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永不落2017-10-22 20:41:29

一步步走VS跨越式发展


就竞争而言,你去跟西方国家,在某个很狭窄的领域,去竞争他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东西,你做的东西当然没有别人的有竞争力,对不对?

还有,许多产品,是市场需求产生的。一个再厉害的创新,创新出来根本就没有市场需求,无法变现的创新,是糟糕的创新。无法超越对手的创新,也是糟糕的创新,因为对手永远领先你一步。当你好不容易,搞出了对手昨天或者前天的水平的时候,抬头一看,哇,你的对手早就move on了。

这个时候,创新,只能是以一个参照物为标杆,跨越式发展,而非线性的。还有,就是降低创新的成本。对于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要么想办法抄袭,要么想办法去买,要么想办法创造比别人还要好的。


大家都知道,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而引发工业革命。为啥呢?瓦特从小对蒸汽很着迷。这是典型的脑子不拐弯的工科男思维,只看局部,而忽略全景。

瓦特与热水壶的故事,从小对蒸汽很感兴趣。但是,我们所知道的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就说到这,就结束了。

我来说说,我们从来不讲的,瓦特与蒸汽机的那部分故事:

瓦特他爹,是一个干了一辈子的高级船厂技工。瓦特小时候一段时间里,不是去学校,而是在家里上学的。既然是在家上学,那他学习的东西,就会特别的杂,也就是知识杂食类。他对文学不感兴趣,但是,对动手制作,特别的感兴趣。

成年后,动手能力极强的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乐器制作。为啥是学乐器?市场需求啊,笨蛋!肯定是那个时候,乐器卖的特好。但是呢,瓦特的心思,一直在蒸汽机技术上。他做过尺子,航海用的六分仪,航海用的平行尺,望远镜(也跟航海有关系)等等小工具。

1759年还曾经跟当时亚当斯密教授,也就是后来写《国富论》的那个亚当斯密,成为朋友。牛X的人,到哪儿,都能遇到牛X的人,对吧?之后,瓦特的朋友告诉他关于蒸汽动力的利用。注意,瓦特之前仅仅是对蒸汽技术感兴趣,而对具体应用,没有想很多。也就是说,是个技术宅。瓦特接触到了纽科门蒸汽机的模型(Newcomen atmospheric engine)。后来通过维修学校里蒸汽机的模型,他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也就是他有了自己的图纸。


但是,他也仅仅完成了,从兴趣,到想法,再到了他拥有了自己的蒸汽机设计图纸,距离变成实物,还差遥远而且漫长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有人资助他的工作,资金依然不够将他的图纸,变成实物的。阻碍他的主要问题,英国能够制造出瓦特所需要精度的铁器零部件,却非常难于获取!而资助他的铁器公司老板,获得了瓦特蒸汽机图纸的专利,是一个造大炮的,这个时候也破产了。

倒霉的瓦特,只能在这个时候暂时把蒸汽机放一边,先想办法谋生再说。因为他毕竟也得活着,是不是?


但是,他所不知道的是,那个造大炮的公司破产后,瓦特的蒸汽机专利,被另一家工厂主,马修·博尔顿(Matthew Boulton)所购买到。


这个博尔顿,是一个富二代。1759年,正当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跟亚当斯密谈天说地的时候,接管了家族工厂。这个博尔顿本身是个富二代,而且还跟一个富有的远房表妹结婚。婚后这个远房表妹生了三个孩子,都没能养活,自己就死了。博尔顿马上又娶了亡妻的妹妹安娜,女方家族不干了,认为博尔顿是图财。两个家族怼起来,最后女方家族掌权人死去而告终。女方家族巨额财产,到了博尔顿现在妻子安娜那里。

这个时候,博尔顿除了继承自己老爹的财富,以及在此之前,他在两任婚姻,所获得的巨额财富。他的场子开始急速扩张。博尔顿是一个对艺术有相当天分的人,他的工厂,主要生产中高档的银制装饰工艺品,以及中低端的,铜制装饰工艺品。他的产品精美,设计时尚。并且获得了,用今天的话说,给著名的大厂商代工的订单,像是纪念牌匾,多彩宝石浮雕,浮雕陶器。

在业务迅速扩张背景下,博尔顿碰到了一个问题:他家的工厂,是用水力驱动,工厂动力是低效的。因此,他一直在寻找更高效的工厂动力来源。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当时还是前沿科技的“蒸汽机”。非常偶然的机会,收购了那家制造大炮后来倒闭的铁器厂,而知道了詹姆斯.瓦特这个人。

