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2013-04-23 02:55:09

没看过这个作家写的文章,但是老朋友们都很怀念,转一篇来纪念一下。


薛保平


探戈而冠之以上海,别误以为与探戈有关,要讲上海与探戈的故事,其实它不是教人习舞的书,跟探戈没一点关系,只是在一些章节中出现过“阿拉上海人”跳探戈的舞姿。


文坛流行怀旧已有不短的日子了。新时期最早“怀旧”的应该是刘心武吧,那个写“伤痕文学”发轫之作《班主任》的作家。20多年前,他在《收获》开辟栏目,名叫《私人照相簿》。此后,他翻动着一册册私人照相簿,在探索“一种文学实验”。后出了本同名的书,收入10篇怀旧文章。


与刘心武多是个人怀旧或怀旧个人不同,女作家程乃珊的《上海探戈》怀旧的是一座城市——老上海的旧人、旧事、旧踪、旧迹。《上海探戈》由11个“音符”组成:“海派是该书主旋律,虽然一度历尽沧桑受尽误解,它仍如探戈乐曲中被誉为灵魂的响板,在天涯岁月中孤寂又顽强地敲击着,直到近年被重新解读……”“阿飞”就是一度被人误解,且重新被解读的一个上海流行词语。多年前,在我居住的内地城市里,“海风”吹来的沪语“阿飞”也落地生了根,和在上海一样放在“流氓”后面,专指一些品德恶劣、举止轻薄的人。


程乃珊把《“阿飞”正传》放在篇首,先有给“阿飞”正名的意思。她从“阿飞”谈到流行文化,说“阿飞最初的含义是指奇装异服、多异性朋友、推崇西方生活方式……”就此看,上海当年的“阿飞”一族追求的仅是标新立异的时尚,与道德无太大关系。如今,不仅在上海,在各地也一样,人们对服饰新潮早已不以为怪,如果再见穿宽口喇叭裤、戴宽边蛤蟆镜的人,恐怕不会说是“阿飞”装束了。


在鲁迅的文章和张爱玲的小说中,常反映上海的社会风貌和流行文化,只是稍嫌简略而已。程乃珊是上海人,耳濡目染了上海人生活行世的点点滴滴。她知道复制历史极为不易,但却可去寻觅退潮后的历史印痕。于是在《上海文学》上,她开了个叫《上海词典》的专栏,专门讲述上海流行文化的故事。其结集后取名《上海探戈》,是感觉上海的生活节奏犹如舞点明快的探戈。


程乃珊讲述的故事已徐徐远去,甚至留下了难解的谜团,可读来仍让人生出丝丝留恋之意,想去追慕老上海人优雅的生活方式。


老克勒是上海滩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海派味道浓烈。香港影星成龙的老爹就是这样一位老克勒。老克勒们文化高,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特别喜欢美国“ARROW”名牌衬衣。“ARROW”是几乎上海人都在追求的经典服饰,标示衣着者的辉煌与地位。程乃珊在《ARROW先生》


中讲述了一个“ARROW先生”中的“异类”——活了103岁的上海奇才朱博泉。朱先生曾任旧日上海沪江大学校长,是上海票据交换所创办人。奇怪的是,洋派的他却常年一袭长衫在身,原因是早年在留学美国时,总穿一身笔挺西装,常被误为日本人。他好生恼怒,索性穿起长衫,至“文革”后才重新穿起西装。


程乃珊笔底写活了上海滩上的各色人等,一个个故事与一幅幅照片,复活了老上海的百年记忆,以全新的视角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


程乃珊说,做一个上海人,是一种福分。


我说,读上海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寻找影响我们的东西,进而“盘点”历史的变化和进步,应该也是一种福分!


2009年10月26日


摘自《桃园书情》p44-46 三晋出版社


以旧文一篇悼念作家程乃珊
成长2013-04-23 16:11:55
喜欢她的视野和文笔,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