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罪2013-05-02 08:10:01

(一)

这个主题是我自创的,我也不太清楚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因为:我有很多零散的亮光或观念,可是无法整合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者特定的意义。确实具有一种心理过程意义上的【领悟】。我这几个礼拜,从想要探讨神经心理学这种【脑部心理功能神经系统关系】,慢慢地就牵涉到诸如:生理常识,心理学历史,量子力学,数学,概率分布等的学问或知识,甚至还有什么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等的【系统科学】。所以我只是按照我的理解,而不是按照【现代科学的理解】来重新组合。当然我是看了一系列的网络资料,再来用我所能理解的【简单形式】来加以让你我都明白的

 

在网络资料上:因为神经系统里面最牵涉到的就是“信息刺激”及其编码方式,而现代科学又有关于【神经信息】的计算方式。所以,在整合了许许多多的神经功能“资料”的时候,我突然知道:现代科学对脑部功能的先进诠释,往往出自于【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理解范围,并且在哲学思想上,由于后现代主义多多少少都是牵涉到科学认识论的,所以具有什么【社会建构主义】。而神经心理学,虽然分为许许多多的派别,虽然对建构主义多多少少不一定完全接受,不过基本上还是遵循着【社会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即使不是认识论)而去研究脑部功能神经系统编码机制。于是既然牵涉到了【神经编码建构主义问题】,那么信息刺激之中的“神经信息计算方式”就是我提早需要的。所以我在网络上最后就寻找到了【信息量】这些资料。虽然我还没有看完我所有的网络资料,不过关于信息量的基本方式,或者跟信息量有关的函数公式就是以下这些:

基本的:

信息量==可能性VS结局:一次选择量

其他的:

选择量==某一集合中的“某一对象”的观控指标测度

TI==Log2n

而香农的平均信息量公式乃是:

IXY==HXHXY

也就是:

随机信号比上随机事件的函数,等于【先验熵】减掉【后验熵】

如果配上刚才【信息量—选择量】的公式,那么我就意识到一点:

某一集合==随机事件?

某一对象==随机信号?

若把【熵】变成“概率”,那么

I(信息X:事件Y==后验概率HXY先验概率HX

除了这些公式性的资料外,我也整理了以下的信息

信息的科学定义:

事物(间歇差异)——》变异度(集合)——》系统(复杂性)

而“复杂性”(系统)还需要考虑:能量(物质)的时空分布微态

以至于——物质态之间的能量时空分布微态∟》概率分布的变动

还有就是我自己整理出来,为了让自己方便那些复杂的数学函数定义科学理解信息,所“整合”出来的【以下诠释】:

  • 每一个“发生意义”(不论是事件,还是集合)都是具有一个命题形式

  • 如果一个事件(客观),包含了特定的“模糊集合”,那么:命题就异化成【逻辑概率】

  • 命题的逻辑概率,它本身是求取该事件的客观性的【可信度】,而不是客观性的本质意义或说“直观生态”

  • 逻辑概率并不是服务於事件本身的可信度

  • 但逻辑概率的【诚信意义】仅仅局限在语义试验统计的“隶属度”,也就是仅仅按照【语言设计意义上的】统计学形态之逻辑严密度,来决定一个信息之中具有逻辑矩阵的诚信意义

  • 于是公式为:

Q(模糊逻辑Aj|客观事件Xi)——》命题y==“XiAj之中”

  • 但是,如果客观事件“本身就是”模糊集合,那么

命题YjXi)——》谓词Yj(•)

  • 这意味着——模糊事件之中,我们只能“描述命题”谓词Yj(•))也就是寻找【描述】本身的概率数,即平均数

  • 其公式为:Q(Aj)==ΣP(Xi)Q(Aj|Xi)

  • 在信息熵之中,逻辑概率就是【分布概率】——因为它是对随机变量“对应性观控指标”

 