然后两人开始通信,1768年两人初次见面。面对一个业务急速扩张的富二代工厂主,钱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很快,瓦特就搞出了博尔顿想要的蒸汽机。

而已经玩了9年工厂的博尔顿,非常敏锐的察觉到,蒸汽机对于工厂动力革命性的提升。既然我家的工厂特别需要这个,那么英国当时其他那么多的工厂,也一定特别需要这个东西。

你不得不说,一个富二代的眼光,确实与普通人还是有点区别的。

这个时候,博尔特把兴趣,开始投入到了蒸汽机,与工厂动力上头去了。也就是说,一个懂技术,一个懂市场,他们共同都对一个革命性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瓦特是通过博尔顿的渠道,获得在当时,精度最高的铁器。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蒸汽机上,而瓦特与博尔顿共同改良设计的蒸汽机,解决了博尔顿自己家工厂动力的瓶颈。

你以为,瓦特的蒸汽机,到这里就结束了? NO,NO,NO! 故事到这里,还只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制造商,与一个发明家组队而已。

这个时候,他们两人开始给其他蒸汽机生产,提供设计与技术咨询。之后,是博尔顿说服瓦特,将蒸汽机往纺织行业应用,去进行修改。也就让蒸汽机拥有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一项创造发明的商业应用前景的评估与预判,必须是,也只能是来自一个商人,工厂主才能提供了的。因为只有商人,才有足够的市场敏锐性。

而纺织业的产品是啥?需求量非常大的消费品,对不对?当英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时候,英国的纺织业是不是在急速扩张?也就是说,博尔顿他自家的工厂,在扩张的同时,工厂主看到了虽然与他所生产产品不是同一类产品,但是规模庞大许多的,英国当时的纺织业。


1776年,瓦特与博尔顿两人,去了英格兰西南角的康沃尔郡。这个康沃尔郡,从公元前21世纪,青铜时代早期,就有采矿活动。而在瓦特/博尔顿所生活的时代,康沃尔郡的矿主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压低采矿业的成本,就成了所有矿主,抓破脑袋都想要的答案。采矿,我们都知道,是要抽地下水的。早在1714年,康沃尔郡就有了最早期的用来抽水的烧煤蒸汽机,Newcomen engines。

但是,煤炭使用成本非常之高。而且自从1714年首次出现在康沃尔郡,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改进。而到了18世纪中期,这里由于采矿业繁荣,竞争激烈,不少工程师与发明家,跑去这里改进与改良抽水蒸汽机。瓦特与博尔顿,只是众多发明淘金客里的一员罢了。在这里,瓦特的蒸汽机,才真正的获得认可。因为采掘业对动力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又是烧煤,成本控制又至关重要。

12年以后,到了1780,瓦特与博尔顿的蒸汽机,已经足够成熟了。他么又遇到了一个全新的问题,设计图纸的复制,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你能够设计并且制造优秀的蒸汽机,但是设计图纸拷贝却极为困难。而在1778年的时候,一个前英国退役上校军人,也是一个发明家,经营过6年的玻璃制品制造,这个时候与瓦特和博尔顿成为朋友。听说瓦特在设计图纸复制上遇到的困难,是他将精力放在了研发图纸复制的专利发明上。

 


换言之,不是技术专利问题,或者不尊重只是产权,而是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技术专利交易市场!你只有通过技术专利市场,才能将技术专利转移到需要这个专利的人的手中。谁需要谁就出钱买嘛,这个好理解吧?那么什么样的人需要专利技术?生产各种产品的厂商,需要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各种专利技术。
这些专利技术,要能转化成为产品。而且,专利是要能够得到保护的。

中国的网络文学,何以如此发达?因为有大量的电影电视剧,动漫,通过IP交易市场,购买这些热门网文作为他们产品的原型。以大幅减少投资制作电影、电视剧、动漫的试错成本。你拍一部电视剧,卖了1000万,听起来很多。可制作成本是1个亿,你才卖1000万,那你可不是亏出血了吗?你买下一个热门网文的IP,投资1个亿,撑死了亏损也就亏个2000万。至少要比最大有可能是亏损9000万,要好的多,是不是? 很大的限度的减少了投资方试错的成本。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方有着非常发达而且成熟的书籍出版产业,根本就没有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更不存在网络文学产业。美国能做的,也顶多是将书籍电子化,或者说数字化,放在网络上,然后就没有了。

 

 

同样的,通过在专利交易市场,购买技术专利,或者拿到授权,减少你自己去研发过程当中,试错的成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是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物质需求拉动物质的供给,当物质生活大幅提升,必然产生文化需求,从而推动文化供给。当文化生活大幅上升,又促进物质需求的上升,再拉动物质的供给。即 “物质”<==>“文化”,“需求”<==>“供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需要大量物质的工具,不是吗?


