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晓蓝/专题报导
「Web 2.0」应该是最近最常提到的网路名词,而且这个现象起码延续一年以上,身为网路使用者的你,怎麼能不知道什麼是「Web 2.0」。
简单来说,Web 2.0就是新一代的网路服务,是双向互动,其重要精神在於使用者的参与。
Web 2.0这个概念由O'Reilly媒体公司创办人暨执行长Tim O'Reilly(提姆‧奥莱理)所提出,他是美国IT界的传奇人物,也是「开放源码」观念的先驱,也一直推动「开放源码」。
Web 2.0的概念开始於一个会议中,在这个会议中,大家发现网路公司经过了泡沫化,令人兴奋的是,採用新应用的网路公司,不断地冒出来,而那些经过网路泡沫化,倖免於难的公司,似乎有著某些共同之处,这个Web 2.0的轮廓开始越来越清晰。
Web 2.0就是新一代的网路服务,是双向互动,其重要精神在於使用者的参与。(图/合成)
透过集体互动,Web 2.0也是一种大眾智慧的呈现,过去网友努力打造「个人网站」,在个人网站中,向大家介绍某位歌手最近新发行的CD非常好听,而现在的网友,成为「博客」(blogger)在「博客」(blog)与大家分享听了某位歌手新发行CD的感想,而其他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也纷纷针对该文做出回应,新上站的网友可以看到不只一个人的意见,透过大家的心得,很容易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Web 2.0的力量已经开始在网路上发酵。
提及「Web 2.0」,就不能不提维基百科(Wikipedia)、照片发表及贴图服务的Flickr以及书籤分享Del.icio.us,这些成功的例子,然而,它们的成功也是配合国情、环境,换个时空,也许没有今日的成就。
维基百科颠覆了Web 1.0时代的「大英百科全书」以学院菁英式编撰方式,而是以集眾人之力,包括你、我,所有的网友都是维基百科的编撰者,到2006年,维基百科已有超过210种语言版本,词条数超过350万则,英文版的词条数则突破一百万则,都是靠网友的力量来完成。
创办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认为维基百科与传统百科全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於知识公开出来,不断地被修改、编辑的方式,传统百科全书是不允许这样的。
Flickr是一个「电子相簿」网站,本来是一家加拿大公司所提供,在2005年被Yahoo!收购,电子相簿网站比比皆是,Flickr与眾不同之处在於,允许照片上传者自己定义该相片的关键字,也就是标籤「Tags」,如此一来搜寻者可很快的找到相片,而创作者也能很快的了解同关键字下有哪些被分享的照片,一张小狗的照片,关键字除了「狗」之外,甚至还可以是「可爱」…等其他抽象的字眼,此外,Flickr并提供最热门的关键字页面、每天还有Interestingness排行,这是依据被其他网友加入Favorate、瀏览次数、Comment则数加总计算后,列出的排行。
Del.icio.us(美味书籤)也在2005年被Yahoo!收购,这是一个社群性网路服务,不同於一般入口网站推出的「书籤」服务,只是保存自己的书籤,方便使用其他电脑时,或没有「我的最爱」时,轻易找到自己的书籤,Del.icio.us要做的是和别人分享和交流书籤。
其实早在2000年青柠网科技曾经推出一个名为「iCode」的网站,类似Del.icio.us提倡书籤分享概念,另外还结合通讯录等多功能,然而却没有受到网友青睞,之后,青柠网科技就转做Win CE平台为基础的软体。
蕃薯藤营运长萧景登说,多年以前,自己也带学生做过类似Del.icio.us网站,这些网站的成功,也配合了当地网友与环境因素,同样的服务,完全在台湾复製,也不见得会成功。
Web 2.0/「正確性」如何約束 不同網站作法不同
当网友之间的分享成为主要讯息来源,「正确性」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维基百科(Wikipedia)未来将实行一套文章检查制,Global Voice Online则是由各地积极活跃的公民记者协助审查其真实性,而Yahoo!奇摩知识+则是透过提问者给分来约束,不同的网站,透过不同的方式,目的都是希望能做到真实且正确。
