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郎2015-03-25 12:03:38

认知诗人槟郎老师
  会计1101班 丁炜倩
  
  认识槟郎老师是在大一的选修课上,由于我个人十分喜爱诗词,所以报名了“新诗赏析”这门课程,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有幸认识了这位奇特的老师。
   初见槟郎老师时,他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他个子不是很高,只能算中等的身材,斜跨的背包,总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看起来很土的一个老学究……(老师别生气哈),可是他一开口我就发现我错了,亲切带有幽默感的语气,加上和蔼的笑容,使人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他,听了不到十分钟,我就断定这位槟郎老师绝不像表面上的这么古板,他应该是一位非常有趣的老师。
   第一次和槟郎老师有单独接触的机会就是在第一次课下课以后,那时我纯粹只是想请教一些文学上的问题,看得出来老师当时非常匆忙,当时他应该是有急事吧(事实上后来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学校南铁院在江北浦口,而他晚上回江宁的巴士很少),但是在急切的同时他还是有着非常的耐心。就这么说吧,一般人如果有急事,哪怕是同辈之间的耽误还很难有太多的耐心,更别说是一位外请教师对于一个陌生学生的询问了,可就在这短短几分钟,槟郎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耐心和友好,他为赶车不能多谈而向我表达了歉意,并与我交换了手机号码。事后更主动联系我,为我解答问题,并客气地追问我他上课的不足之处,我真的被感动了。撇开其他不谈,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使很多人钦佩了,更遑论他还有深湛的文学水准以及对文学虔诚的热爱,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他的不平凡。
   由于自己也很热爱诗词,所以从自身来说,我一直相信写诗的人是感性而浪漫的,一切最真的情感都可以从诗作里流露,笔下的文字是骗不了人的,仅从他的诗作中来看,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拥有非常细腻而又丰富的情感。
   槟郎老师的课向来是充满了乐趣的,在讲解诗歌作品的间隙,他时而会插上一些文学上的许多知识,这更令人佩服他的博学。我相信槟郎老师对于他自己诗作和文学经典诗作的讲析都是带着他内心最真的情感的。他的诗作很多都是记录他人生的经历的,从他对这些诗的解析,以及他告诉我们的这些诗背后的故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被带入他的内心,感受到他内心深埋的火热的情感,而人世最美的便是真情,槟郎老师用他的诗让自己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慢慢变得高大起来。
   我曾有幸被槟郎老师邀请在课上讲解自己的诗作,在他的鼓励下,我登上了那个并不陌生的讲台,这时,槟郎老师在台下就像一个乖乖学生,坐在前排的空位,两手交叉,认真的聆听,点评,以他这样一位资深的诗人,还能那么认真地聆听一个学生的幼稚之作,我真的是很受宠若惊。
   他的反映过去生活的诗歌使我们了解到了,在他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他的现实题材诗歌敢于批判现实,敢于揭露当时的社会的腐败,敢于自我嘲讽,我个人觉得他有一些鲁迅先生的特点,一样的正直多情,一样的文采飞扬,一样的敢于言论。
   槟郎老师更多的是把我们当作了可以平辈论交的朋友,这一点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比如他上课时有时会由谈诗引发开去,会给我们讲一些他个人的经历,每到这时我总能从他眼神里看出许多深刻的感情,在这时,我们不是他的学生,而更像是他的分享灵魂秘密的好友。当他的语气不经意地缓和下来时,那脸上的惆怅,以及沉醉在回忆中的一脸温柔,往往能深深地打动我们。
  千言万语实在无法描绘对槟郎老师的感觉,我并不擅长写这种评价一个人的文章,可能还有许多疏漏和欠缺,但是请相信,这位老师绝对是独特而不平凡的,能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实在是一件再荣耀也不过的事情。
  2012-5-30
  
  

槟郎老师课的琐忆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1102班 张丹
  
  时光,总是如青骢过隙般从我们的指尖悄悄溜走。转身,槟郎老师的选修课已经剩下最后一次了,一学期的时间,说过就过了,还真心小小有点舍不得,真心的,嘿嘿。
  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在我们南铁院的阶梯教室,那时候初见你,其貌不扬的外表,一身朴素的衣衫,背着一个黑色的老式公文包,俨然一个典型的再普通不过的老教师形象。
  因为和老师没有什么课外的联系,所以总得来说,对老师不是了解的很多,仅限于一个座位上的学生对讲台上的老师的了解,一个熟悉陌生人的了解,所以我终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具体来形容我心目中的槟郎老师,也许是我自己词穷吧,呵呵。
  说实话,我开始不是很心甘情愿选的这门“新诗赏析”课,不是对老师的偏见,而是身为理科生的我,天生对语文没有什么灵感。由于选课的种种个人原因,误打误撞让我选了这门公选课,也让我有机会结识到槟郎这位特别的老师,不过现在想想还是很幸运呢,不管出于什么方面。
  通过后来的接触,我知道老师不是个死板的人,相反的,还有点小俏皮。老师的和蔼,脾气好咱就不说了,老师给我的感觉有点老顽童的味道,不经意之间总会流露出小孩子的那种可爱纯真。对老师的了解,除去这点,我还知道老师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个人,一个很认真的人,一个很受学生喜爱的人,相信听过他的课和看过他博客的同学都应该有所了解。即使有副黑框眼镜也掩饰不住老师那深邃的眼眸,即使穿着平凡也散发了那种独特的不平庸。
  往日老师上课的点点滴滴,有些画面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上课第一天,老师与鼠标的那一段幽默的小桥段,鼠标太灵活了,不听他的指挥。(ps:呵呵,我没有取笑您的意思哦!)我记得,老师在学生不懂事不好好听讲的时候,佯装生气的吼着,“这是课,不是讲座”,学生们看在老师如此可爱的份上,于是课堂恢复了安静。我记得,老师说过,“我教了这么多年的学,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对不同的学生我都有不同的对付方法,咳咳,当然也有对付失败的。”嘿嘿,老师,我能把这句话理解成冷笑话么,真的好可爱!!!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诗歌的时候,双手抱胸做思考状的可爱神情。我记得,老师上课有个小小的不雅的习惯,讲到兴起时就脚提升脱离鞋,还有那因为热而卷起的一高一低不一般齐的裤脚(这是个秘密,我们知道就行了,嘿嘿)。我记得,那时候老师讲《过伊家门外》时,对我们解释“瞟”是“斜着眼偷偷地看”的意思,但也可能像现在的“飞吻”,呵呵,当时晕了不在场的学生,让我一点也不相信这是一个中年人的想象力嘛。我记得,老师在一次讲自己的诗里说他死后要化灰葬身扬子江的那个神情,真的让人很心疼。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讲戴望舒,穆时英时的那个认真的模样。我记得,我记得,我记得,我都还记得……
  虽然这是诗歌鉴赏的课,但老师也教了我很多价值观方面的东西。
  他写的诗,反映他过去生活的,使我了解到,在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使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所不能想象的。他有些诗里揭露了盛世是一部分人的盛世,只是一部分人掌握了话语权,他希望盛世是所有人的盛世。他解释自己的《贾宝玉出家》诗时说,小爱容易满足,大爱不容易满足,所有大爱是痛苦的。他拥有超脱尘世的遐想,他敢于批判揭露社会百态,他耻谈香车宝马,金钱美女。
  老师的课堂永远都是活泼的,课堂的画面永远是彩色的,师生的笑容是定格的,快乐是永恒的。
  我个人喜爱槟郎老师,是因为几个小小的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老师上课的前几分钟,会放一些经典老歌给我们听,对音乐的执着,所以对老师更多一点偏爱。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一个热血的人,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人。从老师的诗歌里,我可以感受到他对妻子的那份爱,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增无减。我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的那份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日益深厚。
   我想说,我很高兴选了老师的课,我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很开心能有你这样一个朋友。我是幸运的,结识到你这样的老师,即使选修课结束了,我们也不会忘记你。你走了,你的博客还在,我的关注还在。我永远记得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曾来过,奉献过,然后轻轻地走了。
  2012-5-25
  

