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2013-12-04 23:17: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昨发布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结果,参与测评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科学素养、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3项评价中,均排首位,蝉联冠军。

该项目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旨在为改进各国教育提供可资国际比较的数据信息,提供成功案例。

结果显示,中国上海学生3项评价的平均分为613分,远高于平均分494分。相比之下,美国得分仅为481分,10年来成绩没有任何进步,始终徘徊在平均线上下。英国的成绩也不容乐观,为494分,刚刚及格。

外媒:我们要反思 外国网友:中国创新不行

这份成绩单引发外媒反思。美国《赫芬顿邮报》今刊登评论,称“美国的测试成绩原地踏步,但其他国家却增长迅速。”

评 论引用美国教师联合国组织(AFT)的Randi Weingarten的一份声明:“今天的PISA结果说明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也许意图是好的,但长达10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计划注重对学生 过度考核、惩罚教师和关闭学校。这种方式在提高美国公共教育上以失败告终。可悲的是,我们忽视了表现出色的国家的经验教训。”

当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是美国学校里的一些穷孩子拖了后腿。

美 国网友也表示不服。赫芬顿邮报的网友cincinnati说:“正如文章所说,美国在创造力和创新上表现不错。但是他们没有指出的是,高等数学什么的对创 作没用……作家或艺术家需要代数吗?也许不到20%的学生需要高数或科学知识。这些人可以去更小更好的班级上课,其他人可以学学更实用的,比如储蓄、投 资、汽车、家庭抵押贷款、信用评分,等等。”截至发稿时间,这条评论获得了6000条支持。

英国《卫报》今天也刊登题为“英国能从OECD的PISA教育排名中学到什么”的评论。文章的作者说:“我上个月去了上海,惊讶地看到,中国从曾饱受100多年战争和贫困之苦,如今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教育体系。

“略感失望的是,我看到的是一屋子的机器人。但是我看到的班级有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这些班级教学紧凑、有趣而且互动性强。

“虽然英国学生GCSE考试成绩五科全优的比例从2007年的46%提高到了2012年的59%,但是在上海的学校,超过95%的学生会参加会考。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会留校接受额外辅导,老师也会跟学生家长定期沟通。

“上海并不完美。这里缺乏个性,比不上英国,而且学校的政策是强制推行的,专制的政策确保学生和家长能够服从,这在我们这是不合适的。……但是,跟英国有相似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国家,比如加拿大,成绩也在平均线之上。

“上海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有一下几个共同点:不论背景,对孩子都保持很高期望;高水平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持续和高质量的专业训练;优秀的家长参与。”

同样,有英国网友认为,中国学生分数高,但创新不行。网 友grimpeur说,“首先你能先帮我定义一下‘英国学生’吗?有这么多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苏格兰的!这些亚洲国家总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和听话的学 生。他们不敢质疑权威。假如我们把艺术科目加入考核,英格兰肯定得分更高。看看我们在设计、时尚和音乐上的成就就知道了。

看到优势,也看到不足

当 上海学生的优异成绩引发外国反思时,国内也有人开始反思自身。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表示:“通过测试看到了上海学生的明显优 势,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基础教育的弱点。”在他看来,课业负担和校际差异有继续努力的空间。数学成绩好固然值得欣慰,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每个学生数学 都学得这么好,会不会牺牲了其中一部分人发展其他兴趣的机会?如果他们分出一点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他科目,或许可以在别的领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 献。”张民选表示。

这 次又拿了第一,张民选认为最值得高兴的是发现了上海基础教育值得坚持的地方:抬高底部,整体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以及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校际差异。 “PISA测试中的3个项目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基础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上海不是中国的全部。”张民选认为这3点一定要牢牢记住,作为激励上海基础教育 不断走向公平和卓越之路的一个提醒。

“在PISA中拿高分,恰恰反映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缺陷所在”

国 外网友的观点在国内不乏响应者。英国《金融时报》刊登题为“中国民众不认同本国教育体制”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国内,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政府官员,都对 这套注重死记硬背的教育体制诸多批评。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留学年龄也愈发低龄化),以逃离学生和家长眼中的“二流”国内教育体制。

文章称,过去10年里,中国大陆赴海外读小、中、大学的学生增加了两倍以上。如今,中国赴海外留学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一,这显然是中国民众对本国教育质量投出的一张不信任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尽管身处中国以外的旁观者一开始可能会对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感到赞叹,但如果他们更近距离地考察上海的教学模式,他们可能会发现这种模式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熊丙奇告诉英国《金融时报》:“我们自己的民众都不认可这种模式,已经非常清楚我们教育体制中的种种缺陷。”“我们现行的体制仅仅强调知识教育,没有育人的部分……中国其实正在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

Pisa 测试的主办者一直认为,他们的测试旨在考察学生是否全面掌握了知识、是否真正理解了概念,而不是考察学生是否通过练习记住了一些东西。但熊丙奇对不同的教 学方法是否有可比性持怀疑态度,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孩子的学习强度比欧洲孩子大得多——中国孩子往往每天要学习12个小时甚至更多。

他说:“在Pisa测试中拿到高分,本来就不该是中国教育体制值得骄傲的地方,相反,这恰反映了它的缺陷所在。本来每个国家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各不相同,学习时间的长度也不一致,这样比较他们的成绩没有什么意义。”

熊丙奇还对英国可从中国教育体制中汲取经验的想法感到惊愕。他说:“英国的教育专家不可能想要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也不可将中国的做法纳入到他们自己的教育体制里去。”

“这 所谓的‘教育专家’的话真有意思,取的好成绩虽然算不上骄傲的理由,但也不能视为‘缺陷的表现’吧?”中国网友@赵磊-凌厉秋风反驳,“难道成绩越差,倒 数第一了才能成为骄傲的理由?成绩越差越没缺陷了??有这样的脑子混乱,是非不分的‘教育专家’才是中国教育某些缺陷的体现!”

网友@山头Q说:“测试结果好不能说明教育体制好,也不能就此说明教育体制差啊。这位副院长这是在灌输逆向种族主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