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自然2014-07-20 02:07:40

安禅打坐的基本见解与口诀
——圆智老师2011年5月禅修开示


  佛法修行,强调见修行证四大要素。祖师说:见地不真,果招迂折。所以,正知正见,乃是佛法修行的方向保证。

像印度教的修行,他们讲要让自己的灵魂跟神相应,成就一个“神我”;天主教、基督教也是,我要借助天主上帝帮助,让一个“我的灵魂”上去天堂。然后呢,伊斯兰教,犹太教…差不多都是这个理念。

所以佛教的“无我”这个说法,如果我前几天不曾跟大家讲课,不曾引导大家在满天满地有感觉与没感觉的感受中,安心去理智体会、醒悟自心无边广大的本来觉心,那么这时你恐怕是不会轻易认同这个“无我”的。

因为你知道的这个觉心,根本就不是一个我们的习惯认识所认同的具体的“我”,但是,它到处都在,它超越你的身体,超越你的想法,跟你的身体与想法都没关系。所以只有真正明白无我这个观念,然后我们才能解脱。如果执着有我,一定解脱不了的。

因为只要你的心往自己身心感受上一生挂碍,你身体就开始变紧张,开始生起烦恼。所以只有体悟到满天满地这么一个广大透彻心,然后把我们的“我执”一点点地放下,一点点地做到不管它,一点点地做到由他去,这样一天一天地超越我们原有的身心“我执”的迷惑,然后我们才能够逐步地回到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上,跟宇宙万法一体不二,那才是佛的法身境界。

所以学佛,这个基本的道理首先要明白。佛法的见解,是跟其他许多宗教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外道,他就是叫人执迷一个我,执迷一个长生不死,执迷一个灵魂到处跑。那么,他说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呢?这个问题,其实跟我们的肉体一样,你说它有,它就是有;但是这个有,本质上是一种迷惑的结果。

正是因为我们糊涂,去抓一个有的感觉,忘失了我们那个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然后就跑到这个肉体里面来了。所以,我们要想离开这个肉体,必须要重新认识这个满天满地有感觉没感觉我都知道的广大觉心。这样来超越我执迷惑。

我们首先在理念、见解上知道这个大心,超越了这个身体的迷惑,超越了想法的迷惑,超越了感受、情感、情绪、注意力的迷惑,那么在平时行为上,我们应怎么去超越这个迷惑呢?要做到这一点,在生活里面首先就要注意守持戒律。

这个守戒,就是戒住你的那个妄心不要乱动。然后让你在生活里面,时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这个心态上保持一种坦然、清静、平和,不要为某些事情激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紧张、激动出来。这个修行过程,从满天满地的究竟心来说,虽然它也是假的,但是从我们的自心智慧运作来说,它也是我们到底是迷还是悟的一种行为显现。

因为我们只要是处在迷惑状态,忘失满天满地的大心,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个专注,造成一个挂碍,这个时候心里就会有一个紧张显现。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认识是对是错?这就是我们内心现量显现上的一个判断标准。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得到的。如果发现自己内心生起紧张,发现自心在制造紧张时,我们的想法观念包括内在的行为那就肯定是错误的了。

所以说,一个修行人想要解脱,最关键的就是你要学会觉察你的心态。按照佛教说法,这个就叫观心。学会自觉觉察自己的内在心态,觉察每一个起心动念反应,这是佛法修心的基本要求。只有首先做到自觉觉察,你才能真正守好戒律。如果你不能觉察自心,你根本就不可能守好戒。如果你不能很好守戒,那你就很难回到你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上来。

然后,在对浅表这个起心动念有所觉察的基础上,你还应进一步观察内部隐藏的个性——那个习惯性的性格力量。这个性格力量,就是你内心藏识的隐藏性心态。虽然你没起心动念地安静打坐,但是你内心就紧紧闷闷地,其中原因是什么?就是你根深蒂固的性格力量作怪。

那么发现这个性格力量之后,又应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知道正知正见,知道用智慧去看待:“这个不是我,不要被它骗;不管它,这个不是我,不要管它;不管它,不管它……”。——这个“不管它”就是正念,一定要用,一定要提得起这个正念、念念行于“不管它”的正念才行。我们昨天讲课就是讲的这个不管它。