可亲可敬的槟郎老师
  09涉外文秘 李冬梅
  
  偶然间,与先生开始了课外联系,而今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实在惶恐。虽说先生教我将近三学期了,对他的了解实在不多,惭愧至极。
   从小到大,我很少去写一篇关于某人的文章,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因为我总觉得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特点,丰富而复杂,且我们无法了解到全部,妄自去评论一个人,实在有失公允。
   在花了一定时间,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开始尝试着写写咱们这位可爱的先生吧。
  其貌不扬的外貌,简单朴素的穿着,黑框眼镜,斜挎包,习惯低着头走路,这便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
  先生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教我的,如今已将近三学期了,出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的喜爱,也出于对这样一位看上去平凡的先生的好奇,我跟随他进入这段文学的世界。
  先生,习惯低头走路。本以为他的课堂会是沉闷枯燥的,谁知,竟是活泼多彩,幽默诙谐的。对于热爱文学的我,不禁欣喜万分。
  课堂上,先生谆谆教导,督促大家认真听讲。大学的课堂,是活泼自由的,少了高中时的沉闷压抑,但随之也少了那时的严肃认真,不免有很多同学开始懈怠。每每这时,先生总是好心提醒,劝说同学仔细听讲。他说,课堂所讲,是精华所在,是课外自学所无法获取的。他劝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好好把握青春这段学习的大好年华。
  先复习,后授课,是先生授课的一大特色,使我们受益颇深。每堂课开始之前,先提问复习,而后开始教授新知,这是先生授课的惯例,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风格。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上堂课漏听的内容,同时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并更好地辅助我们接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喜欢听先生讲作家的生平轶事,因为总能从中了解到,我所不知的,作家的另一面。比如,曾经我最喜欢顾城的一首诗《一代人》,那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总是萦绕于我的耳边。然而,当了解了他的婚姻爱情史。一个不一样的顾城,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震撼。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诗人。他的诗句是如此的优美迷人,但他的性格却如孩童般,且他的行为又是如此的激进。自此,顾城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很大的颠覆。通过先生的讲述,我感悟到作家与他笔下的那个世界的区别。因而,我也不再仅仅迷恋作家本人,就如对海子的痴迷一样,此后我更爱的只是他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而非卧轨自杀的海子。谢谢先生,通过你的精彩的课堂讲授,让我走近不一样的作家,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喜欢听先生讲作品,最难忘的莫过于他曾给我们讲过的《围城》。《围城》,一部经典,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先生的认真详细的讲解之下,即使是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都能够理清作品的整体脉络。通过先生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使我们理清作品的整体脉络,且对曾经的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其实对婚姻如此,对职业亦如此,人生的大多愿望都如此。因而,面对生活的种种烦恼,生活在围城内外的我,不再那样纠结了。谢谢先生,让我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到了些许生活的真谛。
  就是这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生的授课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广度,而又不失深度。这也许是他授课的一大特色。讲解丰富而又详细,几乎书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他都会进行讲解,有时还会扩充一些书本没有的相关内容。感觉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书库,不得不使人佩服他的阅读量。他的授课虽面面俱到,但亦详略得当。对一些重点的知识,如重点的作家、作品,他会仔细讲解,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则几句话带过。这不仅使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接收知识,同时,也使我们在课后的复习中,掌握了尺度。他的讲解不仅丰富详尽,而且有趣,吸引人的同时还引人深思。他独特的授课方式,有时再加上他那诙谐而又独有韵味的话语,使他的讲解别具风格,使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会能使我们进行深深地反思,反思生活,反思人生。
  喜欢听先生讲作家的生平轶事,喜欢听先生讲作品,但其实,也许大家更多的是喜欢欣赏先生的诗作。先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及他的作品,也为了与同学互动,先生会在课堂上,讲述他的作品或是请同学朗读。他的诗,有反映当今社会种种问题的,有写与学生的美好交往的。
  对于时事的诗,我无法评价,原谅我狭隘的视野,原谅我有限的阅历。但我对先生那纯美的,写与学生交往的诗,更为感兴趣。那一首《爱满亭边有座桥》,那一篇《学士服的风采》,是何等的真挚,何等的感人。小学时,我对老师是畏惧的,害怕做错事;初中时,我对老师是亲昵的,肆意抒发情感;高中时,对老师是尊崇的,以之为偶像;而到大学,我对老师的感觉只是陌生的,除了上课接触,也许一学期下来,彼此互不知姓名,师生情渐渐淡化。欣赏到先生的这两首诗,我暗暗称奇,惊讶大学里,竟然有亦师亦友的先生,难怪诗中的“阿籽”学姐,会写下那篇感人的《记槟郎老师:从此不羡世间情》。诗之情感人,诗之境诱人。
  读先生的诗,总觉得其中有那么一股神奇的魅力,深深地吸引我,也许是那真挚的情感,也许是那优美的境界。再如那篇《方山仙子》,先生将美女学生比喻成仙子。一次普通的师生之间,一同去方山的游玩,竟写得如此美妙,不得不佩服先生的文采与想象,更佩服他那诗意的情怀。本想挑一两句最为优美的,但实在无法取舍,只得拉来第一段,与大家分享。“神奇的天印,从天国里坠落人间,化为璀璨的明珠,点缀在秦淮河二水的合源处。方山仙子,美丽的少女,方山因你而增色”。唯美的笔触,曾经不以为然的方山,成为了先生笔下,神奇璀璨的明珠,竟然一点也不突兀,从来都没有感悟到方山如此之美,更没有想象到,在先生笔下,同龄的学姐或学妹,犹如那仙子般,此情此景,该是何等的令人神往?当我再一次回望方山之时,它不再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而是一个披着神秘面纱的仙境。先生因方山而引发诗意创作大量的诗歌,而我相信终有一天,方山也会因先生而闻名。
  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亦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
  之前对先生的了解,仅仅只是局限于先生的作品,以及课堂上的一些感悟。可以说,我除了对先生上课内容的了解外,其余基本是一片空白。直到前些日,偶然的一次机会,与先生有了课下的接触,才发现,先生是如此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亦是如此的关爱。
  记得那日坐在先生后边旁听答辩,先生主动与我交谈,并拿了答辩的论文给我参考,真是感谢之至,因为听了那么多场答辩,对其中一些答辩老师严厉指责的问题,因为没有样本,我一直云里雾里。真的很感谢先生的细心,感谢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因为那么多场旁听下来,更多的老师,关注的老师只是关注于台上答辩的学长学姐,而忽略了台下旁听的我们。当然,这里无意于批判任何一位老师,毕竟我们只是旁听的,而负责答辩的老师,任务艰巨,而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太多,换位思考,没有对与错。
  好像先生说过,每一次的交流,都能有一次对对方的不一样的了解。的确如此,在先生的热情邀约下,倍感荣幸的我,与先生一起去食堂吃饭,无论是点菜还是就餐,我发现先生是一个细心热情而又慷慨的人。点菜时,他认真指引我并让我多点菜;就餐前,他从包中拿出面巾纸递给我;就餐时,他夹菜给我吃。这一切的一切,虽然当时的我,并未做任何的表达,但是我内心深处,被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慷慨,这样的热情所感动。当时的我,觉得眼前坐的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朋友,一位如此亲切的朋友。我说我想考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先生热情鼓励并提出建议。在与先生的交谈中,我更多的是聆听,因为惊诧于先生的博学,惊诧于先生的思想。他与我同姓,听我说是南通通州的,便似有所悟地说,元代状元李黼公是他的祖先,也有同宗在通州,我们可能同为状元公的后人,这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说他愿意与学生交流,,因为能从中受益。其实,我想说,更多的学生,是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只是我们太久的呆在了讲台下,习惯了仰视讲台上的老师,习惯了把他们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有的只是畏惧与崇敬。而今,在与先生为数不多的接触后,我也许该改变我的观点了。
  我想说,我是幸运的,能在大学里结识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先生;我想说,所有先生的学生都是幸运的,因为能认识到这样一位性情中人。
  末了,想起忘了介绍这位可亲可敬的先生是谁了,也许母校的校友们会猜出他是谁了?对了,他就是我们的槟郎老师。至于槟郎这个笔名,我不想再多说了,因为有太多的人去介绍了。
  在此祝福槟郎老师,祝福天下所有的有情之人,愿大家一切安好,幸福常伴!
  2012-5-22
  