不过有趣的是,在我这里,发生了。因为当我稍微再查看网络的部分资料的时候,当我差不多已经因为理解而写出了以上的记录之后,我就有一种想法。当时,是新闻报道,报道了关于叙利亚挟持人质恐怖活动这件事。我在马来西亚新闻之中播报了一些【信息】,我就好象是一个孩子似的,想要【现场试验】其中的有趣性。虽然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以上这些函数公式到底在逻辑以及数学意义上的语言形式,但我还是渴望看看其中的【科学性】是否能够,在我还没有理解清楚的情况下,多一份的科学实验以及科学证伪。于是当我一面听新闻,而一面记载其中对我的神经系统来说可以让我推理探讨的信息之际,我开始整理了以下的【推理信息】:

    1. 情报信息多重矛盾

    2. 武装分子剿灭恐怖分子

    3. 23人质死1人失踪

    4. 各国政府或高层领袖却要求叙利亚提供准确的情报数据

然后我就没有经过大脑似的,开始【随意对应】我刚才在网络之中所记录下来的科学事实。

随机事件:恐怖分子,人质,武装分子

。。。。。高层机制的介入与外交(角色是?)

随机信息:多重矛盾情报信息,人质死亡或者失踪

先验概率:每一次恐怖活动,都无法获得准确的情报信息

(我会心一笑)

后验概率:高层介入

可是即使我实事求是的【分门别类】,但是,当我重新想要【理解】甚至【计算】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在【信息计算】这一门高深的科学之中有很多漏洞无法让我【顺利通过】(“实验”)。可是更加让我纳闷的就是:从这些只有信息,却不知道【概率】的逻辑情况下,我之前所提取的网络记录有什么意义呢?——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以一个非常的逻辑来进行一种对逻辑本身的反逻辑性定义:

所有的公式,或者命题,都是在可以【当作常量的变量下】,

才具有函数直观的意义。对于只有信息数量的资料,根本

不存在着【常量或变量】。

换句话说:公式本身,既不是常量,也不是变量,乃是【随机概率性分布】的。就拿刚才渴望整理新闻意义的信息量来说,即使我不懂得如何进行【数学处理】,但是我还是能够明白其中许多的“一头雾水函数值”。因为不论你如何【设定】某种常量或者“可计算变量”,你始终不晓得以下的【处理性方法论】:

  • 情报信息要如何计算?——因为存在着真伪以及“参差”的重叠变量,甚至可以说比【变量】更加微积分意义上的变化形式

  • 情报之间的矛盾,甚至还是多重矛盾,你要如何进行【逻辑概率】?

  • 武装分子与恐怖分子之间的关系,你又要如何超越文字本身那样般【实事求是】的给予一个先验概率或者后验概率?

  • 如果情报矛盾都可以存在着问题,那么23人质死就也需要【重新考虑】——那么任何的考虑,就已经是超越了“常量和变量”的可观可计算的【界限】

  • 各国政府的介入,只不过是一般的说法,但是实际上介入的情况,我们又怎么能够进行【函数处理】呢?

  • 所以以上的这些矛盾,乃是基于这样的命题信息——我们根本不晓得该如何区分:随机信息X,随机事件Y,某一集合意义,集合之中的“某一对象”意义,诚信意义全部都有问题,由命题异化成逻辑概率的途径无从知晓,语义实验统计的隶属度更是变成了一种无稽之谈,而我之前所有所说的【逻辑概率=分布概率】根本是自己的意思,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命题意思。

总之一句话——所有的信息都不是信息,更不是事件,也没有所谓的【随机性】,或者命题意义等

 