很多人学佛时常常会说,“啊,我没法打坐啊,我杂念太多了。”其实呢,凡人正是因为杂念多,所以才正要学习打坐安心,如果你没杂念了,那你就是佛了,那还学个什么?所以说杂念多没法打坐,正好说明他不明白打坐的功用在哪里。因为我们修行,并不在心中有没杂念,而是不断行于正念,去转变自己的妄念。

还有一些外道教人修行,就叫人什么都不想,坐着发呆。这个不想也是不对的。因为不想的时候,你的心会卡住,会憋住,让你无法远离你的一些错误习惯,无法超越你隐藏的那个硬硬的执迷心。这个隐藏的性格心,凡人每个本来就有,一生来就有的。所以小孩刚一生下来,每一个的哭声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性格都不一样。这个就是他的种子心。他既然是种子心,是轮回的心,你说你在那个心上坐着有什么用处呢?结果只会让那个轮回的糊涂增长,那是没有办法让你解脱生死的。

因此学佛不是叫你不想,无想这个修法,佛教说是外道,因为他在求一个不想的状态。他还没有明白,这个想不想都不是自己,没有明白还有一个想与不想都知道的本来觉心。

所以佛教的修法,是让人行于正知正见,在思想上行于智慧正念,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跟着妄念流浪,让人警觉自己内在不自觉的性格习惯,念念提醒自己不要被妄想拖着跑了。要做到这个,靠不想是不行的,一定要一边觉察发觉这个紧张,同时马上提起正念思维,“不要管它,不要被它骗”,这样及时调整放松自心才行。

所以说,你一边观照自心,一边去体会心身烦恼感受,一边念念行于正念决定:“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如此深入无为观照,这个就是我们打坐的正念口诀!

你说你修行打坐到底是在做什么?以前你们修观音,观光,一心一意用耳朵听,听自己头顶的内在声音……这实际上是在制造执着挂碍。那么今天呢,我就讲这个“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这个打坐的基本口诀,让你自己在一边观察心身感受的前提下,一边不管它,由它去,然后再看看它怎么变化,一直就这样念念“不管它…由它去…再看看…不管它…由它去…再看看…”,就这样让你自己一点一点地、一层一层地,不断远离你内心的迷惑,然后一点一点地回到你本来的清净觉心。

只要我们真正念念做到“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最后,我们满天满地的那个广大觉心,就会自然而然逐渐现前,就会自然而然地透脱你的身心烦恼,以及各种感觉迷惑,最后当你完全透脱一切的时候,你内心的烦闷啊、性格啊脾气感受遮障啊,真正什么都透脱的时候,你所有的脾气,它们都会有一个彻底根断的过程——这个性格啊,它那个根结就被你看破了,拔掉了。那个时候你就是超凡入圣!最少,成为初果。

所以所谓开悟不开悟,所谓成佛、成罗汉,都必须以我们这个心态的净化和转变为基础。祖师说,贼心不死,道心不成。打得贼心死,救得法身活。那怎么才能真正打得贼心死呢?——只要你牢记《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住”,《心经》说的“心无挂碍”这个宗旨,念念行于正念,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就按这么一个正念不断深入下去,然后你的心便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自然生起清净透彻的觉察心,这个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清净正觉心,比那个慈悲喜舍的世俗菩提心更加深刻、殊胜的究竟菩提心。

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发菩提心。其中生起的心,就是清净心。无所住,就是“不管它、由它去、再看看……”,只要你一边觉察,一边念念“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让它去……”,然后你内在的觉察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透彻,直至圆满透彻一切,这个就叫“而生其心”,生起清净正觉心。

这个“不管它,让它去”的口诀,根据《金刚经》所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说法,它就是“无为法”。这个无为法,它并不是叫人不想,而是叫人歇灭内心冲动把持,止息有为造作。只要你念念想到“不管它,让它去”,如此不断远离与看透自心迷惑,你不再被所有感觉蒙骗,你就真正回到了你自心本位上。这个就叫无为,就叫真如无为。

还有一种无为,叫做择灭无为。这个择灭无为,就是念念提醒自心“不动、不动、不动…”,坚决如如不动地深入无为观照。这个如如不动,同样也是一个歇灭贼心的过程。但是,这个“不管它,由他去”,比起那个“不动”,还要更加深入一点点。因为这里并没有抓一个“不动”,更加无为自在。

