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2005-07-09 22:28:46
主流硬盘选购指南(ZT)

前言:

  硬盘作为个人电脑中最主要的外部存单元,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硬盘除了是电脑上数据、资料的大仓库外,对整机的性能而言,硬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算你的电脑配有最快的CPU、内存、显示器,但性能不佳的硬盘却会严重拖垮电脑整体的性能。目前的硬盘市场产品的品种较多,各有各的特色,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硬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选择硬盘要考虑什么?

  1、转速及单碟容量

  影响硬盘性能的重要指针就是硬盘自身的传输速度了,其实这方面的相关速度指针并不少,例如:平均搜寻时间(Average Seek Time: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需要的时间)、平均存取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读取扇区、档案所花的时间)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属转速与单碟容量两项了。高转速意味着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短,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磁道和扇区,那上述的平均搜寻时间、平均存取时间自然就会提升不少啰!目前市场上7200 rpm(Revolutions Perminute,转/每分钟)的硬盘产品主以成为台式硬盘市场主流,况且目前7200RPM转速的硬盘在稳定性,发热量以及噪音等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以往的种种缺点都已得到改进。因此,我们不建议大家购买5400rpm的硬盘。如果你要追求更高性能的话,那么你就只能将目前放在10000rpm的SCSI硬盘(或WD最新的“Raptor”硬盘)之上。不过此类硬盘价格较高,而且大多数的台式机主板都不支持SCSI接口,因此我们并不建议家用用户选择。如果对于追求性能的大多数玩家来说,你不如将购购SCIS硬盘设备的钱购买两块以上同类型的PATA/STAT硬盘来组建RAID0磁盘阵列系统。

  单碟容量是仅次于硬盘转速的重要因素,如果单碟上的容量越大代表扇区间的密度越密,加上硬盘在写入数据至磁道时是以连续的方式写入的,所以如果能将所写入的数据皆集中于单碟上,自然在读取时就能提升硬盘持续数据的传输速度了,这就是为何目前单碟容量为80GB的 5400转硬盘,会比一些早期7200转的60GB硬盘性能还好。目前市面上的硬盘主流已经过渡到单碟80 GB,而且目前希捷已经推出了单碟容量为100GB的硬盘产品。如果你大容量硬盘时,最好留意一下这个指标了,因为在硬盘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单碟容量大的比单碟容量小的硬盘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读取更多的文件,硬盘的传输速率也会加快。

  2、缓存

  硬盘缓存就像一个临时的仓库一样,当硬盘在运作时会将磁信号、电信号转换后,填满缓冲区、清空缓冲区不断的循环,按照主板上的PCI总线周期将数据传送出去,因此理论上缓冲区越大越好,目前市面上大致分为2、4、8 MB的缓存,大多以2、4 MB为主流,像WD的硬盘即有不少是提供8 MB的缓存,目前希捷、MAXTOR也纷纷推出了8MB缓存的产品。不过目前同容量的8MB与2MB缓存的硬盘之间的差价在150元左右,如果你是普通用户的话,建议你考虑2MB的产品。因为虽然8MB缓存可以提高了一些IDE硬盘的性能,但是由于IDE硬盘的先天不足,所以其性能没的提升并不是很明显,在一般应用上与缓存为2MB的硬盘相差无几,你还不如将这份差价花在其它地方如内存、CPU或显卡之上,那么得到的性能提升肯定更为明显。

  3、接口规格

  传输速度是硬盘重要的参考指针,而传输速度又可分为接口规格的传输速度与硬盘本身的传输速度,所谓接口的传输速度是指硬盘与主板之间的传输频宽。目前主流硬盘市场处于并行与串行两种规范并存的局面,那么是选择并行还是串行硬盘呢?