虽然在2005年Nature刊出研究报告指出维基百科(出错率是每篇文章3.86个)的準确性与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Britannica)(出错率是每篇文章2.92个)差不了太多,但是维基百科的确曾经发生令人难堪的错误。
2005年,一篇由匿名者撰写的文章(事后快递公司经理Brian Chase承认只是为了吓唬同事)指前新闻记者John Seigenthaler涉及暗杀约翰与罗伯.甘乃迪,这则文章却在维基百科「躺」了4个月之久,直到Seigenthaler自己发现,投书USA Today引发一场维基百科甚至引伸到整个网际网路的讯息可不可信,以及网站所有者该不该负责任的论战。
同时,网路广播(podcasting)先驱Adam Curry匿名删除在维基百科某项条目中,有关他人对网路广播的贡献,也引起轩然大波。
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表示,正想构想一个文章检查制,是一种追踪使用者回馈活动的研究工具,经常看看到底是谁在评分,以便找出维基百科的缺点。
Global Voice Online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博克曼网路与社会研究中心」所发起的一项全球公民媒体计画。主要希望能激起全球世界各地草根媒体之间的交流对话,来促进这股新公民媒体潮流的诞生,让言论自由和媒体独立实现。当主流的英文媒体正忽视绝大多部份的民眾心声,Global Voice 希望能提醒人们重视公民媒体所展现出来的抗衡力量。并运用了blog、网路广播等方式,让公民记者在网路意见交流,也透过公民记者的文章,让别的地区的人能瞭解该国家人民的想法。
至於Global Voice Online是如何避免「非真实事件」文章的刊出,Global Voices Online的共同发起人Rebecca MacKinnon则表示,由於Global Voices Online拥有许多公民记者,透过该地区公民记者协助辨别事件真实性。
而Yahoo!奇摩知识+则是透过「最佳解答」与「网友评价」来提高正确性,发问者询问问题后,可在眾多网友回答中选取一个「最佳解答」,而其他网友也可以对这个「最佳解答」给予「正面」、「普通」或「负面」评价,系统会将所有评价平均,并显示有多少人给予评价。
随著Web 2.0概念发烧,被视为Web 1.0代表的入口网站,也在这场战争中不愿意缺席,纷纷推出互动的服务,提高网友参与度。
Yahoo!奇摩总经理邹开莲表示,「知识+」就是具有Web 2.0精神的服务,由网友之间的问与答,而累积了丰富的资料,目前知识总量已经突破了500万则。而未来,所有的服务都要具备搜寻、内容、社群、个人化等元素,也就是具备Web 2.0的精神。
在Yahoo!奇摩音乐通服务,也囊括了所谓Web 2.0,不再只是单纯地音乐提供,加入了更多的互动因子,例如让网友评选音乐、发表意见,与个人的即时通讯的联络人互动、分享音乐歌单等。
而Yahoo!透过收购Konfabulator,推出Widget服务,这项服务将於下週正式在台登场,这也被视为Web 2.0的重要服务之一,使用者透过Widget可以直接在桌面上操作并完成许多事情,比如查询联络人、更新日历、检察邮件等,还能帮助用户寻找本机和网路上的内容,不用开啟瀏览器就能完成。
网路家庭董事长詹宏志则表示,Web 1.0是提供者假想使用者需要什麼样的媒体,而Web 2.0的服务样貌则由使用者自己决定,这是產业趋势也是典范转移,网路產业将很快地进入Web 2.0的时代。
PChome Online网路家庭的个人新闻台在3月份推出标籤(Tag)功能,有别於一般制式的文章分类,新闻台标籤是由台长为自己的文章下定义,设定文章关键字的分类方式,使用者将可以更精準的定义自己的文章。
PChome Online网路家庭Portal事业部技术总监王稜翔表示,新闻台标籤,是以web2.0概念来设计,将文章的管理权力完全下放给使用者。由新闻台台长为自己的文章设定标籤,一方面可以自己决定希望文章如何被其他读者找到,另一方面读者也能更容易找到更多设定同样标籤的文章,有助於各位使用者在茫茫网海中,找到同伴与同好,还有机会增加自己文章曝光率。未来PChome将陆续推出更多web2.0概念的服务。
蕃薯藤执行长陈正然则表示,网路本来就是结合集体的力量,只是在Web 1.0的时代,忘了「参与」这件事情,现在回归基本面,透过群体的作为,產生新的集体价值观。蕃薯藤营运长萧景登则指出,今年蕃薯藤将会推出地图等服务,符合Web 2.0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