但是,这两种无为方法,实际修行中都可以用。刚刚开始打坐,心太散时,那就用“别动、别动、再看看……别动、别动、再看看……”,让自己坚决定下心来,一心一意地不动不动不动,就这样如如不动地体会,你的身心觉受就会逐渐变得特别清净透彻。但是,这个清净透彻中,有一个不动地执着把持,所以其觉受有些过于清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多修“由它去、由它去……”,深入放下自心把持,觉受上就会越来越变得轻安平和,越来越变成空性智慧大乐。

所以说,一定要记住这个心法才能打坐;不然亡失正念,就成盲目打坐,或跟着感觉跑了,或者看到一个什么,那个心就跟着想入非非、落入妄想了。所以说,时时刻刻,一边观察自心感受,一边念念“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让自己念念超越与看破自心的迷惑,这个方法就叫止观双运,也是佛教所说究竟觉悟成佛的唯一正道。

因为佛教所讲的禅法,核心就叫止观禅。而外道的禅法,譬如四禅八定,它要一层层地定在某个感受境界上,包括定在无想的境界啊,定在想与非想的境界啊,甚至定在满天满地的大心上啊……虽然佛教讲要发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但是佛教并没教人把这个心当作外在对境,教人去错误执着这个心,如果你想去抓那个心,你就变成妄想挂碍了。那个就叫头上安头。

佛教修行很重要的一条,就叫不求胜境。满天满地的广大清净觉心虽然妙,但是如果你去追求它的时候,你就心外求法了,你的贪心就起来了,那就挂碍紧张了,就修错了。所以禅宗里面说:胜境亦不求,圣谛亦不为,踏却毗卢顶。意思就是你对清净心的执着也要把它扔掉,你只有放下执着,你的心才能更加清净。所以,清净心不是贪得出来的,只有发平等舍心修出来,只有念念舍心无为,“不管它,让它去”,才能一点一点回归自心本来的清净!

《心经》里面说,“无挂碍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即便你是挂一个妙境,那也同样是一种挂碍。所以我们有的人修禅宗,盲目挂碍一个妙境,或者挂碍一个满天满地的大心;有的人修密宗,盲目挂碍一个上师,想跟上师的影子相应。这些实际上都修歪了,弄成外道有为法了,违背无为法的根本宗旨了。佛教无为正道,叫你不要挂碍,你干嘛又去挂碍呢?如果想法上稍稍偏了一点,那样你就修错了。所以佛法不是去求什么境界,去修什么境界,而是我们要离开所有境界的迷惑,回到满天满地的大觉本心上去,不再为外在的假象牵挂,不再被所有的习气驱使我们流浪生死迷途。

所以说,只有放下,才能看破;只有看破了,才能进一步深入放下,安心自在。既然你知道把眼睛闭上后,用耳朵去看世界时,世界并没有实在性,都是空性,知道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一切都是空的假的,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不肯放下?既然你省悟到了这个空性,那你还要去挂碍个什么,你的行为要与你的见解相应,这个才叫智慧行持啊。

佛教常讲,要“解行相应”、“见行相应”。既然你明白《心经》所说的“五蕴皆空”、“诸法空相”,悟空了,然后你就应深入第二步,应当修学“心无挂碍”。怎么做到心无挂碍呢?那就是念念牢记正念,“不管它,由它去”。为此,对于这四句参禅观修口诀,要把它连起来,念念提醒自己要做到心无挂碍。因为“心无挂碍”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念念“不管它,由它去”这个正念,然后你才能够做到。如果“心无挂碍”你做到了,然后你才能“观自在”,然后才真切知道:哦!真的一切都是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达成这么一个醒悟。

如果你不能做到心无挂碍,你还心有挂碍的时候,就想修这个满天满地的广大觉心,那你就妄想执着了,就修错了,就有贪心在里面,那不是清净心,也没有真正地放下,也没有真正地行在智慧上。