  并行硬盘,也称“PATA硬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DE、ATA-100硬盘。目前大多数台式存储系统采用的都是称为Ultra ATA/100的并行总线接口,这种并行ATA接口作为台式系统的主流内部存储器互连设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超过了15年,成熟的技术带来的是大规模集成制造的低成本和飞速发展的大容量。不过,传输速率已经成为IDE硬盘的一大瓶颈。目前主流的并行ATA硬盘仅能支持ATA/100和ATA/133两种数据传输规范,传输速率最高只能达到100或133MB/秒,虽然这可以满足目前一般情况下的大容量硬盘数据传输,但对于计算机内部动辄以G为单位的系统带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另外,这类硬盘所使用的80-pin数据线在机箱内部也显得特别凌乱,它会阻碍空气的流动,进而影响到系统的散热。

  与之相比串行(SATA)硬盘在传输率上则占有一定的优势,它的数据传输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改用线路相互之间干扰较小的串行线路进行信号传输,因此相比原来的并行总线,SATA的工作频率得意大大提升。虽然总线位宽较小,但SATA 1.0标准仍可达到150MB/s,未来的SATA 2.0/3.0更可提升到300以至600MB/s。此外SATA的数据线也与并行数据线面积较大、稍显零乱的排线截然不同。由于采用点对点总线,因此SATA只需要两对(4Pin)线路即可完成发送和接收功能,加上另外的3条地线,一共只需要7条同轴包裹的物理连线便可满足需要。

  针对串行硬盘的诸多优点,它就是我们目前的最佳选择吗?答案是否定的。先从传输率上来说,目前的串行硬盘的接口规范仍停留在SATA 1.0标准之上,但由于硬盘转速的限制、及应用平台的不成熟,即使是原生SATA硬盘在实际应用时也无法达不到其理论传输速率—实际理论值大约只有理论值的80%,优势与ATA-133相比并不明显。而且串行硬盘对外频要求要比并行硬盘的高,如果CPU外频运行在非标准外频之下时,就会常常出现找不到硬盘或数据损坏的情况。对于喜欢超频的朋友来说,也许串行硬盘目前仍不是你的最爱!因此,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目前仍不建议你选择串行硬盘。

  即使你的主板提供串行接口。只是在组建RAID0时SATA硬盘才具有明显优势,不过又有多少用户会使用双串行硬盘来组建磁盘阵列呢?不过做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串行硬盘最终为逐渐取代目前的并行硬盘成为市场主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商家还是广大的消费者都很认同,只是由于成本、硬件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阻碍了其进入市场的速度。

  注:目前市面上有两种串行硬盘:一种是“伪”串行硬盘,一种才是真正意义的串行硬盘。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伪”串行硬盘,并不是指假货、劣质产品,而是指其实现串行功能的方式。在早期,由于时间的关系,各硬盘厂商所推出的串行ATA硬盘都是在原基础之上、通过桥接方式来提供对串行ATA的支持,毕竟每推出一款新款都需要一定的研发时间。桥接方式就是并行硬盘中上增加并一个串转换的SATA桥芯片来实现的串行界面,简单地理解就是将一块SATA PCI卡的功能整合到硬盘之上。在这种方式下,硬盘内部或桥芯片与磁盘控制器之间实际上仍以并行方式传输数据,只是到了SATA桥,才将数据串行化。采用这种方式组建的磁盘系统只在数据线传输的一段利用了串行技术,并且数据要经过串—并、并—串转换,所以SATA的CRC技术优势和150MB/s的理论界面速度未能完全发挥。

  早期的酷鱼V串行ATA硬盘和金钻9的串行ATA硬盘就是属于“伪串行硬盘”,而希捷后来推出的酷鱼7200.7 PLUS 硬盘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串行硬盘,即原生串行ATA(Native Serial ATA)。

日夜2005-07-09 22:47:23
我一辈没玩过SCIS硬盘,最近心血来潮,想花点钱买块36G的
日夜2005-07-10 01:24:40
谢谢,那我现在一心一意想玩SATA RAID 了。我的主板
Grant2005-07-10 01:26:05
一定要一模一样
报社记者2005-07-10 04:05:11
呵呵,不对吧?0阵列是两块容量之和,1阵列取两块中较小的容量
Grant2005-07-10 06:05:27
RAID0 是将两个字节分开
又安全又快2005-07-10 07:28:14
能否用四块同样的营盘组成RAID0 和RAID01?
肝肠寸断散2005-07-10 08:12:45
回复:我一辈没玩过SCIS硬盘,最近心血来潮,想花点钱买块36G的
Grant2005-07-10 22:16:49
可以,但是那不是RAID0或RAID1,号码没记:-P
CutOnce2005-07-11 18:41:04
服务器硬盘都开始用SATA了...
锭锭锭2005-07-11 19:36:03
回复:想升级电脑,这篇选购硬盘指南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