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迷2009-02-05 05:12:32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国》的一句名言。在《三国》,这段话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刘备马跃檀溪后,由小童接入司马水镜的庄园,水镜向他介绍天下名士:

<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曰:“好!好!”>

这次只是个铺叙,所以让司马水镜卖了个关子,忽悠得刘备不得要领,但刘备记住了这句话。

第二次,曹操扣押徐庶的母亲,迫使徐庶离开刘备。临行时,徐想起应该向刘备推荐一个比自己更好的人,辅佐刘备。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硅,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

在这里,《三国》郑重推出了主角诸葛亮,也附带地挂上了庞统庞凤雏。要紧的是,司马水镜的话得到了解释,刘备知道了谁是伏龙,谁是凤雏。

第三次,火烧赤壁后,刘备有了立脚之处。给曹操献过连环计以至曹操战船付之一炬的庞统,先投孙权,不受用;再投刘备,不受重用。发到耒阳县当了个小县令。这个“非百里之才”的庞凤雏,“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等后来诸葛亮询问,张飞又报告了庞统的真才实学,刘备才知道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低级错误:

<随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看书中之意,言凤雏到日,宜即重用。玄德喜曰:“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

刘备终于收揽了伏龙、凤雏两个奇才,皆大欢喜;安天下可说是双保险了。但从此后刘备集团东征西扩、南剿北伐近三十年,除进取西川(死了凤雏),立国蜀汉,算是安天下的一个成果外,其余努力,均无建树:失荆州,败彝陵;六出祁山苦无功。最后落了个诸葛亮心力交瘁,病入膏肓,命丧五丈原的结局。所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确实是忽悠。

其实,就是不谈仅凭二人之力,即可安天下这个大荒谬之处,只对庞统的才华和在《三国》中的作用而言,把伏龙凤雏并论,也是明显的谬误。从庞统出现的短短的十几回中,可以看出他不过是当时二、三流的谋士,别说和诸葛亮比,就是和曹操、孙权身边的很多杰出谋士相比,也相差甚远。孙权没听到过“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没有敬才的心理准备,可以断然否决鲁肃的推荐。刘备亲耳听到过这句话,而且经徐庶讲解,诸葛和庞统的名字,应该是牢牢记在心头的。那怎么会在庞统求职时,把这句话忘得一干二净,把个“天下奇才”发去当县令呢?书上讲刘备是看庞统其貌不扬,心中不悦,也只怕是个借口。对比一下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殷切求见的几章文字,和对庞统“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的一笔带过,可知在刘备心中,根本就不相信庞统是位能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的人物。就是以后知道庞统有材,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也不过是“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而已。莫说三顾,连自己亲自去耒阳县“一顾”一下,也懒得动了。你说刘备不认为“伏龙、凤雏”之说,是那个司马水镜为自己好友庞统包装销售的一个“忽悠”?

再回到主题上来。把打江山、安天下和任何一个人联系起来,认为只要找到一个超人的“奇才”,天下便垂手可得,着实是对英雄的幻想,对政治的无知。在天下大乱、社会大动荡时期,正是英雄崭露头角,建功立业之时。按曹操的说法,“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不过如此。具备这类才智心魄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也决非绝无仅有,像曹操那样,把英雄只局限到他和刘备,是狂妄自大和吹嘘。众多的英雄,谁能“安天下”,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大志和良谋,更重要的是对时局的判断,对团队的驾驭,对民众的指引。而正是后面这几个因素,是有“大志”之人在读书和空谈天下时无法表现出来的。

以千古垂名的诸葛亮《隆中对》为例:“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从经营战略大局面看,这是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谋略,但也仅此而已。具体到每个计划的实施,每个战斗的展开,需要的就是统帅的才智,胆略,决断;这很难在书生宏论时显现出来,诸葛亮在当时只是一个未出茅庐的书生,仅从他对时局的议论上,能说他是“安天下”的英雄,难以为信。这是其一。

其二,就算是时局的发展,完全按诸葛的预见,得以实现,联吴抗魏,夺取了中原。但是,刘备还是没有统一中国,因为,他设想的战略盟友孙权,会在灭魏的战争中,更加强大,战后将会与刘备一决雄雌。鹿死谁手, 在诸葛亮作《隆中对》时,尚难预测;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么远。若如此,何谈“安天下”呢。

其三,在诸葛亮的统筹下,刘备夺了荆州、进了益州,实现了第一步战略构想。但同样是在诸葛亮的统筹之下,先失荆州于盟友孙权;后阻祁山于劲敌司马懿。第二阶段战略构想,满盘皆输。这也许不全是诸葛亮的过失,但至少证明了得诸葛亮一人,是不能安天下的。

所以,我看来看去,对“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总是不得要领, 只能把它归结为《三国》的又一个大忽悠。




更多“闲言碎语话《三国》”在“红痴史迷”
龙坡居士2009-02-05 05:47:41
好!好!史迷飘人,二人得一,可忽悠遍中国古典。。。精英政治的失败典型
史迷2009-02-05 06:18:18
飘人不来忽悠了:( 他是伏龙,我当不上鳯雏:))
wo-82009-02-05 17:58:29
顶!好文!史迷兄对历史真着迷呀。。。
娓娓2009-02-05 21:40:49
史兄看书细致,思维缜密,拜读兄文可学到很多东西。祝史兄上元节阖家快乐!
大火炒2009-02-05 22:10:51
仅从三国演义说来,史迷是读偏了
龙坡居士2009-02-06 17:28:16
飘人为何不来忽悠了?这里既不是五丈原,也不是落凤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