所以说,首先做到心无挂碍,做到无所住,只有不断地放下,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如此不断深入无为观照,然后我们才可能不被所有的感觉迷惑蒙骗,由此远离颠倒梦想,让自心得到究竟的安定,也就是究竟涅槃。所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无为。只要你念念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真正深入下去,最后剩下来的那个心,它就是没有生没有灭的。你想要它起来也起不来,你想把它灭掉也灭不了,那个才叫不生不灭。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按照《心经》讲的这个步骤,首先悟空,知道空的道理,知道满天满地有一个大空性的清净心;然后在行持上念念放下,念念记住不管它,让它去,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深入无为,做到“心无挂碍”。真正修持无为放下,不管任何事情,它即使在你身边显现,你内心上,也要如如不动地不管它;即便是你的身体,你也要照样不管它;即使是你的内心,内在的那个心以及想法怎么怎么乱动,你也要同样用你的正念提醒自己:不要管它。只要你念念这样决定,不管它、由它去,你的心态也就自然地不定而自定。对不对?

尽管你没有想到要它定下心来,但自心却定得很好,这个就是佛教的智慧定,又叫自性自定。因为你的佛性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本来就定的。你越不管它,让它去,越不管它,让它去,最后显现出来的那个心,就是定得不能再定的,比任何一个有为执着的定,都定的更好,更深,更加清净坦然。

所以,如果我们按照错误的方法,盲目贪心执着一个状态修行时:要么意守一个下丹田,一心一意挂在下丹田上,注意力死死地撑在那里顶住……要么意守一个天目,或者眼前某个境相,一心一意地把一个注意力执着在眼识上……要么意守一个上丹田,一心一意意守着上丹田的某个中心,去体会上丹田的感受,倾听上丹田内气脉激荡产生的内音,让自心同样挂碍在那里……也有人执着一个想像中的名号,一心一意让自己纠结在自己妄想里……上述种种错误修法,实际上都是一种挂碍。你们自己说对不对?

在真实修行过程中,只要你内心有所挂碍,就会有一根心弦提起来绷在里面,让你的内心产生紧张。所以,凡是有挂碍的定,佛教说那都是邪定,制造烦恼的哦!因此佛教说,定有正和邪之别。正定就是本来的定,自然的定,没有执着把持的定。如果你放下所有妄想挂碍,念念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由它去、由它去……然后你自然知道感受变化的心,它会动吗?自心满天满地的觉心,它一点都不会动的,这个才叫智慧定。

为此,修行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这样才不会错路。佛说人生无常,修错路了很不划算。佛教修行本来是叫你放下执着的,结果你反而自找挂碍,错误地提起一个注意力在那里制造紧张,把你的心弦绷得越来越紧,让你的挂碍越来越严重,把你的脾气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地变成参天大树,弄得自己完全被烦恼脾气主宰,行为上不由自主。那样子,也就是错误地让自己与生死烦恼习气越绑越紧,让自己的挂碍越来越大,让我们的烦恼紧张越来越重,那根本就不是解脱之道,与佛法正确的修行方向背道而驰了。

所以佛教说,见地不真,果招迂折。修行一定要首先明白正确的见解道理才行。只有明白离欲解脱的原则、放下的原则,心无挂碍的原则,无所住而生起清净正觉心的原则,明白超离所有现象迷惑的原则,才能确保我们的修行方向的正确性,避免步入错误的修行弯路。

就像《六祖坛经》所讲的,禅宗说,以无念为宗,是无相法门。那么这个无念无相是什么?某些人以为无念是不想,这样理解那就错了。这个无念,它就是无为正念,念念不管它、让它去,就是无念。这个无相,它就在这个现象里面,你念念不管它、由它去、看他究竟如何,反复不断地一点一点把所有现象看破了、看透了,就像这杯水一样,你让它自然澄清透彻了,那就是无相。

禅宗祖师说,水不搅自澄,树不摇自定。众生身心的烦恼困惑,就象杯子里面的浑水一样,只要你不加搅动,他就自然慢慢地澄清了;众生内心的生死妄动,就象树枝的摇晃一样,就像我们的不倒翁玩具一样,你越是动它,他就越是晃荡个不停,只要你不再动它,他就自己自然不动了。——所以放下造作把持,绝对不加介入,歇心无为观照,自然澄清错觉迷惑,这个才是智慧。这个过程,它不是可以有为贪求出来的,你得随顺因缘,不断安心无为,让他自然澄清才行。

好,安禅打坐的口诀就讲完了。大家可以如法用心,先打坐体会一会。

(学人智舒根据录音记入文字,圆智行者陶贵堂2013年10月11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