濟收入來衡量他們。如果硬要類比,小資可能介於福塞爾劃分的中上層階級和中產階級之間,小資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中等水平收入的中產階級相似,而人生態度又與“有趣味,喜歡遊戲人生”的中上層階級相近。同“雅皮士”相比,中國的小資又沒有那麼多的歷史文化積淀。
客觀地說,小資縱然有許多缺點,但仍然有可愛的一面。首先,大多數小資都是改革開放年代長大並走上工作崗位的,是知識經濟的推動者和受益昔。他們信奉誠實致富,具有現代理念,愿意遵守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往往遠離那些封建陳腐的東西和庸俗社會學的東西。小資引領時尚,既帶動了全社會的消費尤其是精神文化上的消費,也或多或少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品位。如果說現在的中國在經濟上和社會結構上需要中產階級,那麼在文化上就需要小資,基於此,可以給小資一點掌聲。
roxybaby11122009-02-06 13:30:28
太长了,不读!a waste of space~ ^^
也是猫猫2009-02-06 13:35:05
都是国内小资。。。
coffeebeans2009-02-06 13:41:20
基本可以用“小知识分子”这个词来代替了
coffeebeans2009-02-06 13:42:18
这种普及型的材料建议置顶
非典型性淑女2009-02-06 13:58:15
这个比较客观真实,反正我可以套上去8成:P
Rafale2009-02-06 15:59:01
请提供"建"议
龙虾大夫2009-02-06 22:04:48
你的意识形态离小资还很远很远啊
也是猫猫2009-02-06 22:36:26
据我所知,小资都看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