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落无声2014-06-04 20:16:09

△ 2009年6月4日,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

ZT 三联周刊

据说,在每个哈佛人的一生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他或她突然意识到哈佛的魅力。我想很多人的那个瞬间是在拿到长达上千页的选课单,为自己选择在哈佛的第一门课的时候。

 

2013年哈佛新的通识教育计划正式推行,重新划分了学生需要涉猎的八大知识范畴领域,艺术和诠释、文化与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共计400多门课程。

 

  • 修辞的元素

  • 诗、诗人与诗意

  • 五部音乐著作的首场演出

  • 一门已死的语言中的爱:经典印度文学与理论

  • 美国音乐剧与美国文化

  • 佛教与日本文化

  • 伊斯兰建筑中的纪念碑

  • 文学与革命:文化转型时期的巨著

  • 奥托曼帝国的视觉文化(15~17世纪)

  • 俄罗斯与东欧的艺术与政治

  • 当代中国的禁忌之爱

  • 中世纪的想象:视觉、梦与预言

  • 喜剧的宇宙

  • 莎士比亚,早期戏剧

  • 现代艺术与现代性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艺术与诠释”板块课程内容)

 

  • 理解伊斯兰与当代穆斯林社会

  • 西方的推理与信仰

  • 经典希腊文明中的英雄概念

  • 从希伯来圣经到犹太教,从旧约到基督教

  • 研究佛教,穿越时间与空间

  • 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

  • 看见就是相信:摄影的历史

  • 疯狂与药物:心理咨询历史上的主题

  • 浪漫:从简·奥斯汀到小鸡文学

  • 从布拉格起义到羽绒革命:共产主义制度下的捷克

  • 纳粹影院:第三世界的迷幻产物

  • 动画、漫画、电影中的日本宗教

  • 雅典、罗马与我们:身份的问题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文化与信仰”板块课程内容)

 

桑德斯剧场旁的安纳伯格餐厅,拥有9000平方英尺的就餐大厅

 

  • 你为什么听到以及听到什么:音乐与声音的科学

  • 如何搭建一个可居住的宇宙

  • 爱因斯坦革命

  • 时间

  • 能量宇宙

  • 什么是生命:从夸克到意识

  • 科学的单位:从大爆炸到雷龙及其他

  • 原始导航

  • 科学与烹饪:从高级烹饪术到软物质科学

  • 看不见的世界

  • 气候-能量挑战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物理世界科学”板块课程内容)

 

  • 人权:哲学入门

  • 自我、自由与存在

  • “如果没有上帝,一切皆可允许”:有神论与道德推理

  • 经典中国伦理与政治理论

  • 自我、宁静与脆弱:西方与东方

  • 道德推理与社会抗议

  • 正义

  • 自由

  • 自然

  • 生物伦理

  •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道德质询

  • 哲学家与暴君

  • 医学伦理与历史

……

(摘自哈佛新通识教育计划“伦理推理”板块课程内容)

 

△ 哈佛学生正在上一堂天文课


如 果说,大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一个人的一生提供一个时间段,在此期间,他的求知欲最为旺盛,心智最为开放,并得以远离社会求速成的压力,学习如何发问,去怀 疑既定的前提,学会天马行空的思考,那么,当几乎全人类的知识一起摆在他的眼前,而他必须从中选出32门值得花费四年时间的课程时,除了兴奋于这场知识的 盛宴之外,恐怕还有巨大的困惑与不安。
21世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1世纪前25年,何 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是威廉·科比,哈佛文理学院院长,在2003年一次通识教育改革会议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当一所走过了377年历史的大学回 头审视自我时,这是一个最简单,却也最艰难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哈佛的本科生全面推行一套新的通识教育计划(GenEd),以取代70年代末设计的 “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


对哈佛学生来说,没读过莎士比亚更可耻,还是不知道染色体与基因的区别更丢人? 哪些知识是重要到必须教给每个学生的?比如足够多的经济学知识让他们看懂华尔街的财务报表,足够多的科学素养让他们读懂《科学美国人》上的每篇论文,还是 足够多的幽默感让他们看懂《纽约客》上的笑话?