读槟郎诗歌《学士服的风采》
  10生物科学 李冰楚
  
  槟郎老师的诗歌《学士服的风采》,叙写了他与美女学生之间的浓浓的师生情谊,在她的毕业之际,他对她的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用口语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槟郎老师对这位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他们既是师也是友,却更像兄妹,仿佛是兄长看着自己的小妹妹终于大学毕业迈步进入社会之际,那种既欣喜又不舍的感觉。
  “蓝天白云下/美丽的校园绿地上有青春的风采/美女与学士服的最佳组合/配以集体舞的各种姿态/定格为毕业前的浓浓的纪念”简单的环境以及人物的描写,为我们打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蓝天白云下,穿着学士服的美女学生们在校园的绿地上拍照留念,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前不久,我也在学校里看到即将毕业的学姐们,穿着黑色的长袍学士服,戴着“火红的领结与平顶垂穗帽”,过路的我们也驻步看呆了,仿佛那样美丽的学士服就穿在自己身上,幻想着自己毕业时,穿上这样一身该是多么令学弟学妹们羡慕的呀!我想等到我毕业时,我一定要穿着学士服走遍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用我的相机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
  “很遗憾我没有带过基础课”,写出了槟郎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在拍照的学生里,“却认识其中最最甜美的一个/是我最钟爱的学生和弟子/她初次选报我的鲁迅任选课/到课程结束时我还不相识/选修课学生太多哪认全?”特别是最后一句,写出了作为选修课的老师难以与学生交流,学生太多无法认全的悲哀,更突出了槟郎的与学生多多交流,多和学生交朋友的热切希望。
  因为一个女学生在试卷上写了关于槟郎老师的文章,被他关注到。“查到她的手机传进办公室/才从百花丛中辨识出女知音”,完全可以看出槟郎老师对这位女知音的重视程度,能查到她的手机号码肯定也是费了相当大的劲的。
  “暑假里帮我接送女网友张涵/还陪我参观南京鲁迅纪念馆/开学初女诗人屏子来校会见我/你帮我张罗饭局慧心下菜单/跟我去参加朋友的维权机构”,“你又报了我另一门新诗课”,“又申请我作为你的论文导师”,继续着的师生缘令人羡慕。“阿籽同学,你的大学时代/照亮了我平庸教书匠的夜空”,我想这位阿籽同学也肯定是因为有槟郎老师的加入,她的大学时代才更加丰富多彩吧!
  “永难忘啊,强把我拖进/你们班的最神圣的毕业照上的你的身边/祝福你,未来的中学女教师/毕业后会有美好的前程!”浓浓的师生情在继续着,槟郎老师做了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阿籽同学与他的美好时光。阿籽同学将槟郎老师拖进了毕业照自己的身边,也是为了日后想念时拿起照片,能抚上照片上的那个人,说:“这是给了我大学美好时光的老师,更是朋友,却更像兄长!”
  作为一名与槟郎老师也算在众多学生中接触颇多的学生,我甚是欣慰!作为您的全校公选课“新诗赏析”的学生,与您相识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2012-5-15
  


