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李连达谈新型鸦片SCI:膜拜跟风灌水论文加之学术作弊造假日益猖狂,致使中国科技“三虚化”
Original 2017-03-14 李连达、赛德夫
中国科教学术界膜拜国际牛刊发表牛文的牛人,跟风拷贝国际科研热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财力与智力资源,毫无节制地灌水了SCI论文,甚或包括CNS;其中的大部分几乎没有半点原创性学术思想或科学技术,且正在发扬光大。这正是李连达院士所述的新型鸦片,且已中毒入脑髓也成了瘾。因此,新型鸦片SCI, 不仅浪费了国民纳税人的血汗钱,而且操控中国科教文化的国本,掏空中华民族的文根,无情抹杀了出力不讨好的原始性创新科研;如此下去不仅毒害了青年学子,而且致使中国科技“三虚化”,即虚拟化、虚伪化、虚无化(责编|科文哲)
(1)
新型鸦片类“和平演变"严峻至极
(网文整理|赛德夫,原文发表于科学网2016-9-25)
如同房地产泡沫一样,唯SCI论文导向的科技泡沫也越吹越大。
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终将会付出沉重而惨痛的代价。科学研究本是一种高度自主自律的高级精神活动,而政府非要以警察的身份给科技工作者贴标签、发良民证不可,人为制造不公。这 严重地损害了对科学活动怀有真挚情感的学人学者,确实地违背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学伦理。
仅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讲,一些科技政策就是践踏了人性、甚至是反人类的。它不但毁掉了从事科学所需要宁静致远的平静心态、且极为严重地蚕食和破坏着当下尚存的脆弱公平和正义。
在当今中国行政化主导的评价体系中无限加码的名利、学术造假成本几乎为零的诱惑下,理科SCI论文,还包括顶尖期刊Cell, Nature, Science (CNS) 等论文,基本上大都是短平快的跟风研究 论文(除了极少数精品论文外),甚至干脆就是造假(包括不易发现的、隐形人为造假)论文。
尤为可怕的是:顶尖CNS及其扩张的子刊主编和学术编辑,争先恐后地与中国科教政策主导的学官达成默契合作(甚或包括各种行贿性行为)。
如此默契合作势将中国学术科研变得虚无化,将其拖入无底的深渊。如此供奉西方标准的中国科教文化,实际上正在经历一场安静的“和平演变"。中国科研人员正在成为西方科技的奴隶,即使所谓上档次的工作也大多是为西方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提供证据。
中国学术作弊造假日益猖狂至极,这就是当代鸦片战争之软性弹药。其策略就是致使中国科教学术作弊造假,而且所谓顶尖期刊让中国学生灌水并付出国民纳税人的血汗钱。长此以往,这就是“慢性和平演变”。
如此“和平演变"后果太可怕了:勾结洋编辑欺骗中国,出卖国家民族之灵魂,掏空中华文化之精髓。致使中国原创科技虚伪化、虚无化、或虚拟化之假大空口号。
当今中国大陆,这些跟风或造假的SCI论文,在本质上:(1)浪费了纳税人血汗钱;(2)形成了一帮固有利益阶层, 牢牢掌控了学术的绝对话语权和资源分配,进一步加倍浪费纳税人钱;(3)更可怕的是: 如此固有利益阶层的存在,会进一步打压中国仅存的少数真正从事科研人员;(4)还会给下一代树立坏的示范标杆;(5)就这样败坏了中国学术生态、乃至败坏了整个教育体系、并影响文化传承;(6)这些垃圾论文已成为科学文献和信息中的雾霾, 加大了后面人探索真理的各种成本。
事实上,科研纯粹是个靠兴趣之好奇心驱动;靠良心、靠职业操守自律的不为名利的人类最高级活动。其实科研如要造假,是很难发现的,尤其有目的造假,特别是利用所谓价格高昂的尖端仪器而去造假,更难以发现,再加之造假者本身就是科媒炮制的“学术明星”或“科研英雄”。
即使发表在那些所谓顶尖CNS期刊上论文,也同样可以造假:只是学者在这些漂亮杂志上造起假来如真的一样,手段更漂亮些,高级些,更难发现,但其危害更大。
然而,中国政府与大学研究院所硬性“唯论文”科教政策导向——非要把科研活动变成名利驱动的活动,以致后果:“不造假都难”。
这就是论文成果——靠计划经济思维指挥的产物,加上职称评审只看论文,再加之扩大研究生招生、尤其在职学位研究生, 无理要求“非论文不能毕业”。
至此,催生了大量造假论文,使之论文造假产业壮大:谁之过?是西方殖民“和平演变"还是中国买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54763&do=blog&id=1004991
政府不作为、不负责:对造假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疑助长了学术作弊造假之风行盛旺。对造假公司不问、不抓、不打击,听之任之。失责之过、令人惊骇、拍案叫绝。
