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风2014-07-01 17:07:11
选择“感受”为观照的对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身体上的感受,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感受就像呼吸一样,会反映出当下的心理状况。任何一种心理状况——如想法、概念、想象、情绪、记忆、希望、或恐惧——浮上意识表层,感受就会跟着升起。每个想法、情绪、内心的变化,身体上会伴随着一种相应的感受出现。因此,藉着观察身体上的感受,我们也同时观察了自己的内心。

若想充分了知真理,就不可不重视感受。无论我们遭遇何事,都会因此而唤起身体上的某种感受。感受可说是心与身交会的十字路口,虽然在本质上,感受是在身体上,但它同时也是四种心法(受、想、行、识)运作的过程之一。它由身生起,由心感受。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不清楚,那么我们对实相的观察,就永远会不完整、不深入。就好像想除去园中的杂草,必须先了解它们的根深埋在哪儿和它们的维生运作;同样地,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习性、且处理的恰如其分,就必须深入观察自己的感受;而大部分的感受是难以觉察的。

感受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身、心的每一个接触,都会产生某种感受。每一种生化反应都会产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心缺乏足够的专注力,只能觉察到较粗重的感受。我们练习“观入出息”后,心就会变得敏锐,也因此而培养出觉知,就逐渐能够清楚地体验全身所有感受的实相。

在练习对呼吸的觉知时,我们只观察自然的呼吸,不要刻意控制或是调整呼吸。同样地,在练习内观时,我们只要去观察身上的感受即可。我们对全身有系统地移动注意力,先从头到脚,然后从脚到头,从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个过程中,不要刻意寻找或避免某种感受,而是如实地去观察、去觉知全身所出现的感受,无论那感受是冷、热、轻、重、痒、悸动、紧、胀、压力、疼痛、刺痛、脉动、或振动等等。内观者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当身体上的各种感受自然发生时,如实地去观察它。

内观者也不必尝试去了解感受的起因。它们也许源自外在的环境、坐姿、痼疾、体弱、或是所吃的食物等。原因无关紧要,也不是我们该关心的。真正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觉知当下身体上的感受。

刚开始练习时,可能只在身体的某些部分有感受,而其它部分则无。这是因为觉知尚未完全开展,所以只能体验强烈的感受,而觉察不到较细微的部分。然而,我们再接再厉轮流专注于身体的每一部位,观察全身,而不让注意力被强烈的感受所吸引。经过专注力的训练,我们就有能力系心于选择的对象上。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定力,有系统依序观照全身每一部位,而不是迫不急待地略过感受较不明显的部分,跳到感受较强烈的部位去。不要贪恋某些感受,也不刻意避开其它感受。这样练习下去,渐渐地就能够体验到身体每个部分的感受。

当我们刚开始练习“观入出息”时,通常呼吸都相当粗重且不规律。慢慢地呼吸会平静下来,且逐渐变得轻柔而微细。同样地,刚开始练习“内观”时,通常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经历到粗糙、强烈、又不舒服的感受。同时,激动的情绪或是早已遗忘的想法和往事又会升起,也随之带来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服,甚至痛苦。更有甚者,以前练习观入出息时,阻挠我们进步的障碍,如贪、瞋、昏沉、不安、疑等,在此时又会重现,而且力量更为强大,令人无法维持对感受的觉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再观察呼吸,好让内心再次平静下来,使心变得更为敏锐。

身为内观者,我们要有耐心、不屈不挠,重新培养更深的专注力。因为我们了解,所有的困难事实上是我们的初步效果。正因为某些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被搅动了,才会浮现到意识表层。渐渐地,以从容不迫的持续努力,使心重回宁静和专注。激动的想法或情绪一旦消逝,我们就可以恢复对感受的觉知。藉着反复持续练习,强烈的感受会消融成较平稳、细微、最后化为一种瞬间生灭的振动。

但是,不论这些感受是苦是乐、是强是弱、是异是同,皆与禅修不相干。内观者所要做的,只是客观、如实地去观察。无论痛苦的感受有多难受,无论愉快的感受有多吸引人,我们都不停止努力,不因任何感受而分心或黏住。我们的任务就是以不执着的心,观察自己,就像科家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一般。

无常、无我及苦

当我们勤于修行,很快就会领悟到一个根本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感受变动无常。每一个片刻,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感受升起,而每种感受都代表一个变化。每一瞬间,都有电磁或生化反应,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分。而我们的心更是瞬息万变,且在身体的变化上显现出来。

这就是身心的真相:变化、无常(anicca)。在每一个片刻,组成身体的次原子微粒都在生灭之中;而心理的变化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又消失。每个人内在的各种身心状况,跟外在世界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改变。在此之前,我们可能在知性上已经知道无常的道理。现在经由修持内观,我们直接在自身体验无常的实相。直接体验无常的感受,证实了我们瞬息万变的本质。

身体的每一个分子、内心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不断变迁。除了每个当下之外,别无它物。没有可以执着的硬核,没有什么可以叫做“我”或“我所有的”。所谓的“我”只是一个不断变动过程的组合体罢了。

因此,内观者了解了另一个基本的实相:无我(anatta)——没有一个真实、永恒的“我”。我们如此努力经营的自我,只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身心过程组合而成的幻相。一旦我们深入探索身心,就会了解,没有永远不变的硬核,没有独立于身心过程之外的本体,没有任何东西能不受制于无常的定律。只有一个无我的现象,不受控制地改变不停。

另一个实相也清晰了。任何执着“这是我,这是我的”的努力,终将导致不快乐,因为所执着的东西或是这个“我”迟早都会消逝。而执着于任何无常、短暂、幻想、以及不可控制的东西都是苦。我们了解这一切,不是因为别人如此告诉我们,而是藉着观察自己身上的感受,我们亲身体验这些实相。