江宁方山见证槟郎老师
  08涉外文秘2班 杨勇
  
  在南京市江宁区的东南角,有一座山叫方山,在江宁大学城边,是著名的火山地质公园。我登上过方山,说实话它的景色断不能和五岳相比,亦不能和黄山争雄。但是他的稳重的气质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却让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的大学就坐落在这座山脚之下,所以多多少少也能习得几分沉稳吧。
  算来我在大学已有四个年头,也算是领略过晓庄的这一段风景。看待一个学校的稳重无非是它的历史、老师、校友、学生。母校的历史无需我的言喻了,老校长陶行知可以证明一切。至于他的校友和学生云云都难做评述,喜忧参半,还是让后人去评判。唯独我想呈现在这白纸黑字上的大约只有我认识的晓庄老师吧。
  在我的大学课堂有这样记忆犹新的一幕:一个身材不大的男中年教师,顶着一头服服帖帖不长不短的黑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咖啡色的外套,单肩挎着黑色的背包,手拿一个银白色的水杯,习惯性地低着头走进教室。如果离上课时间还有一会,他会放下包和杯子走到室外抽上一支烟,不用想,一定是“红梅”。当然这是过去的情形,现在他已戒烟了。这人就是槟郎老师。
  上课时间一到,他又会低着头走进教室,低着头,用典型的男低音发出一口苏皖结合不标准的普通话和着不慢的语速,开始他的课程。我不说,你也许不知道他是李老师。但是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一定都知道我说的是谁。槟郎老师的特点显而易见,有股愤青的气息。这一点无需规避,作为鲁迅先生的左派支持者,这一点是万万不可少的。无论是从他的课堂上回忆当年的文艺风云,还是从他写的1000多首诗歌,和200多篇随笔,无不展现愤青的特质。这些都是听过他的课的学生一眼就看出来的。
  记得现当代文学课上,他在讲鲁迅先生的时候,对当时政局,群众们的劣根性的时候,俨然就是另一个活着的鲁迅!慷慨的陈词振奋人心。不过,槟郎老师也有愤青里面稳重的一面,是天性呢,还是在方山脚下呆久了?听说李老师常常和学生来爬方山,他定是常常置身与这样的环境当中吧,这种宁静日子久了,变度换成一种稳重,由内而外的散发吧。
  因为基础课和选修课都上过他的课,到毕业论文选报导师时,我报了他,还提前跟他打了招呼,他感到很高兴,希望我能被院里安排在他的名下。等导师正式定下来,他主动喊我见他谈论文,有时在他的办公室,有时在中午就餐的食堂饭桌上,也包括下面提到的方山上。
  2011年秋天,我和李老师,还有两个女生沈颖、钱心如,都是他的论文辅导弟子,一同去爬方山。犹记那天早晨飘着细雨,我们从大学城汽车终点站的小径上山,由盘山公路转到山北的定林寺,再由十八盘上山顶,逛了火山口等景点后下来,便经过情人谷下山。一路我们几个学生跟老师说说笑笑,谈论关于方山的旅游知识,也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一路环顾四周的风景,晨雾与细雨之间有烟雾缭绕的仙境。我看着眼前的美景,察觉到享受此间景色的老师,呼吸着山上独特的味道,似乎也获得了心灵的安宁。
  前些日子,我一直因为实习和提前工作的繁忙,没有去交论文给李老师,还不得不让他在百忙中抽时间给我指导论文。于是,就相约在李老师家门口的水榭处相见。谈论文章的时候,便能察觉到李老师思想中散发出来的稳重和睿智,仅仅是第二次看我的文章,便对我论文的指点清晰独特,文章的思路顿时明了啦。
  一个人总是在有过文化与生活积淀之后才会逐渐走向成熟,这亦是我期待自己成熟蜕变的原因吧。相信李老师的以前人生历程定不会是一路平坦的。记得全年年底,我和李老师在南食堂吃饭,饭后聊天后知道他和我妈妈是老乡,顿时倍感亲切。谈到他年轻时的坎坷生活的时候,李老师话语间却少见年轻人的抱怨,多的是一份平静。也许这就是生活,历练之后稳重的人生吧。
  在我大学四年的生涯里,有不少值得回忆的人,也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质,更有一段必须去历练的道。感激方山给我的启迪,更感谢槟郎老师给我的道。快要毕业离校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方山是我与槟郎老师的一段师生情谊的见证。
  2012-5-2
  

 

无用的石头:槟郎老师
  08涉外文秘3班 沈颖
  
   大学里的老师都是各有各的个性的,我就遇见那么一位,那就是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课老师——李老师,笔名为槟郎。
   槟郎老师上课很有特点,总是慷慨激昂,讲课生动有趣,知识渊博,因此总是能够让我们掌握基本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很多课本外的东西,并且一点也不枯燥,我想这才是大学课堂应该有的效果吧。槟郎老师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他与学生的交往。我们自从毕业论文导师被确定为他后,为方便谈论文,他约我们一起吃饭,在食堂里边吃边谈。后来还有幸三个同学同他一起爬方山。刚开始我们还会觉得很不适应,但通过与老师的一次方山之行,让我觉得槟郎老师的确是个好老师,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与老师很放松的进行交流,使彼此更加了解。
   记得那次我与槟郎老师,还有两个同学钱心如和杨勇一起去方山郊游,尽管那天阴沉沉的,但是我们玩得很开心。槟郎老师说他对方山较熟悉,于是充当了导游的角色,一路上给我们讲解。我们边走边聊,一点也感觉不到疲惫,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山上的空气很好,我们便找了一处石凳坐下野餐,当老师说我们来讨论一下论文时,我们一致认为不应该在这么愉悦的情况下讨论这么严肃的内容,意外的是槟郎老师一口答应了,老师太开明了。我们一边吃着一边聊些有趣的事,当老师提到有学生在网上说他“坏话”的时候,他带着玩笑的语气,这种豁达是少见的,这也让我们跟老师更加亲近,仿佛不再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了,我们成了朋友。从山顶下来,我们又去了几个连槟郎老师都没去过的几个景点,还合了影,我们几个都感叹,槟郎老师还真会摆造型呢!那天尽管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与槟郎老师到校外郊游,但我们都很高兴,老师的幽默和平易近人让我们难忘。
  不仅如此,槟郎老师还是一位诗人,尽管有不少人对他的诗歌风格有批评,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爱好,用宽广的心胸来接受这些批评。我看过槟郎老师的诗,可以看出是他用心写出来的。我就来说说老师的两首诗《无用的石头》和《贾宝玉出家》,可以看出老师是很爱《红楼梦》的,从中也得到了不少体会,因此才会有作诗的灵感。说实话,这两首诗我并没有完全读懂,也许是我对《红楼梦》没有像老师那样深入的爱与体会,也没有对诗的那么好的赏析能力,但从我浅显的理解上,我还是可以领悟到老师的深厚文学功底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细腻,没有奢华的词句,给人一种清新舒服的感觉。
  《无用的石头》中,槟郎老师自嘲为一块无用的石头,不能补天也不能避免天灾人祸,只有被人遗忘。槟郎老师将自己和贾宝玉比作女娲补完天遗落的两块石头,无才可补苍天的废物。贾宝玉已被仙人带到红尘历劫,归到大荒山无稽崖下,又被曹雪芹将经过写成《红楼梦》。而他自己正在红尘历劫。去拜访曹雪芹,发现已在贫困中死去。等自己告别人间、重回青梗峰后,没有人再写自己的红尘的传奇了。槟郎老师虽自嘲“无用”,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老师是很有价值的,老师既是良师,教我们知识,又是益友,与我们打成一片。
  槟郎老师的《贾宝玉出家》更是富有感情了。在江苏南京的秦淮河畔,雪花飞舞,和尚摸样的贾宝玉在自己的故乡与槟郎老师邂逅相对,发现他们心情的共同之处,“都带有青梗峰的图腾”。槟郎老师与他同悲,似乎与他融为一体,共同承担着心中的苦闷,“我们来自不同的世界,心中有着共同的苦衷”,可以看出老师是多么的爱着贾宝玉,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共同厌弃这个浮华的世界,拒绝贾雨村控制和管理的世界。而我最喜欢最后一句:“我迟早会续写你的盛世传奇,光头赤脚袈裟肮脏破烂”,表达了诗人最后要与贾宝玉一样出家,常伴相守的愿望。整首诗看起来好像充满着悲伤和无奈,最后一句又似乎到达高潮。这两首诗都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槟郎老师,如此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正是一个诗人所有的心灵复杂性和深度所在。
  大学四年一晃过去了,转眼就快要毕业了。被槟郎老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也定稿了、要答辩了。我想我很难忘记我的大学生涯中有个槟郎老师。他的独特与个性,会是我与朋友、家人聊天的很好话题。不管在哪儿在干什么,我想我还是会回忆我的大学时代,会经常提起我有这样一位老师的。
  2012-05-01


