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也风流2010-02-07 10:15:54
身为一个上海媳妇,我希望中国不走日本的老路

暂别“全民迎世博”的大上海,我回到日本东京郊外的老家。偷闲跑去市立图书馆,读起重松清先生的小说《时光胶囊》——
1970年代,东京的一群小学生沉浸在大阪世博的热潮中,憧憬着“无比美好”的21世纪。孩子们特意制作了一个“时光胶囊”,放入各自的宝物和“未来之图”后埋在地下,相约成年后再打开。

转眼之间,26年过去了。昔日热闹的小学校因生源不足而关闭,大阪世博会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年近四十的小学生们重聚母校,在冷清的校园里挖出“时光胶囊”,近乎残酷地重读当年的纯真理想。“光辉的未来”不过如此,昔日的优等生面临裁员危机,结了婚的同学遭遇家庭暴力,和蔼的班主任早早离世……

聚会之后,主人公克也再度造访大阪世博园——“梦想广场”,那里只剩下了“未来的残骸”。当年的世博建筑“太阳之塔”孤独矗立着,镌刻在上的三张脸分别象征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背面的“过去”黑着脸,塔顶鎏金的“未来”有些褪色,让克也凝神的是“现在之脸”,它看起来尤其严峻,那是鼓起勇气直面困难时的表情。

大阪世博会是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图腾。1968年东京奥运会的热度尚未退去,1970年的世博会又让举国若狂。“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人”、“可以说‘不’的一流强国”……这些头衔在世博会后逐一降临日本。在这股发展狂潮中,也慢慢涌动起热衷投机、崇尚奢侈、鄙夷传统的暗流,为日后的房产泡沫、贫富分化、低生育率等问题埋下了伏笔。曾让小学生们无比憧憬的未来,最终变成了“失去的十年”。“大家的40岁过得如何?大家幸福吗?”这是班主任在“时光胶囊”里的留言。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带着同样的问题回望人生,回望上海世博会。身为一个上海媳妇,我希望中国不走日本的老路,相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终将实现。在小说的最后,中年小学生们制作了新的“时光胶囊”,相约十年后再次打开……

在为高速发展的中国共襄盛举的同时,是否应该泼一点冷水,让过热和高涨的情绪回归到更为理性和警醒的状态,如果只是一味地以和谐为借口,拒绝一切善良的忠告,或许就会沦为不识扁鹊良药忠言,而讳疾弃医、刚愎自用的蔡桓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