很多造假者,通过造假不仅拿到基金资助、发财升官——院长、校长、甚至院士或部长。但是,他们的造假行为从未受到任何处罚,就此会激励更多学子学者去造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纯粹学术科研,致使中国科研已沦陷为一帮有权有势利益阶层之自娱自乐的政治游戏。
那些在造假SCI杂志上发论文的学者正在默默地看着:政府科教咋样作为?估计,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不了了之,即使已经获取的利益不会被剥夺,人不会被辞退。这些杂志被废除了,治标不治本,不良学者会继续找新坑杂志继续SCI论文灌啊。
中国到底有那个机构或部门在管学术造假呢?是不是敢把这篇杂志上发文的学人拎出来晒一晒?这是科教行政部门唯一能做的了吧?
中国科学史上最大丑闻: 被曝中国医生论文乃造假公司与SCI杂志默契合作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4763-1004195.html。如此SCI杂志主编“坚定不移地将中国科研拖入深渊“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88518&do=blog&id=1004692
新闻调查:丑闻给“论文至上”再敲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54763&do=blog&id=1004479。再不改变“唯论文”导向性评价指标,这种事情还会有很多很多。
治标不治本。如此学术作弊造假之软性鸦片成了瘾。当代鸦片殖民战争正继续。
如何根治这一顽疾,尚需良策。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一、“SCI”之害严重到如此地步,问题在下边,根子在上边。科技、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制定院士、教授、专家、各种荣誉称号,评定职称,晋职晋级,评选课题、评成果、评奖,评定研究生学位等,花样繁多的各种各样评审标准,将“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列为重要标准,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金指标。使广大学者、被评对象,有SCI则生,无SCI则死,逼良为娼,弄虚作假,他们自己应主负责,但主管部门的不合理评审标准、不合理要求,更应负主要责任。
二、盲目追求SCI数量、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实质是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民族气节,崇洋媚外,自卑自贱,甚至是卖国求荣、卖祖求荣的汉奸行为。
三、目前解决此问题多为治标不治本,治下不治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多部门多方面通力合作,下决心加以治理。
四、建议:
1、今后制定各种各样审评标准时,不应以SCI论文数、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作为评审标准。应删除此类指标。
2、今后应鼓励最好的论文,最杰出的学术成果及科研贡献,首先在国内刊物发表,然后可以在国外用外文重复发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同等待遇,不应重奖SCI,贬低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
3、学术性、科学性、技术性评审标准,不应以论文论英雄,更不应以SCI论英雄。应以学术水平、科学贡献的实质性成果作为评审标准,例如医生评定标准应以治病救人的水平,防病治病能力为主要标准,而不应以论文数量(SCI数量)为标准。又如袁隆平院士的学术成就的评审应以粮食增产数量及质量等实质性结果为评审标准,而不应以SCI数量为标准。又如基础科学研究应以创新发展的新发现、新理论、新突破的实质性成果及科学贡献为标准,而不应以SCI论文数为标准。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不是SCI论文数,其评选办法及标准值得借鉴。
4、我国各类科学性、技术性及学术性的评审标准、审评办法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等,应进行全面改革、修订、完善。
过去的唯成分论,现在的唯SCI论是压在科技人员头上的两座大山,过度行政化、等级化、特权化是阻碍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铁锁链,移山开锁,任务艰巨,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