读《南京牛首山记游》谈槟郎
  08涉外文秘 徐珊珊
  
  前两天,我在网络上的“槟郎博客”里看到了李老师才写不久的一篇诗《南京牛首山记游》。老师的诗似乎有着一种魔力,牵引着我迫不及待地读完。
  寻游金陵春色的第一圣山—牛首山的情形,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帘。融洽欢乐的师生情谊着实让人向往。跟随着李老师的笔触,眼前的景色如万花筒。扑面而来的青草的芳香,漫天飞舞的鲜花舞带,身心一下子轻快舒适起来。牛首山像一头充满智慧的老者,带领着李老师和他学生一路徜徉在春天的盎然之中。不知是充满青春的朝气的学生领引着老师沉醉在春天里,还是沉着稳重的老师引导着学生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从诗篇中,我看到了老师的浪漫和活力。一路上有着很多的名胜古迹,老师一一为学生解说,渊博的知识与浪漫的情境相得益彰。
  青年时要有所求,中年时要有所思,老年时要有所悟。步入唐代遗物的弘觉寺塔,拜谒牛头禅宗创始人法融禅师的塑像,人到中年的老师似乎思索到了人间的真谛,看穿了红尘中的悲欢离合。而正值青少年的我们更多地依然是追求,追逐梦想。与学生同游牛首山的老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敬业的他依旧不忘自己的本职,在桃红松绿的围绕的山间草地上帮助学生指导起毕业论文来。我想,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一定会对论文领悟更多吧!
  这首诗写的的确好,内容好,艺术上也好。诗歌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技巧,使形象语言生动活泼。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更重要的是,这首诗使我想到我自己与槟郎老师的交往。
  初次见李老师依稀记得是大二的专业选修课上,我选了他的“新诗赏析”这门课。坐在挤满了同学的教室里,我庆幸我能挤得一席位子听这么深受学生热爱的课,同时也好奇是什么样的老师有如此的魅力。
  在上课铃声响起的前几分钟,一个约摸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同学们的视线中,身后的学姐小声地喊着:槟郎、槟郎。“槟榔”那不是吃的果子么?我疑惑道:推推身旁的朋友,她也充满问号。哦,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解答了我这个疑问。他用很平淡温和的声音自我介绍,从而我知道了原来“槟郎”是他的笔名,此“郎”非彼“榔”。除了孤陋如我外,这么令人熟知的笔名,应该老师有很多诗迷吧?
  老师上课时话语节奏分明。满腹经纶的他,似乎早就对现代诗歌的知识了如指掌了,并且有一套独特的看法,使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以往漫长难捱的两节课那天过得飞快。后来上了大三,李老师还成了我们班“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必修课的老师,这使我们几个上过他选修课的学生兴奋了好久。果然不出所料,老师深受我们班的欢迎。槟郎的笔名成了我们学生之间称呼李老师的代名词。
  常常听其他同学说,李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交流,认真耐心地指导同学们的疑难问题,而且私下人也十分亲和,常常一起出去郊游踏青。我对老师敬爱又多了一层,大学里的老师大多都是随着上课铃声的来,踏着上课铃声走,从来不会主动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之外更是很少能够见到。能够像李老师那样亲和友善的老师几乎只出现在书里面。由于我的内向胆怯,我与李老师的交流几乎少之又少,这成了大学四年的憾事之一。但是当我和闺蜜同学吴丹丹,一起申报他作为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并取得成功,我们的交往增多了。我们去他的办公室接收论文指导,我们还有机会在校食堂的餐桌上一起吃饭聊天、谈论文。
  槟郎老师是我见过最真实可爱的老师,他的诗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老师身上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当见到社会中的丑恶的一面时,他则用笔尖对之进行无情的批判。他热爱生活中的美好,揭露社会中的丑陋。活出了真实精彩的人生。我即将大学毕业,作为基础课选修课的老师,更作为论文导师,他都是我的大学教师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一位,我必永难忘记他。
  2012-4-30
  

