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耕读2011-11-13 03:52:48

如果有人问你,柳下惠是谁?你一定会回答,柳下惠,不就是那个“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吗?不错。但是如果再多问一句,柳下惠姓甚名谁,是哪里人,做什么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恐怕答得上的人就不多了。这也难怪,关于柳下惠其人,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我们也只能从古书中记载的片言只语中了解一个大概轮廓。


首先,柳下惠并不姓柳下,也不名惠。先秦时一个人的姓是姓、氏是氏、名是名、字是字,分得清清楚楚,各有不同的来源和意义(有兴趣者可参阅拙做《有趣的姓氏(上):起源和变迁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6&postID=24079)。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展的后裔。鲁国是周公封地,姓周王室的姬姓。因此,柳下惠姓姬,又以他祖先的名“展”为氏,名获,字禽。那个时代,贵族一般不称姓和名,而以“氏”为贵,所以柳下惠的“正式”称呼是以他的氏和字组成的 -“展禽”。柳下是他的食邑(今山东泰安柳里),则是他死后的谥号(类似于“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柳下惠。展禽的后人以他的封邑“柳”为姓,所以他是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最为人所熟知的评价“坐怀不乱”来源于一个传说,说的是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所以,这是一个间接的故事。


柳下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柳下惠在鲁国做过达官,三起三落,他的人品事迹,我们可以从他后世《论语》、《国语》、《孟子》和《战国策》中零零星星的记载中,窥见一斑。


我们先来看一则《战国策 .齐策》提到的非常有趣的 “颜斶(chu)说齐王” 的故事 - 齐国有个叫颜斶的隐士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召见颜斶喊道:颜斶你上前来。颜斶也叫道:大王您上前来。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斶: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活着的齐王不如死去柳下惠云云,当然是颜斶的说辞,不过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柳下惠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再来看一看《国语.鲁语》中讲的一则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 -“展禽论祀爰居”(左丘明著,收录在《古文观止》的“周文”中)。名为爰居大型海鸟在鲁国都城东门停留了两天,宰相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看不下去了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黄帝颛顼帝喾……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臧文仲听到后,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接受了柳下惠的批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孔子和孟子是怎么评价柳下惠的。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士师的职位,是个执掌“五禁”(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的执法官,大制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权臣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受到臧文仲的排挤,接连三次被黜免。100多年后的孔子还为他大抱不平,说“臧文仲占着茅坑不拉屎,明知柳下惠是个俊贤,却不加以提拔!”(“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此外,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还两度谈到柳下惠。他三次上台,三次被罢免,于是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走呢?自己的国家不要你,到别的国家说不顶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道,坚持原则做官,恐怕到了那里都难免遭遇被黜免;如果放弃原则,在鲁国一样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稍后,孔子又把柳下惠与伯夷、叔齐、虞仲等人一起列为“逸民”- 隐逸之士,这些人都是孔子所钦佩、所提倡人格高尚的人。


孟子对柳下惠也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 … 《孟子 .公孙丑》。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 …”《孟子 .尽心())。可见,孟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比孔子对柳下惠的还要高。


总之,柳下惠既有私德,又富公心,坚持原则,栖心道德,百折不挠,远远不止“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而已。孟子赋予他的“和圣”称号,当之无愧。展氏后人,柳姓子孙更值得以他们的始祖为傲。


                       (辛卯季秋 草于马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