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三本书
一、引言
迄今为止,自己只选择了一种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这就是与文字打交道,以讲台为舞台!
日月如梭,二十六载飞过,弹指一挥间。年过半百之后,时常回忆自己少年、青年时代经历过的事情以及走过的路,会清晰地发现,自己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对自己成年后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记得少年时代,11至14岁之间,读小学和初中,虽说正值文革时期,文化禁锢,出版凋零,色彩单一,整个社会的出版物出奇地稀少,但是还是读了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王亮的《半岛烈火》、《强盗的女儿》、《革命烈士澎湃》、《林海雪原》、《艳阳天》、《金光大道》、《第三帝国的崛起》等。不过,这些都是娱乐、消遣性的书,读情节,读故事,读思想,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过后没有对自己有太大的影响。要说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书,算来算去,一共有三本。这里就说说四十年前这三本书的故事吧。
二、家中的传辈之宝:1963版的《新华字典》
祖祖辈辈是庄户人家,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不曾有读大书之人。所以,家里存放的,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外,就是与农业地里有关的工具锨、镰、锄、镢。至于阅读的书刊,除了兄长们上小学、中学和高中用过的课本累积了一些,几乎没有其他书籍。
但是,从小就惊奇地发现,在长兄的抽屉里,有一本特别的书,不宽,不高,但是老厚老厚的,还包着书皮。家里只许哥哥姐姐们用,不许我和妹妹碰,说是我们小,怕撕了书页。长兄对什么东西都很珍爱,尤其是贵重的物品,只要到了他的手里,都回得到百般照顾。长兄仔细着呢。
父亲说:那是传辈的东西,一定要爱惜着用。
什么是“传辈”的东西?
小的时候不懂,一听到这个词,就想到盖的被子。摸着被子,想:怎么回事,为什么是“传被”呢?
后来,逐渐长大了,开始读书识字了,父亲指教多了,就开始领悟出这个词的涵义了。
父亲说:家里的八仙桌,很结实,可以用好几代人,是传辈的东西;家里靠墙的大衣柜,是好木材打做的,可以用两代人以上,是传辈的东西;家里的一对椅子,非常扎实,可以几十年用不坏,是传辈的东西;房子可以住好几代人,当然更是传辈的东西了。
终于彻底明白了! 原来,传辈就是某些有价值的东西耐用、不容易坏、可以供使用很多年、很多代的意思,可以一辈一辈地传递下去。
到了小学三年级,开始需要查字典了,家里终于开始让俺使用这本特殊的书。原来这是本《新华字典》。新华辞书社编,1963年7月上海印刷的,内文662页,这是家里最厚的书。那是长兄读高小时,家里买的,定价:1.25元。这本字典,两个兄长用过,姐姐用过,轮到我和妹妹用了!难怪老父亲说:字典是传辈的东西,它真的不是那种用着、用着就可以随手丢掉的东西。
那个时候,是好奇的年龄,对知识充满渴望。可以没有课外书读,没有小说书读,就经常翻这本字典看。里边还有很多插图呢!
看箜篌的图,知道了什么是箜篌;
看桔槔的图,知道了什么是桔槔;
看人体器官示意图,知道了人体结构的大致情况。
俺很喜欢这本字典!
闲着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读这本字典。在兄弟姐妹的心目中,它是家里最厚的、最有价值、最有用的书!它就是家里的镇家之宝!无价之宝!它在俺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父亲不止一次地说:“编字典的人,都是翰林院儿出身的人!只有喝过墨水的人,才可以编字典!”老父亲生于民国八年,只念过三年小学,可是懂很多知识。
什么是翰林院?
什么人可以出身在翰林院?
那时小,不懂,也不问。反正就是:有学问的人才可以编字典!
后来,兄长们看到我喜欢读书,又有出息,就把字典郑重地传给俺保存了!
从18岁考上大学离开MUPING老家,带到千里之外的济南,伴随俺22年;离开济南后,又带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又是10年。32年,这本老字典伴随在俺身边,像是老朋友一样,亲切,实在。至今,还端端正正地放置在俺的案头!
2004年,很早就相识的北京商务印书馆的波副总经理来访,在酒桌上谈起《新华字典》的出版历史,说:该字典从开始问世以来,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之外,印刷量、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有好几个亿呢!俺完全相信。自己也抓紧时机,跟大家分享从小学习新华字典的体会和经历呢!波副总经理也分享了他们的宏伟计划:以“新华“为品牌,推出系列“新华”系列的工具书,包括:新华词典、新华新词新语辞典、新华熟语等等等等。至今,书架上有多部新华系列的工具书呢。至于其他的工具书,更是上百种之多!
其实,这本字典不止是帮助俺的初级阶段的学习,更引导俺编写字典呢!后续的故事留待后边再说!