与槟郎老师方山行
  08涉外文秘 钱心如
  
  去年十月份,毕业论文导师确定下来后,我和现在考上林大研究生的同班的好友沈颖、以及别班的男生杨勇三个人,跟导师槟郎老师约定好一道爬方山。那天,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带着准备好的食物,期待着这次的方山之行。
  说起那天,真是令我印象深刻,那是特别的一天,因为正好碰上是阴天,又有大雾,不似平时的方山,整个山头都被一层厚厚的雾气所笼罩,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韵致。我们一行四人,由槟郎老师带路,从一条羊肠小道进发。
  由于不是人工开采的大道,两旁都长满了苍翠的植被,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困难,我们唯有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慢慢走。好不容易从小道出来之后,我们就直接向着山顶出发。在盘山公路上慢慢走着,一旁虽有路障拦着,但放眼望下去,全是岩石峭壁,真是让人害怕不已。一路走来,也是有惊喜的,我们发现了长着漂亮羽毛的类似山鸡的动物,当我们想接近它的时候,它警觉地飞走了,一点都没有留下机会让我们能和它来个“亲密接触”。想要上山,最快的方法就是爬十八盘。当我们站在山脚下,看着这险峻的十八盘时,我们真是被它的“美”给惊呆了。顺着石阶直达山顶,虽然道路曲折,但沿途的风景却让人美不胜收。近似垂直的石梯,都让我们有种小心翼翼的感觉,深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摔下来。经过一番努力,当我们都平安地到达山顶时,真有一种不小的成就感。到了山顶,那又是另一番美景了。只见满眼望去都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茶园,看着这些茶树,不难想象待到茶树成熟时,茶农们细细采摘的情景,以及满园飘香的清新的味道。
  还有一个地方是我难以忘怀的,它就是位于山顶的眺望台。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普普通通的眺望台,它完全是由钢化玻璃制成的,通体透明,就像一个威武的军人一样,笔直地屹立在山顶上,守护着山顶的一切。走上去不一会向下望去就能看到下面的树木岩石,真是让人有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好似自己浮在空中一般,就连脚都不禁开始颤抖了起来。好不容易一点一点慢慢移动到了护栏边,原本以为会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可因为大雾的关系,使得眼前什么也看不清,只能稍作休憩,找了一处地方一同分享食物。可能是难得有机会来爬方山,也可能是登顶的不易,都令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笑闹着。
  方山的定林寺更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好地方。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代均有增建,规模宏大,是金陵名刹之一。它气势恢宏,安然肃静,俨然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每一个步入这里的有缘人。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定林寺斜塔,在一旁的石刻介绍上,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它比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还要倾斜几度,不愧为公认的世界第一斜塔。思及此,我们不得不为古代的劳动人民所折服,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建造出了举世震惊的建筑,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啊。正殿里,金光闪闪的佛祖目光慈祥,眼神望向远方,一派宁静之感。我们从正殿参观完出来,看到右边的偏殿旁有一座渐悟桥,而对应的,左边也有一座顿悟桥,是否是指走过桥的人都会有所感悟呢?放生池里的乌龟们悠闲自得的享受着这惬意时光,池正中的观世音菩萨面带微笑,普度众生,金童玉女则静静地守候在一旁。寺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会让你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在它面前,你不得不静下心来去感觉它,去感悟它。它带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朝代的更替,一如既往地守候在那儿,任风吹雨打,始终如一。
  我们这次游方山,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火山口。方山是南京地区著名的死火山之一,而方山就是由五百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形成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路牌的指引,向着目标地前进。越是接近火山口,我就越是好奇,以往只有在电视中才能看到火山,看到火山喷发的壮阔,浓烟滚滚的岩浆瞬间就能将村庄夷为平地,而现实中的火山又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呢?等不及要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睹它的风采。而现实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原本的想象全是一场空,原来这火山口就是一个小土堆似的东西,旁边还长着密密麻麻的植物,你不仔细看,还真容易忽略了它的存在。但不要紧,虽然它现在是这个模样,在这儿静静地沉睡着,但在五百年前,正因为它的剧烈活动,才形成了今天的方山,可想而知它的功劳不可小觑。其间,槟郎老师还饶有兴趣地登上了火山口,和它来了个“亲密接触”,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
  之后我们还去了不少景点,看到了池子中巨大的茶壶,见到了传说中乾隆皇帝坐过的石台,还有三生石等等,听着槟郎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将方山游览了大概。方山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应接不暇,让我们久久不愿离去。这是我第一次游方山,更是第一次和老师以及同学一起亲近大自然,一路上,我们都有说有笑的,甚是快乐,我想,我将永远记得这次的难忘经历。虽已是去年的事了,却将永远难忘,特别是在毕业离校后的对大学阶段生活的回忆中。
  文章收尾时,又看到槟郎老师一首新诗《方山仙子》。此诗生动地描绘了旧时的天印,如今的方山,集万般美景于一身,她就像是一个落入凡间的仙子一样,楚楚动人,清新脱俗。美丽的方山,更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人们心中。
  在槟郎的诗笔下,陪同他登山的女学生是一位美丽的仙子,方山也已幻作了美丽的仙子,翩翩起舞。不难看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作者对方山的喜爱之情,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神奇的天印,从天国里坠落人间,化为璀璨的明珠,点缀在秦淮河二水的合源处”。景色秀丽的方山,是大自然的恩赐,它好似无意中坠入了凡间,如夺目的珍珠闪闪发光。陪着诗人的美丽的少女,在浪漫的想象中,长发时而飞舞,时而缠绕。她就像是一个温柔的伙伴,一路陪着你,游览各处名胜。从紫雾茶社到仙人棋坐,再到三生石,从天印宫花园到定林寺、古斜塔,美丽的少女都静静地陪伴在身边,方山也因她而增色。
  在诗的最后,作者又再一次提到了神奇的天印,前后呼应,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读完整首诗,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真叫你不得不亲自去体验一把,亲自登上方山,去感受那“一览众山小”的壮阔。美丽的方山仙子,会永远地停留在人们的心中,就像最后提到的那样,“方山仙子当是你的模样啊,俏立在山顶翠微间,我的心里”。
  2012-4-30
  

 

