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和不长眼的苏东坡
我很喜欢诗词尤其是宋词,从开始接触到李煜后更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过去了,我的口味也有了很大变化。从开始的李氏父子,到后来“奉旨填词”的风流柳永以及哀怨悱恻的李清照等等,最终我的兴趣还是落在了辛弃疾和苏轼身上,辛弃疾更是让我回味无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将近一千年前,辛弃疾在贺新郎—邑中园亭…中发出狂放呐喊,千年之后的今天恐怕还是没有人真正能和他叫板。
以文来说,辛弃疾极推崇陶渊明,但由于生于乱世,没有条件去归隐,有太多的现实必须面对。他的戎马生涯和仕途的不得意,使得他的文风即苍劲又深邃,受陶潜的影响又间或浪漫和飘逸的味道。宋词在他和陈亮的阶段肯定是一个是巅峰时期。二十年前我开始喜欢他的词,尤其是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还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等….其中的名句无数,千年不没!从少年时代熟背“灯火阑珊处”到中年细品“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意境一直伴随着我。隐于小岛一侧,更能体会他“知我者,二三子。”的感受。辛弃疾肯定不知道将近一千年前他有感而发的《稼轩长短句》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如此的巨大,令无数同道如痴如醉。
作为文人有亘古大成的辛弃疾武也是惊天地、泣鬼神。辛弃疾生活的年代正是金兵南犯,宋朝岌岌可危的战乱时代。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去坐井观天、内宫妇孺万余人被掠去为奴,受尽屈辱。但移都临安的南宋朝廷被“暖风”熏醉偏安一隅,宁愿逃避也不愿意面对战争的责任和危险。大臣中主和的声音也就总是成为皇上属意的。但辛弃疾从年少就不信什么依衣带水、唇齿相依的主旋律,二十岁就跟随耿京成立勤王的义军抵抗金兵,出任书记官,辖十万之众。二十三岁时,在他离开营区到京城时,叛将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靠金国。辛弃疾回营后大怒,仅带领几十人冲入金兵五万人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交给宋军处决。那是怎么样惊心动魄的一幕啊!不是刘兰芳、袁阔成说的评书,也不是易大师在央视的歪批,是匹夫之勇震撼三军!
之后辛弃疾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书抗金,但朝廷忽左忽右的令人捉摸不定。尽管辛弃疾战功彪炳,他的仕途也受到很大打击。他虽然多次升迁,但也屡遭弹劾削职,五十七岁时更被投降派革去所有名衔。到了五十九岁,又被恢复官位,然而在他六十二岁时,再次被弹劾罢免。六十七岁,朝廷又欲起用,但他此时已看透了南宋政府的无能,上疏辞免。次年,病逝于铅山。看他写的《美芹十论》、《九议》等诸篇,实在是真知灼见,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胆略和远识,一览无余。如宋廷有识,及早使他一展其抱负,听其言,施其策,则存亡之际,犹未可知矣。至其后期,运势颓靡,舟覆人坠,已是万万难免了。
当今世上中国,是充斥了各类牛人、猛人的世界,到处是大哥和老板。飞扬跋扈又志得意满之辈无数。对比这位文武双全的前辈,不知这些人能否稍微谦逊一些。大千世界,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有几个能和辛弃疾的文武双全相提并论??!!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是一家人,那就是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大。但这位舞文弄墨的达人却在政治上极不长眼。苏轼生活的时代正处在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代,以王安石的变法派和司马光的保守派你来我往折腾了几十年。各类政治运动、文字狱、派系倾轧使官场风云变幻莫测、腥风血雨。当然,比起咱党的wenge还是文明了点。
王安石变法初期,皇上鼎力支持。由于政见不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僚坚决抵制变法。来那个拍得失的时候都是尽力提拔同党剪除异己。苏轼初时是强烈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但在王安石失败后又开始同情他,不幸得罪了两边的人。由于不谙为官之道,大学士虽然满腹经纶为各方盛赞,在官场却大起大落,像做过山车。虽升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也一再被贬。苏轼曾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湖北省红安县民兵大队副队长,还被外放至儋州,据说在宋朝被贬于此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
苏轼生性狂放不羁、调侃诙谐,由于写诗讽刺变法被打入大牢,几乎掉了脑袋。狱中苏轼写的《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那次是儿子苏迈要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
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蛋、王圭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宋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同时,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甚至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苏轼未判重罪,只是贬到黄州。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没,否则,中国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大江东去”就不会有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乐观的真是不知死活。“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哪个皇上看了这种诗也不会开心。好在苏学士不是活在1957年。
最让我们现在共产党干部不能理解的是,在王安石的变法派系倒台,司马光的保守派得势的时候,眼看好日子熬到了,苏轼又站出来和司马光针锋相对。他坚决反对把变法派一棍子打死,在免役法的制定上和司马光完全对立,最终又被多次贬黜。苏轼由于极其不长眼造成既不容于新党也不容于旧党,给自己惹了无数麻烦,做了一辈子的“运动员”。真希望长眼的余秋雨老师能给他好好上上课。
以上二位先人对当今物欲横流、麻木不仁的中国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榜样作用。纵观我天朝盛世芸芸13亿,哪还有坚持自我、铁骨铮铮之辈?!文官爱财、武将惜命、专家学者不中用....再看看最长眼的余秋雨老师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居然号称最推崇“苏大不长眼”,东坡在天有灵有知被这种长眼的人推崇,估计要背过气去…….
推荐六首词作,不敢妄言,仅是抛砖引玉
辛弃疾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