 

“受教育”与技术训练不是一回事。尤其在西方“自由教育” (LiberalEducation)的视野之内,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与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 人生。它要求一种历史性的视角,让一个人不至于陷溺于一时一地现实考量,活得像一只“夏天的苍蝇”(埃德蒙德·博克)。这样的“教育”必然包含英国19世 纪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马修·阿诺德所说的“曾经被了解过的与被述说过的最好的一切”。它必须理解整体——人类世界与它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与那些不同于我们的 文化,自然世界与探究的方法,量化的与语言的技巧,还有活泼的艺术。

 

就像校徽上刻着的“真理”二字一样,“自由教 育”——在自由探究精神指导下的不预设目标,不与职业相挂钩的教育,是哈佛大学在3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坚持的一个理想,尽管在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今 天,这种坚持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有一种说法是自由教育就像教堂,专业教育则像医院。大家都知道医院是干嘛的,但说不清楚教堂到底有什么用,但它确实还有 某种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比如慰藉和回答人的真正需要。

 

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J.哈里斯在接待两位前去取经的中国学者时说:“自由教育的特点是又宽又深。所谓宽,是教给学生的整个知识范围‘宽’,深则意味着要深入各个专业,每一门课都讲究深度。”

 

从 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就把本科生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主修课、选修课、通识课(此外还有写作课与课外活动)。按照J.哈里斯的说法,这些都是哈佛式 “自由教育”的基本元素。主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理解,这是专业化时代的要求——只有当一个人深入钻研了某一复杂学科之后,不仅学会分析问 题,还要能合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明白真正的智力探究与探索是什么意思。即使一个人学生时代选择的专业与他未来的事业之间毫无关联,或者20年后 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部忘光,他至少懂得精通一门专业是怎么回事。

 

选修课占1/4,是为了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主修专业之外的知识,比如一个文科生偶尔也会仰望星空,追问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或者一个满脑子代码的计算机系学生可能也愿意欣赏一点贝多芬、莫扎特或印象派。

 

剩下1/4则是通识课(GeneralEducation)。所谓通识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无论他们的专业或兴趣为何。


在 哈佛,主修课可以任意选、任意换,连专业也可以换,唯有通识课属于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选不可。这是大学主动为一个年轻人的四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 方,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 人?

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认为有些书是每个人毕业之前都应该读过的,不是任何一本书,而必须是荷马、柏拉图、索福克勒斯、奥古斯丁、康德、黑格 尔、马克思、伍尔夫的著作……为什么?因为这些是最戏剧性地建构了“西方”的著作者,他们的书是一些最直接的涉及什么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么的书。它们应该 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哈佛大学则认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某些学问的方法才是学生必须掌握 的,比如你可以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必须在教授的指导下以评论和分析的方式研读过经典文学;你可以不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但你得懂得如何将历史作为 一种探究和理解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你可以没上过“经济学原理”,却不可能没修过一门探讨社会问题基本原理的课程。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应 该能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的、可预知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经验发现其规律;而一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捣鼓细胞的生物系学生应该具备 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道德困境。这是哈佛运行了30多年的通识教育系统——“核心课程”的基本观点: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本科教 育的重心必须从具体知识的获取转化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哈佛著名的“正义课”就是一门“核心课程”。在第一 节课的末尾,桑德尔教授就对学生发出了警告:这门课并没有教给你任何新的知识,而是通过将你原本熟知的事物变得陌生,给予你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这是 一种风险:一旦那些熟悉的东西变陌生了,就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了。”他说,“自我知识就像失去的天真——无论这让你多么不安,你也不可能再回头。”

 

30 年前,哈佛“核心课程”的设计者亨利·罗索夫斯对于“何谓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人”有着明晰的界定: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在某些知识领域具有较高的成 就;对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有深邃的理解;勤于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和抉择力;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有深刻的认识。

 

△ 哈佛中心校园


今 天,哈佛认为,“核心课程”已经过时了——既然只有10%的哈佛学生会选择以学术为业,而60%会进入商业、律师、医学等职业领域,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 的精力试图把他们塑造成学者、教授呢?但对于未来的律师、医生、商人们,这个汇聚了世界上最多天才的大学,却无法为21世纪前25年的“良好教育”开出一 份明确的清单。对此,哈佛通识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英语系教授路易斯·梅纳德(LouisMenand)是这样分析的:“在知识专业化愈演愈烈的时 代,绝大部分教授都是专门学科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权威,他们能告诉你,如何才能成为英语教授、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但对于一个‘普通的 知识核心’,或者‘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知识’,他们一样困惑,不可能在任何具体的内容上达成共识。这不是他们的惯常思维。”

笑薇.2014-06-05 15:22:35
最近业内讨论的很多,付出资金和所得不成正比。如果有闲钱就去花,如果没有需要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