三、兄长的礼物:1972 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
1973年的正月,刚23岁的时候,长兄就跟他内弟去了东北黑龙江的鸡西市和鸡东县,学木匠手艺!兄长的岳父家,一家木匠。那时,在农村能够学个木匠手艺,是很难得的事情!长兄从20岁开始学木匠,到23岁,还不能算是出徒,还需要很多磨炼。去东北,就是提高自己的手艺。
清楚地记得,当年腊月底,长兄从东北返回来了。在俺十三岁弟弟的心目中,长兄闯关东一年整,回来的时候变化可大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 兄长更有派头了!原本就是帅气的国字型的脸庞,更加红润、成熟了。春天走的时候,还是“老杆”的样子,年底回来的时候,好像洋气了很多,不像走之前那么土气了!
第二,兄长变得更友善了!刚回来不久,兄长除了给母亲大笔钱外,就对我们声明:要给每个兄弟姊妹买一件礼物!
天呢!
地呀!
天老爷!
地老爷!
礼物!
什么叫礼物?
长了这么大的人,只有母亲给做过衣服和鞋子,姨家给过好吃的,舅母给过压岁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给过任何的礼物呢!
NEVER!NEVER!NEVER!
那几天,心中洋溢着喜悦和快乐!
那天是腊月根上的大集,兄长带着我和妹妹,到公社驻地的大集买礼物!
兄长问妹妹喜欢什么?挑来挑去,妹妹说:那个针织的黄帽子带着长长的穗子很好看,想要一个。
兄长毫不犹豫地给妹妹买了一顶帽子。戴上后,妹妹真的更俊了!至今那顶针织的黄帽子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兄长问我想要什么礼物?
想了想,自己一不喜欢吃的,二不喜欢穿戴的,就是喜欢书。买本书给我吧!
兄长带我们到唯一的书店,挑了一本北大中文系1955级学生编写的《汉语成语小词典》,问我喜欢吗?我说:喜欢,正好可以跟家里的《新华字典》搭配。《新华字典》只有字的解释,没有词语的解释!
兄长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定价:1.25元。真贵呀!俺伸伸舌头,兄长真豪爽!这等于农业地里一个整劳力干两天活挣的钱,也快等于两斤猪肉的价钱了!(那时的猪肉七毛九一斤!)
从此,我的书包里就拥有了全班唯一的一本成语小词典! 那年我正读五年级上学期。在学校里的时候,上完了课,做完了作业,就埋头翻这本成语小词典。
那么多有趣的成语呢!先挑有典故的成语读。读这类寓言成语,觉得很开心。有故事,有简单情节,还有引申义的解释。
后来,就开始从头读,三千零一十三条呢!俺一条不落地读了第一遍;
那个时代,是知识严重匮乏的时代,根本没有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可以读!俺就只好继续读这本成语词典。结果,又读了第二遍!
后来还不过瘾,又从后边开始向前边读,一条一条地读,完成了第三遍!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听过身边有人从头到尾读词典的故事吗?如果听到过,那么是否听过读词典读三遍的故事呢?应该很少听说吧?那时,俺才十三四岁,抽象思维还不发达,脑袋发育还不成熟呢!可是,因为无书可读,就只有抱着成语词典啃!知识上饥渴的少年,需要知识来灌溉!
你说枯燥乏味?
你说伤害大脑?
你说戕害少年心灵?
你说这孩子很可怜?
完全正确!也很有道理!俺的童年和少年,有父母负担着衣食住行,有读书和劳动的快乐,但是,阅读的空间绝对不是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
如果说俺有脑残的话,一定都是那时落下来的病!
且莫责备,且莫埋怨,正是这本词典,不仅丰富了俺的文化知识,还为俺后来的职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呢!
班里的同学看到俺捧着词典读,都觉得不理解,说:读词典多没有意思啊!
我问:不读词典干什么?
同学说:那就跳房儿、打毽儿、打懒儿(即打陀螺)、滑冰去!
好吧,打完了懒儿,踢完了毽子,滑完了冰,拉完了京胡,剩余的时间干什么?还是得读这本词典!
这本词典在我求学路上成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垫脚石!不仅增长了俺的学识,还给俺挣来了很多的进项呢。此是题外之话,从略。
四、家里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北大编《语法修辞逻辑》讲义
二兄是报社的通讯员。每个月,大众日报、山东广播以及烟台日报社,都会分别寄来内部通讯之类的指导材料,供通讯员学习业务、提升写作水平。
这些材料,多数是理论书籍,也就成了俺的课外阅读书籍。
1972年11月,第11期《<烟台日报>通讯》来了。二兄读完了,就顺手给俺保存下来了。一看,全是语法、修辞、逻辑的东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大学试用本教材。
前看后看,共98页,薄薄地一册。可是,书薄,内容厚,对读四年级的我来说,内容太深奥了,根本读不懂。翻翻几页,全是什么“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双关、顶真、矛盾律”等一些名词术语,说的什么意思也不甚明了,就撂下了。过些天,再拾起来。就这样,反反覆覆地,逐渐地竟然开始喜欢这本小册子了。
学习了这本小册子,明白了句子成分,知道哪些句子的说法是有语病,知道了常用的修辞格,什么样的句子是优美的,等等。有时也请教自己的语文老师一些问题,老师会耐心指点一二。俺这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了,拿过任何句子,要指出其中哪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一般都不在话下。更难得的是,写作文的水平提高了很多。
1973年年底,俺写的全本作文,先是参加全公社教学成果展览,尔后是全县教育成果展览,最后参加全烟台地区展览呢!而且,俺是那个片儿里好几个村子惟一被选中的学生!老师脸上有光彩,俺也格外展扬!这都跟自己自修这本大学教材有直接关系。
古话说得好:“手艺学到身上不压人! ”
到了高考复习的时候,语文考试大纲里有语法和修辞的内容,别的同学学习、准备起来比较吃力的事情,俺却是轻易地就可以解决。1978年高考语文题中,还真有填写“关联词语”和修辞方面的内容,俺回答得很顺手。结果,走出了考场,同学们纷纷抱怨,说不明白什么是关联词语,全题都答得不好。俺给大家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问我:“仙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发的复习材料讲得不多呀!”