当我用新闻的信息传播过程而渴望,按照当前所理解的现代科学最新理论的【计算法】,给予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发现了这种:科学的“无生活性原则”之际,我并不是想要推翻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毕竟,如果结合神经心理学,或者说我所自我了解自身的脑加工过程功能性这种意义来说,【科学理论】只不过是脑部功能的一种构造法。是感官又兼具交感对应双重系统所接收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部刺激的加工过程之中,所构造出来的一种【脱离生活直观常识】的“理论记忆”。正如数学虽然是从常识直观所取得的抽象,但毕竟在诸如点,线,面,体之意义上,【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意识脑功能的构造形式,而不是世界意义上的存在物。于是,我最简单的冲动,或者说【反驳的衍生动机】,乃是为生活寻找一个科学的基础。可以这样说——为科学寻找生活的奇迹。其实,若要解决新闻信息的科学难题,本身既不在于新闻的传播过程,也并不在于科学理论的问题,悖论,矛盾甚至谬论等。其实所有的信息传播,不论起自于新闻本身,或者起自于科学理论,甚至也不论是否因为想要用科学最新原理,来检验【生活信息】的可信度。所有的一切矛盾,除了我自己本身不够专业之外,也是由于我从这场检验中,发现了一个对于科学以及生活之间的冲突所忽略的【盲点】。可是说,是我们这些检验的人,或者渴望检验科学是否客观真实的生活性原则的人,所常常犯下的,却是似乎在历史上没有人想过的一个【哲学盲点】:我们总是将数学形式以及符号形式混为一谈。科学理论发展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的数理构造化科学检验模型,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将数学的可靠性,和符号的模拟性【共同构造】在一个科学模型之中。就好象,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之中的“物理意义以及数学意义之同时性”一样。以至于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来审核宇宙奥秘,自然奥秘的种种的【模糊集合】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科学眼光,其实已经是【模糊集合】了。我们的科学眼光或者说科学构造,往往是【混沌理论】。我们没有一定的直观意义来审核我们科学研究的【数理物理化,物理数理化】符号冲突,所可能造就出来的“重叠性双重悖论”。正如,在数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就是因为人们将无理数【放置在】一条实数系的轴线上,而且还是“静态的轴线”,以至于希腊思想无法解决自身的矛盾一样。同样,我之所以用最新科学理论,渴望检验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却造成了如此矛盾重重的【心理障碍】,其唯一原因只是存在于一个这样的事实——我因为相信科学,却忘记了:数理,与逻辑符号之间的相合性,并不就代表【等量性,等值性,等质性,等量性】,以及:【相关性】。用神经心理学的话来说——数学,是脑功能的一种构造记忆;逻辑,也是脑功能的一种构造记忆,甚至:符号属性,也都是脑功能的一种构造记忆。所以,从这个意义来推论——数理的符号性原则,根本就是脑部加工过程的【三重功能的综合形式】。如此一来,人如果企图用这种【功能加工】的思维产物,意识般地去研究,或者检验任何客观的事实,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只不过是【绕梁三日】,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在检验的过程之中【偶然地】凑巧跟自己的理论假设相符,甚至等量等值。)

 