平等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不快乐?如何远离痛苦呢?只要不起习性反应地观察:不要对任何一种体验,生起附着或排斥之心,只是以一颗平等、平衡的心客观地观察每个现象。

这听起来相当容易,做起来却不然。假设我们打算坐一小时,却在十分钟后膝盖就疼痛不已,我们会怎么样?我们会立刻对这疼痛产生厌恶,希望它快点走开。但是它非但不走开,反而痛得更厉害。于是,肉体的疼痛变成心理的,而带来更大的痛苦。

如果我们能以片刻的时间只观察肉体上的疼痛;或者,暂时脱离“这是我的痛,是我觉得痛”的错觉;或者像医生检查病人的疼痛一样,客观地检查这感受,我们就可以体验到,“痛”的本身是多变的,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每一刻都在变化、消失、再生、再灭。

当我们借由亲身体验,了解这道理之后,痛苦就再也不能击倒我们、控制我们。也许它很快就消逝,或者仍旧徘徊不去,但是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以不执着的心来观察它,不会再因这些痛苦而受罪。

解脱之道

借着培养觉知与维持平等心,我们得以从苦中解脱。苦的起因在于对自身实相的无知。在这种无知的黑暗中,心对每一种感受生起好恶、贪瞋的反应。而每个这样的反应,现在都在制造痛苦,同时也种下未来痛苦的种子。

如何才能打断这种因果之链呢?过去,由于我们在无明中的作为,使得生命开始转动,身心的变迁也随之开始。那么,是不是自杀就能终止呢?不,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自杀的刹那,心中充满了痛苦及瞋恨,无论来生变成什么,心中仍旧充满痛苦,这样的作法是不可能带来快乐的。

生命既已开始,就无法从中逃脱,那么是不是该摧毁感官经验的六根呢?我们可以挖眼、割舌、削鼻、切耳,但是要如何毁身、灭心呢?更何况毁身、灭心就等于自杀,而自杀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毁灭一切声音、影像等六根的对象(六尘)不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宇宙间充满无穷尽的事物,我们决不可能将它们一一消灭。只要六根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与相对应的六尘产生接触;只要一有接触,就一定会有“感受”生起。

这正是苦的因果之链可以被打破的地方。“感受”就是那关键性的一环。只要“感受”一起,好恶就随之而来。这些短暂的、无意识的好恶反应,立刻会被扩大、增强为强烈的贪与瞋,最后变成执取,令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充满痛苦。我们一而再、再而三、机械性地重复这个过程,变成一种盲目的习惯。

藉着内观的练习,我们培养出觉知每个感受,并且也培养平等心;我们不生起习性反应,只是冷静地检视感受,不起好恶之心,不带贪爱、瞋恨、或执着。对每个感受,都不再产生新的习性反应,而是产生智慧与洞见:“它是无常的,一定会生起灭去”。

当因果之链被打破,痛苦也就止息。不再生起新的贪爱、瞋恨的反应,苦的起因也就消失了。苦的起因是心念的行为(业),也就是贪爱、瞋恨的盲目反应。心能对各种感受念念分明,并且保持平等心,就不会再起贪爱、瞋恨的反应。苦的起因不再出现,我们也就自然停止为自己造苦了。

佛陀曾说:

诸行都是无常。若能洞见此理,
即能远离苦厄,此乃净心之道。(注六)

“行”(sankhara)是个很广大的字。心的盲目反应称为“行”,而这种习性反应的后果,也叫做“行”;有其因,必有其果。我们在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其实都是自己的内心反应所遭致的结果。因此,最广义地说,“行”是指在这习性反应的世界上,一切被创造、被组合、被形成的东西。因此,“诸行无常”是说:无论是身体上的感受,或是心理的变化,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幻无常的。当我们借着“内观”的修行,以修慧来观察这个真理时,苦就止息了,因为我们已经远离苦的起因。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放弃了贪爱、瞋恨的习惯。这就是解脱之道。

关键点就在于学会如何不起习性反应,如何不去制造新的“行”。通常感受一生起,好恶就随之而来。如果我们缺乏觉知,在这瞬间,习性反应就会在心中一再重现、一再增强,而成为贪爱或瞋恨,最后化为一股强烈的情绪,支配我们的意识。我们被那情绪所控制,无法做出任何正确的判断。结果就做出有害的言行,伤害自己和他人。我们为自己制造痛苦,只因为一时的盲目反应,让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痛苦不堪。

但是如果在习性反应开始的那一刻,我们能对自己的感受念念分明,我们就可以做主,不让任何习性反应发生或增强。我们只去观察感受,而不起喜欢或讨厌的反应。如此一来,感受就无法发展成贪爱或瞋恨,也就无法成为占据我们内心的强烈情绪;它只是生起继而逝去。心始终保持安稳平静。我们不仅现在快乐,并能预期未来也会快乐,因为我们不会对感受起习性反应。也许,修行者只能在一小片刻中,觉知到身体上的各种感受的实相;因为他了解瞬间生灭的本质,所以能够不对它们生起盲目的反应。即使是如此短暂的片刻,也会有极大的效果。随着耐心有恒、持续不断的练习,保持平等心的短暂片刻会逐渐增长,而盲目反应的片刻会慢慢减短。渐渐地,不断起反应的心灵慣性会被打破,旧的习性会被根除,直到有一天,不再有任何过去的或现在的盲目反应,心也就由痛苦中解脱出来了。
山龙2014-07-01 20:16:26
抢第一个大顶!:)))
明紫2014-07-02 05:36:20
静心 无欲 实践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