记槟郎老师:从此不羡世间情
  08中文转 郑楠
  
  在槟郎老师在我毕业论文上缓慢而有力地签字后,我的心里没有论文定稿的喜悦,却是一股悲凉涌上心头:大学四年快结束了,与他的师生情谊也将告一段落了。因为我想起了他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一般老师对辅导完论文的同学都会说‘再见’,因为啊,一旦毕业,师生的缘分真是尽了……”。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还争辩,还笑话老师太悲观。而如今,当我自己走到毕业的关口,才真切地体会到,离开母校何日能再回来呢?若是年年重蹈此关口,又感性如槟郎,怎会不如此悲观。
  李老师对我的好,我要从何说起呢?就从最近的毕业论文辅导开始吧。因为我只选修过李老师的《鲁迅概论》和《新诗赏析》两门课,真正交往的时间也只有大半年而已,但因为李老师率真的性格、耿直的人格,我很喜欢很崇拜他,于是想做他的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因为害怕选不上,还给李老师发了信息,没想到,老师给我回了电话,连说自己很荣幸,后来还专门给教学秘书打了招呼。瞧,他就是这样喜欢、尊重亦如此对他的学生。
  在本次毕业论文地写作过程中,我十分感动于李老师对我的帮助。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大框架到小细节,李老师无不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的悉心指导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曾因不会写论文而束手无策,李老师不厌其烦的一步步地教我;我曾因为实习而为论文着急、烦恼,李老师耐心地开导我的心情;我曾因为工作的落实而妄想论文能一蹴而就,李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治学所需的态度;我也曾因论文某部分的出色而沾沾自喜,李老师为我喝彩的同时不忘告诉我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也是李老师,因为我找工作而给极力宽限我的交稿时间,理解至极;带我去春游牛首山和将军山边谈论文,浪漫至极;引荐我去校陶行知研究所拜访研究人员,诚恳至极;和我为一个字争论而买书查证,认真至极……每次看到李老师率真的笑容,听到他洪亮的声音,我的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意,一丝亲切之感。感谢李老师,让我对写论文有了信心,对做研究有了正确的态度,更让我,对大学教师,有了真切的感受——君子之风!
   说到君子,我想到了一本书上称赞陶行知先生是“劳谦君子”,李老师就十分尊崇我们的老校长陶行知,而我的论文选题恰是研究陶行知的诗歌。我发现李老师与陶校长亦有很多共同之处:其经历,坎坷不平,几次转折,坚持求学;对学生,热于交往,尊重理解,不看年龄,投缘即好;对诗歌创作,为大众写,写大众诗;以诗发愤,以诗传情,以诗做记,以诗自警;对生活,安于布衣,不求富贵,易于满足;对工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激情澎湃。就这样,李老师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
  虽在南京求学有几年,可有限的几次外出游玩竟大都是同李老师一起。我们曾一同去寻访鲁迅的足迹,南师附中小小的南京鲁迅纪念馆里,有我们大大的顶礼膜拜;我们曾一同去城北狮子山游玩,漫步古城墙下、拜谒静海寺、游览天妃宫、撞击“警世长鸣”钟;我们共同流连于古老的南京西站,流连于风景如画的牛首山、将军山……。每一次同李老师出游,都是一次放飞心灵、眼界大开的机会,都是一次重新认识李老师的机会。李老师旅游有个特点,就是他不会提前找人把路线查得一清二楚,而是会带上不下两张的地图和一本相关的书籍,自己去探索道路和旅游相关知识,边走边看地图边翻书。他一路给我讲解心得体会,并把这种出游法称之为“探险”。这点令我很惭愧,身为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已经求安稳了,不乐意冒险不乐意创新,甚至最初连李老师这种出游方式都报以埋怨,因为偶尔会绕路。但慢慢的我也喜欢上了,因为确如李老师所言,未知的希望和突来的转机更带给人喜悦。而我们也是在一次次地“探险”中,收获了很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最难忘的一次出游即是今年四月份的那趟牛首山之行。南京自古有个说法,曰“春牛首,秋栖霞”,分指南京的牛首山和栖霞山在两个季节里风景最美。去年在“秋栖霞”的时候,就打算与李老师结伴而去,却因我忙于找工作的面试而被耽误。但李老师也与我定下约定:“春天来时一定去牛首山,那时也正是辅导论文的时候,我就于牛首山顶给你辅导,如何?”也因着这个约定,李老师几次有去牛首山的机会,都为我而放弃。终于春回牛首,我与李老师都迫不及待的相约去牛首山踏今春的第一青。在去的路上也颇多趣事,例如,让我在等车点的前一站下车走过去,为的是让我看沿途中的一处美丽的广场。生活中的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有趣,实则用心的人。牛首山很大,又因为坐错车多走了很长一段路,我不禁有些气急,李老师则还是不骄不躁,哄小孩子一样开导我,弄得我很惭愧,毕竟是老师啊!可平时相处中,他会令我时时忘记他的老师身份,就恰似同龄好友一般。爬山的一路风景,赏心悦目,也着实累人,我们相互取景拍照,鼓励前进。在山腰,我们在一张摇椅上并坐吃干粮,我不停地从包里掏出零食给李老师吃,实在是为了“减轻负担”,李老师则帮我将摇椅荡起秋千来。此时的李老师,又像长辈一样体贴你,让你想依赖。
  终于爬到山顶的我们,兴奋地登过七层高的弘觉寺塔,稍适休息、欣赏美景后,李老师立刻给我看起了论文。去年我们商量今春到牛首山玩,也在风景区辅导我的毕业论文,玩浪漫,要我终生难忘。固然如此,我们在牛首山广场上谈论文,人在美景中,高塔在身后。后来我们又到将军山游玩,李老师又在将军山风景区里又一次辅导我的论文。这时的李老师,俨然一位遵守承诺的老师,一位严谨的学者。
  跟李老师相交往,唯一的遗憾就是时日过短。初上李老师的课的时候我已大三,彼此熟悉的时候我已大四。而这两年也是一个大学生最重要的转折期,我无数次的感谢上天,让我幸好结识了李老师。不管是课上的交流还是课下的聊天;不管是每周一次的吃饭“例会”(上学期几乎每周一晚我们都要在食堂里坐在一起就餐),还是难得抽空的游玩;不管是论文的指导还是写我的诗(他写过几首关于我的诗,如《学士服的风采》、《爱满亭边有座桥》。)……得以让我以两年之幸获得别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机会体验的情感。
  伴随着体验与收获,夹杂着成败与欢笑,两年的相处时间在忙碌与充实中,伴着打铃声、读书声悄然而逝。槟郎老师曾在写我的诗里说:“阿籽同学,你的大学时代/照亮我平庸教书匠的夜空”。可是,又何尝不是李老师,恰如一盏明亮温暖的煤油灯,以一种不灼眼、不遥远、平实亲切的姿态,走进了我的心里。他所经过的岁月沧桑、所受过的时光熏染的火焰,明澈了我的心境,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
  李老师,槟郎,今日与君识一场,从此不羡世间情。
  2012-4-26
  

 