所以如果要让科学最新理论,不是仅仅表现在统计学上,或诸如航空领域,科学实验室,科技领域,资讯领域,研究领域之中。如果要让科学具有生活原则,具有普罗大众的心态,科学就必须寻找回【直观意识】。当然不是我们数学史上最起初的萌芽时期的直观属性,乃是配合神经心理学,再加上一些不完全是科学原则的【哲学解释】,而重新强调直观的神经系统功能性。拿我所检验的例子来说,当我觉得科学无法解决我所渴望的检验的时候,我的脑构造功能神经编码,就似乎为我【编码】了一条开通的路径。当时我在想:为什么一定就要计算?为什么不可以用【纯符号形式】来直观推理一定的原则性结论呢?那时候,我的记忆系统之中,神经系统似乎为我刺激了:【关于神经心理学资料重组】的思维方案。当我重新默想一篇时,我突然就想到——信息本身就没有所谓的数学形式,信息顶多从脑部可理解,可接受的【构造范围】而言,只是具有“符号形式”。而且,脑功能的神经传递速率,简直快到可以忽略不计自身的【信息量】这种复杂的演算形式。而一般的我们意识,即使我已经了解了自身的脑功能之神经编码速率过程,如果我不执着于【精确的判断】,那么我几乎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当我的眼睛看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到底要以多快的速度来反映自身的感觉信息,甚至感觉记忆——因为,一切都已经被脑功能加以演绎,加以反应,如同数学公式一样,甚至还比【数学公式】来的快速准确——而这种准确,绝不是科学原理所谓的那种精确性,乃是【直观性】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想到如何为我自己的检验模式寻找一个矛盾的出路口了。换句话说:我用【符号】,并且还是“纯符号形式”,来代替我在网络资料中所寻找到的【科学最新理论】的关于信息量计算公理方式。我舍弃了科学理论之中关于数学形式的符号原则,却是采用了我从科学理论中【在透过我的直观意识的脑实用性理解功能构造原则】的符号形态,“挪用进”我心中脑中对于现实人性理解的【推理模式】之中——以至于我的推理模式,就不再是纯粹的心理猜忌或者心理过程,乃是具有【神经构造编码的】记忆功能以及心理直观禅意功能。其实宗教中所谓的【禅意】,并不是指那些只有在禅宗中才具有的方法论,或者认识论。禅意,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心不肯接受现实的标准,却能诚实自我面对的人,在寻求思想境界的时候,他所谓的思想境界,其实就是:他的脑部功能加工属性对于自身的【构造记忆】不断进行“编码刺激”,以至他的思维模式在整个心理过程之中,不再是停留在【生活直观】里面,乃是:在记忆的重新编码之中【层级化地】构造自身的思想形态模式——从【纯粹的思维模式】直到【另类高级的】思想形态模式,这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禅意。也就是说:禅意,从脑加工功能过程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特定的宗教形式,更不是所谓的【一种特别思想功能】,或【领悟功能】,好像只有他很特别似的,很高级似的。不——禅意,所到底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脑部功能之中就存在着的【层级化】思维性构造记忆方式。如果用神经心理学来说:具有禅意的人,他的脑加工过程不是单单承认所接收到的【信息刺激】,还包括:在他愿意重新思考过程之中,通过脑部对自身的【加工过程的功能的反馈形式】,而让脑功能与思考者之间,不是停留在诸如被动—主动,相互关系,从属关系,科学关系,纯直观关系等等。而是【生命活力】在——那个人已经将自身的心理觉悟与他的脑部功能的层级化神经编码【天人合一】了~即使他并未了解脑功能的层级化加工思想表现演绎形式

于是,我所说的【符号形式】,就不再是逻辑意义上,数学意义上,学术意义上,社会意义上,甚至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有形无形的意义上。当我说【用符号形式来代替信息的意义】的时候,乃是指着【脑加工过程的神经编码】这等意义而言的。因为据我所知的:当我们的感官系统,尤其是我们的眼睛,接收了外部刺激信息时,由于我们的环境有肉眼所看不到【能量,辐射】等等“非物质性”的(从我们的肉眼感观甚至直观来说),以至于我们的视觉神经细胞,就不得不将所有的刺激,【透过转换能量属性】而将刺激传送到脑部功能的神经编码加工机制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我们的脑部功能而言,不论是外部刺激,或者是内部刺激,根本没有符号意义可以去理解。因为脑功能加工过程中,并不是用【符号】(我们的经验或者常识所狭义化的符号理解方式)来“编码”我们所受到的刺激——因为:当我们的视觉神经传导外部信息刺激的时候,从视觉神经传导进入脑部神经感觉处理器的时候,就不再是【原刺激】的符号意义了。因为,我们的感应系统不能完全接收【原原本本的环境刺激】,不能接收:任何物理(即能量,波形式)意义上的刺激元素。在神经编码过程中,外部的刺激源已经不再是原有的刺激源了——乃是包含着脑部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脑部刺激处理加工】过程了。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说,当我们从别人的口里接收到信息的时候,就不再是原来的信息了。我所说的符号,不论从脑部微观来说,还是从脑部对应的外界的宏观角度来说,指的就是这种【脑加工过程】之中的【记忆构造法】,是我们的心理活动与记忆功能之间的【建构机制】。哲学上所说的: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保守主义——只不过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协商】(神经编码)的。

 