那一年,俺幸运地以骄人成绩,进入某重点大学!
看,一本小学时阅读的小册子,在关键的地点、关键的时刻、关键的人生转折点,为俺的人生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终生职业路,源自少年时
1978年秋季,十八岁的我,穿着母亲手缝的小白褂儿,怀抱着“当作家”的梦想,孤身一人踏进大学文科的门槛!可是,迎新会上,系主任的一场欢迎词,当头浇湿了俺的梦想。主任大意说:“大学培养的主要是研究人才,比如语言文学研究的专家、记者、编辑和政府官员,不培养诗人和作家!”
这当头一棒,就把俺打蔫了:完了,作家梦看来实现不了了。再比比班级里的那些大龄同学,写起诗来,文革十年累积的激情,瞬间爆发,那叫澎湃,那叫喷发!创作出的小说来,生活底子厚实,想象丰富,上天入地。可是,俺的十八年经历,太浅薄、太苍白了,哪里可以跟那些同学比!
所在系科的课程分语言和文学两大板块。修读的时候,自己逐渐开始偏向语言学的课程。也是小时读字典、词典和语法教材垫了底,凡是语言类的课程,别人认为枯燥无味的,俺就感到饶有兴趣,喜爱上了语法、修辞、音韵、文字、训诂、方言等科目。
这时,我的贵人,也是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最多的恩师出现了。她给了我很多学业上的指点。在恩师的循循善诱教导之下,俺无意之中,竟然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试着写了一篇语法方面的论文,竟然发表在顶级学术刊物上!从此,坚定了自己走学术之路的信心。
随后,读了硕士、博士,然后在高校做教师,除了讲授现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学等科目,就是编写教材、编写词典。人生的职业之路,就这样顺顺利利地、不声不响地延展开来了。而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在在提醒,无不与自己小学时期阅读的三本书有直接的关系。
1991年开始,经过层层论证,自己有幸标到了一个国家项目,编写一本词典。6年后,57万字的词典交稿出版了。1997年在烟台举行的首发仪式上,我的导师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在俺心里。她说:“别的书的价值,我不敢妄加评论。我敢说的是,我学生写作的这本词典,时间越久,价值越大!”
说到恩师对徒弟们的栽培,那绝对是呕心沥血的!如今我们这些“钱门弟子”散落在世界各地,也都不忘师恩,正在筹划2012年恩师80华诞的大型纪念活动呢!
当我把自己编写的第一本词典呈交给老父亲的时候,老父亲直摇头,连连说:“真没想到,真没想到,我的孩子会编字典了!终于留下手踪了!“老人不忘加上另一句话:“老辈子,只有翰林院儿出身的人,才可以编字典呢!”
在老人的心目中,所谓的“留下手踪”,就是留下了传辈的东西,可以像那本《新华字典》一样,可以传得很远很远的东西,几乎与流芳百世差不多!
接着,自然就是赞赏余瞎子说的那句著名的谶言:“我家儿真的出了可以竖旗杆的人了!”
后来,又编写了第二本词典,一百万字,出版后,我还是恭恭敬敬地呈上给老父亲看!老父亲看了,悄悄地,试探着问我:编一部词典,还能额外挣个零花钱吗?
当我告诉他稿费是六位数的时候,老人听了,说:“哎吆,那可以买好几亩地、好几匹马、好几匹骡子呢!”老父亲从旧社会走来,心中计算有价值的东西,通常是以土地的面积、骡马的头数来计算的,那样他会把较大的、抽象的数字,转化成可以感觉得到的、形象的、具体的东西。
再后来,自己有幸作为参与人或者主要人员,加入社科院或者教育部组织的团队,编撰了多部大型工具书!
六、结语
如果说,自己走了一条还算顺利的职业之路的话,其实,这条路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已经开始铺设了!在阅读家里的传辈之宝时、在阅读兄长赠送给的礼物之时、在阅读二兄接到报社寄来的大学教材之时,就已经开始悄悄地进行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后来,再经过大学恩师的锻造和栽培,才有了自己的顺利之路!
深深地感念在自己人生路上给予帮助过自己的人:父母、兄长和恩师!
行文至此,耳畔响起一句话: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