中国在很长时间里,技术是外来的,或者说是“外部技术输入型发展模式”,因此本土原创发明循环一直没有起来,更别谈市场化,有什么很极为火爆的技术专利交易市场。否则,你看一下最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热门网络小说抄袭的官司,就知道:凡是本土原创的产品,一旦市场化,能够被放到市场上去交易,而且交易市场非常活跃,这个时候,原创者对于抄袭的容忍就变得非常低了,就必然会产生产权保护。中国的文化产品,都不是外来的,因此,就有一个本土原创循环。外来文化很难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以前,你搞些文学创作,大家都饿肚子的时代,整本书被别人抄袭去,都也只能是算了。当有人搞文字创作,辛辛苦苦写了2亿字,卖出了500万的版权。这个时候你再抄他的试试看?然后,这个作者,1年能够出一部,卖出1千万的版权的小说,这个时候你再抄袭他试试看?

 

你抄别人的技术,抄袭别人的设计图纸,是抄袭。你抄别人的小说,桥段,人设,主要场景,标志性的故事情节,那也是抄袭。


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也有外来输入,但是,是由外来输入积累以后,本土原创发明创造,所以说,英国的工业革命是非常独特的。美国的工业化路径,也是非常独特的,也有很多的外来输入,然后才走上本土原创发明。

中国目前还是处在外来技术输入,推动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还是以技术抄袭为主。我们做不出来的,就抄外国人的,抄不到外国的方可抄,那就自己人抄自己人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前提是:这玩意必须有市场。凡是没有市场的,也不会有人去抄。

20多年前,金庸等港台作家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也遭到严重的抄袭。最糟糕的时候,是整本书整本书的盗版。比糟糕更糟糕的是,挂羊头卖狗肉。而今天,你要试图去抄袭一个热门网络作家作品的,哪怕一小部分,你恐怕会有麻烦。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只有一个答案:中国是技术外来输入型,但不是文化外来输入型。因为文化输入无法推动现代化进程,而技术输入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对于外来文化,基本上是抱着浅尝即止的心态。

 

就文化产品而言,好莱坞厉害不厉害?厉害,打遍全球无敌手,对吧?你好莱坞来一个中式古装剧我看看?你给我弄一个关于道家修仙题材,狐妖修仙故事大电影我看看?不要说西方好莱坞傻眼,就连中国周边,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日本韩国,都要傻眼。


中国的工业化,即是独特的,也是符合其他国家工业化规律的。只是说,现在那些搞基础科研的,他们与市场脱节的非常厉害。

自己搞出来一个东西,但是由于自身远离市场,对自己所搞的东西的市场现状,都搞不清,更别提市场前景了。而且他们还处在“我不懂,我也不去找个懂行的去问问”的,这样一种“前商业意识启蒙时代”。

所以说,搞科研的,搞创新的,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商业启蒙。在创造发明者,与商人之间,作为一种中介沟通者,能够熟练掌握技术语言,与商业语言的人才。我们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就是一种“我能听懂,看懂你所说,你所写的每一个字。但是,连在一起,我就完全不知道你要说什么”。

当习惯了外部技术输入,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路径依赖。当一旦人家不给你技术转让,开始收钱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开始变得唧歪了。当人家连收钱都不给你,也牢牢保护着,不给你抄袭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可避免的更加唧歪了。

先建立起中国本土原创发明,与市场应用的循环,再来谈建立活跃的市场交易,再来谈技术研发。否则,就老老实实的抄袭,或者花钱买人家的东西。对于技术的不尊重,事实上是技术持有者,没有把技术卖出应有的价钱去。

Twinlight2017-10-23 01:24:43
主要是进入的门槛高低不一样,现代的技术创新比文学创作高多了,能参与的人太少,政治能量不够推动制度完善
五星红旗永不落2017-10-23 04:25:10
基础科学研发,是需要天量的投入的。现在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欧洲大陆普鲁士模式的国家主导,一种是英美的市场主导
Twinlight2017-10-23 10:32:37
抛售一些科研成果,不会有什么反应,因为对于中国普通民众而言太高深了,开发成本也高,不会做也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五星红旗永不落2017-10-23 13:44:21
技术专利交易,怎么可能是普通民众去买呢?一定是企业,做工厂的才会有需求,才会去购买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