于是,如果我们是用神经心理学之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神经编码过程】这种功能性,当作脑部加工过程的符号性的时候,那么我们根本不需要被束缚于【某种数理科学】理论构造性之中,却能够在某某人脑部构造的科学观察理论之中,就按着自己的脑部加工过程之生活速率,来【检验】那种理论到底是【纯粹的神经编码构造】,是为了自身的层级化功能需要来得出【科学客观性结论】,还是出于自己诚实自己的【神经传递功能】,所构造出来的【理解神经】编码功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是让自己任由【神经编码】这种构造性,来编码我们的刺激,使我们在自己的内分泌系统,所具有的神经调控机制之内成为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必须明白:【纯粹的神经编码构造】以及【层级化神经编码功能】,对于有自我意识的人来说,就包含着两种不同意义的实用功能~即使我们用的乃是同一个大脑,其神经编码过程只是频率的不同,却没有实质的差异。讲的神话一点——我们的脑功能,可以改造自身原有的脑加工过程。

 

将我以上的观点,用在我之前的【新闻检验】中。我就可以不必在乎所受到的【信息】本身是对或者错。也不在乎:信息量之间有多少的矛盾冲突,甚至重叠交错。只要我的脑海里知道一件事:现实的本质从来就没有本质,只有人性。然后根据这样的【先验原则】,我自己去寻找【先验概率】:所谓的信息,就是现实与其人性之间的“参差不齐”。当我的神经编码给予我这样的【先验性】,我就不会受制于:【信息量的计算】这种公理专业之中。然后根据这种【参差不齐】此符号形态(作为一种认知功能),我们大概可以推理出以下的实用性:

  • 中东恐怖活动的挟持人质事件“时不时”(另外一种先验概率)就发生在我们的新闻眼前,然后透过这种先验概率找出【幕后问题】。例如——为什么总是恐怖分子在运作着,而世界各国之中存在着的【情报机关】为什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任由事件发生?

  • 找出这种【幕后问题】背后的“模糊逻辑集合性活动”,我们就能晓得“问题本身,与各国领袖与其幕后情报机构微观逻辑与恐怖分子”等等之间的【现实生态】。

  • 虽然我需要收集资料,但是不必执着于【收集】或【资料】本身。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作为罪人身份的罪性权势,我就可以从【罪性灵界】而理解了所谓的“恐怖分子”就不再是定义的属性或问题了。因为,现实既然是充满谎言和假想,又是充满逃避和诡诈,那么我们可以说:不该再用【定义】去理解现实,更何况还是只有人性才会有的【现实构造物】。我们只能从【量子现象】(甚至可说是“量子关系”),来理解:人,与事情,与变化(加上变化)之间的【几何形关系】。因为既然“数”本身在文艺复兴之后【加入了“运动”】,而变成了【变量】,然后又是由于曲率空间的发现而演绎成为【微积分】出现了“非欧几何曲率空间”——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经验之中,既然知道【人性】不是一种定义,乃是一种“函数关系”,那为什么从来就没有根据【数学运动变化】的哲学意义(其实应该算作是:“原来就是自然意义”),用函数,或量子力学等等的科学公理意义,【类比般地改造】神经心理学意义。不再用:朴素直观唯物主义的原始哲学意义,来定义【定义】本身;重新“诠释”(注意这词)与神经心理学相应符合的【唯心神经构造】唯物论

  • 如果从神经编码到神经传递,或者说:每一秒钟的神经编码传递方式,本身都是【不同层级的】构造形态,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定义】这种分割法,静态性来研究诸如人性,社会,信息,甚至“科学研究”呢?——而且很好笑的乃是:我们既然可以从最原始的人那里接受着【自然充满变化】这种哲学原理,那么: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知识系统,还是那么相信“定义”这种固定性,模式性,结构性,静态性呢?既然我们相信真理是相对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相信定义呢?——理由只有一个:从人性上来说,因为用选择权去理解哲学变化,历史变化;从现实上来说,我们从来不愿意思想,我们只是喜欢自圆其说,喜欢用对自己有利的思想来接受同样对自己有利的思想。如果从神经心理学来说——我们的神经编码既然是构造性,层级性,那么:如果我们的思维仍然相信那种按照近代哲学唯物主义所建构出来的思想史意义上的【直观心理社会学】,那么我们的现实思维模式,现实心理习惯如果因为<

小源2013-05-02 14:11:42
不是”漏洞“, 而是个正在进行中的复杂的跨学科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