读槟郎诗歌《端午的燕子矶》
  09经转本 徐莹
  
  时光,总是如青骢过隙般从我们的指尖悄悄溜走。弹指间,我来到金陵这个美丽而古老的城市已经有三年了。三年,一千多个日子早已从我身边匆匆走过,在我还没来得及转身回首的时刻。真后悔,就那样白白地错过了那么多美丽的风景。
  要不是槟郎老师,也许我永远都不知道燕子矶竟是南京的名胜古迹之一。所谓燕子矶,乃其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传说黄昏时分,夕霞满天,江流滚滚,印照赤壁,从而呈现出“燕矶夕照”的美景。幸好,我还有机会一睹其风采,否则定是要抱憾终身的。
  《端午的燕子矶》诗中,槟郎老师在端午佳节游览燕子矶,并用比喻的手法将其比作一个被扔进长江里“大粽子”,经历的数千年的风霜侵蚀仍风姿绰约,傲然挺立。正如它所见证的那些伟大诗魂一样,并不因时光的消磨而黯然,只会成为千古佳话,流芳百世;接受历代文人骚客,英雄名流的钦慕、感叹。关于燕子矶,文献还有许多记载:1300年前,官场失意的李白曾顺江而下,被燕子矶的山色吸引后登临矶顶,以石为樽,江水为酒,把酒问天,结果吞江醉石,为燕子矶留下了一个“酒樽石”。明代焦竑曰:“金陵佳丽地,北郊为最”。抗清名将史可法也有诗曰“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诗中第二段描述了老师和游伴,一位英语系女学生石头君,一起从江宁大学城坐地铁、乘公交来到燕子矶的种种复杂繁琐过程,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发问。说燕子矶像燕子的必定是善于观察物候的农夫,说它像秤砣可称江山的,必定是当世枭雄,而老师却独独说他是粽子,必是受端午佳节的影响,想起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才会有此一说。可见,诗人的情感总是那么的丰富,诗人的情怀总是那么的浪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通过燕子矶想到自己离开故乡来到南京已经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啊,老师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用在了教书育人上,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怎能不令人动容!欲把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国际风云变化莫测的年代,老师只能把自己的一腔抱负付诸燕子矶和东流的扬子江逝水,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向先人一诉衷肠。
  第五段引用历史上的四个例子,见证了燕子矶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多难。第一,明太祖朱元璋南下集庆时,从燕子矶登陆的故事。传说观音阁旁悬壁上,原有铁索穿石而挂,是军师刘伯温系舟之处。观音阁旁的平台,传为皇后马娘娘的梳妆台遗址。
  第二,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登燕子矶。公元1751年暮春,当首次来游燕子矶时,即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陶醉,乘兴作了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中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并亲笔御书“燕子矶”三个楷书大字,地方官府制成巨型御牌,造亭一座,屹立在燕子矶山峰这巅。
  第三,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沿江一路烧杀,攻南京时首先在燕子矶登陆,入观音门,去迈皋桥,占天堡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第四,1937年12月间,侵华日军在此地的江滩集体屠杀50000名以上中国人,传闻“所有的尸体,或漂浮江面,水为之赤;或堆积沙滩,雨淋日晒。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此处积尸,还无人过问,臭恶气味,远闻数里之外。”
  第六段,老师行吟在山峦叠翠之间,看着母亲河奔流不息,江上巨轮来来往往,看到对岸的八卦洲,一时感慨万千。
  第七段,专门写让石头君帮忙在陶行知的劝诫碑前留影,以及对苦难与死亡的反思。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学校的创校老校长。看着陶先生手书的“想一想,死不得”的碑文,想到他那些春风化雨,暖人心脾的励志故事,悲观的诗人也精神一振。这是当年在燕子矶乡晓庄村办学期间,听说经常有失意人来矶头跳崖,陶校长十分婉惜,于是便带着学生在此竖了劝诫碑。正是这块石碑的文字,多年来激励着老师,这些年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要坚强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一切苦难。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写槟郎老师看到基督教徒在长江中施洗全身浸水礼产生的心灵震撼,这是中西文明的神奇结合,这是对母亲河的最特别的感恩啊;也写老师在离开之际依依不舍之情,直教人潸然泪下。
  槟郎老师的《端午的燕子矶》,全诗八节,每节六句,形式整饬,氤氲和谐,语言朴素而有韵味。全诗意境开阔,联想丰富,比喻多而新奇。作为槟郎老师全校公选课“新诗赏析”的学生,认识槟郎老师,读到他的诗作,非常荣幸!
  2012年4月22日
  


我读《无言的结局》
  10小教一班 郑健
  
  打开电脑,上网搜索槟郎老师的诗集,想找一首诗写篇评析。本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当我看见这首诗时,心突的就被攫住了,像是深潭落入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我的心中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息。只一眼就爱上了这简单平凡,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浓郁的伤感气息的文字。我也感到很惊讶,以前读槟郎的诗大多都是比较轻快,或是思考之后的感想,慷慨悲壮,却不曾想,这样一个大大咧咧、年近中年的男人也能写出这样细腻感伤的文字,不觉更加佩服。
  带着这样的情感细读这首诗——《无言的结局》,这题目似曾相识,我自己也写过类似的小诗,只是名字正好相反,《最幸福的结局》。
  老师曾给我建议,写诗要分段我虽是记在心里,请原谅我的任性,却仍旧喜欢自由自在的形式。写诗就要这样一“泻”而出,随心而发。再看这首,应该是半格律诗吧。全诗分为六段、每段六行、每行字数都差不多。用字都是极平常的,表达的感情却是很真挚。“一串最熟悉的号码/曾经是多么甜蜜的期待/突然如一梭子弹将我击伤”,以前这串没有规律的数字却承载了无数甜蜜的期待,而如今,熟悉又陌生,如一梭子弹将人击伤,成了最伤人的武器。甜蜜变成了伤害,短短的几句话,把这种伤痛表现地淋漓尽致,读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那首歌《沉默手机》。
  “从此一切真的了结吗/我不信。我的手机可以被你/永久地屏蔽,但过去已经漏去”,”我”不相信,这一切如此结束,虽然过去已经逝去,但彼此心中的感觉及记录的文字都是这一切存在过的痕迹。“你我的心里和同步记录的文字/你屏蔽不了这一切,尽管/连你的解释甚至一句作别话/也不给,结局如此无声”,不错的,就算你怎样决绝地头也不回地离去,就算你能狠心屏蔽有关的一切的消息,就算你怎样费尽心思地想抹掉这段回忆,但经历了就是经历了,有些感情付出了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因为它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升华,刻入了生命里。
   “那年初冬的森林大学里/你从讲台下走向放学后的我/从此,如一片粘糖滋润着/甜蜜在饭馆的对坐把盏/两个人的车站一次次推迟/的挥手,情侣园为我系上围巾”,”好甜蜜地并坐在玄武湖边/好甜蜜地点燃天堡城上的烛光/庆贺你二十岁的生日。记得/鸡鸣寺的一同烧香拜佛吗/那个江洲上的丫头妹和热辣辣/在邮箱的近万字的倾诉吗”,整首诗的感情都是比较感伤的,只有这两段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那么独特,那么甜蜜,充满了希望。这是对以前过往的回忆,从相识到相知、相守,点点滴滴,在作者的眼中却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回想起就是甜蜜满溢。
  “极热转极寒,新学期/看油菜花的诺言原是谎言”,夏日的炎热转而变成了秋日的萧瑟,到寒冷的冬天,曾经炽热的感情也随着这温度下降、凝结成冰,曾经的诺言也变成了谎言,所谓的誓言,不过是一时的誓言,再甜蜜的过往也只是回忆,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变,却不曾还是敌不过时间的磨灭。“是我无心的伤害真不可原谅吗/是你过个寒假便失忆了吗”,只是两个问句,却是心中不甘,不过,无论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不信。我的手机可以被你/永久地屏蔽,但过去永存”只要过去永存,于我,这样便足够了。
  通篇读完,心情由伤痛到开心到不甘,最后归于平静、释然。读了老师这么多首诗,特别爱这一首,因为,它触到了我心灵的最深处。
  2012年4月8日
  


读槟郎老师诗歌《古巢美女》有感
  09经转本 徐金亚
  
  读一首诗如品一杯茶,初入口时不知其味,顺即入喉时,方有点点韵味,随着肠道滑入胃中,才知口中是什么滋味,才真正得品出其中的人生五味。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初读槟郎老师的诗《古巢美女》让我有所震撼,却也有所欣慰,震撼的是原来诗可以写的如此美妙,让人有种视觉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