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迷2011-03-16 17:46:27


前几篇,我们讨论了与曹雪芹和 《红楼梦》 有直接关联的重要人物。如敦氏兄弟,明义,袁枚等。下面,我们再谈谈另外一个对红学研究影响极大的人物---张宜泉。

50年代,红学家王利器先生发现在一本名叫 《春柳堂诗稿》的旧诗集上,有四首写给曹雪芹的诗。诗集的作者叫张宜泉。这四首诗的题目分别是[怀曹芹溪] ,[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 ,[题芹溪居士]和[伤芹溪居士]。其中第三首[题芹溪居士], 诗前有一小注:“姓曹,名(上雨下沽),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其诗曰:

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
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在他以前,人们从雪芹的好友敦诚的诗中得知,曹雪芹的名字叫曹霑,号芹圃。这首诗中出现了曹 Gu (上雨下沽) ,号芹溪。 Gu(上雨下沽)与霑太接近了,很可能是写字或印字的错误。芹溪与芹圃都有“芹” 字,差别不太大。雪芹喜欢芹字,可能会用芹字做几个字号,也是常识可以诠释的。从诗的内容看,和敦氏兄弟描写的大体相同,其人工诗善画,狂放不羁,喜欢写作。兼有李白的诗才,闫立本的画技。且家住西郊,庐结美景。因此红学家们确认,这首写给曹 Gu(上雨下沽),号芹溪的诗,就是写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

在完成了对“芹溪居士” 的验明正身后,对第四首诗的研究和考证,就为解决红学研究中的一大困惑提供了答案。第四首诗“伤芹溪居士”,是悼亡诗。诗前有下面一个小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说实在的,有了这样一个注,诗写的怎么样,对红学家们就不重要了。因为最引起红学家们兴趣的就是“年未五旬而卒” 这一句。为什么呢?


敦诚讲曹雪芹死时40岁,他的悼亡诗有“四十年华付渺茫”和 “四十萧然太瘦生”两句。让我们以雪芹死于癸未年为依据,即他死于1764年初。上推四十年,为1724年,雍正二年,为曹雪芹的生年。到雍正五年十二月,也就是1728年初,曹家犯事被抄,离开江宁北上,不到四年的时间。换句话说,曹家家败时,雪芹仅最多四岁,他怎能记住那繁华风月呢?红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红楼梦》的创作,是来源于雪芹早年的生活素材。可当时的操雪芹还是个穿开档裤的娃娃,如何能站住脚呢?所以有些红学家从一开始,就不赞成曹雪芹死时四十岁之说。但敦诚的权威诗放在那儿,怎么能不承认呢?而且也没有任何其他可靠的史料可以推翻敦诚的说法。有些红学家只好说“四十” 是个虚数,不一定指整整四十。四十几岁应该是可以的。这“几”是多少,无人能确定。但无论如何,总不能把一个年近50的人说成“四十年华” 吧!红学家们的困惑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曹雪芹的另一个朋友,曾经与雪芹有过多次诗文来往的经历,在他关于雪芹的记录上,指出雪芹是“年未五旬而卒” ,红学家们见此,怎能不欢欣雀跃呢?我们来推算一下,如果讲“年未五旬” 是近五十岁,假设四十九岁,则从1764年上推49年,为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以这年为曹雪芹的生年,也正好是曹寅长子曹颙去世那年。曹颙的弟弟在给康熙帝的呈报中讲,曹颙有一个遗腹子。如果把这个线索和张宜泉的注释连在一起,曹雪芹的生年和是谁的儿子孙子,一下子都解决了。到曹家家败北上时,这个遗腹子应该是13岁。虽然还是小了一点,但基本上应该经历过和能记住那如花似锦的生活了。红学家这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讲,既然雪芹的另一个朋友能讲他“年未五旬而终”, 那敦诚讲的生命“四十年华”,也一定只是一个虚拟的大致年龄而已!


我个人的感觉,考证红学是一个令人非常尴尬的学问。近百年来,几代红学专家孜孜不倦地从为数极少的史料中,寻求最合理的解释。但就是这些为数极少的史料又往往是互相矛盾,不能共存的。如我们承认“壬午说”,就会受到“癸未说”的挑战;如我们承认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就有材料可证他是曹寅的儿子;如果讲他死时四十,就有另外的材料证实他死于近五十;如果说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则另外的史料可证他的祖籍应是河北丰润;等等。这些年又有了更新的争论:红学家承认脂砚斋评本是红学的重要史料,而欧阳健则证实全部脂评出于伪造!所以,所有的史料又一次从头到尾被翻检一遍。就这样,红学几十年,几代人,无休无止地在这些稀有的史料上翻来覆去,这也是我将红学戏称为 “车轱辘话” 的原因。引用俞平伯先生的话就是“越研究越糊涂”了 。


可能有的朋友注意到了,这篇短文没有象以往的一样,从介绍人物开始,再介绍他的诗文。到现在为止,我只是介绍了张宜泉的四首诗和红学家的解读。我还没有介绍谁是张宜泉。这并不是因为这次我想标新立异,真正的原因,可能又回到了我们以前提到过的考红的无奈。这次的无奈是---这个被红学家们极为看重的四首“涉曹”诗的作者,或者仅仅是和曹雪芹同时却默默无闻;或着他和曹雪芹根本就不生活在同一时代!


有关张宜泉的文献很少,由恩华编的 《八旗艺文篇目》 上介绍 《春柳堂诗稿》 时,同时介绍了作者张宜泉,仅仅几句话:名兴廉,字宜泉,镶黄旗人。嘉庆己卯(1819) 年中举。做过鹿港同知(官名) 。1867年死于任上。和1764年离世的曹雪芹相比,整整差了100年!考虑到和曹雪芹交往时应有的年龄,他就是再长寿,也不能活过一百二、三十岁吧! 而且是还要做官做到一百二、三十岁!鸥阳健以此对新红学派打假,一些红学家辩解说,一定是两个同名的人,而后人在刊印他们的诗文时,将二人混成一个人了。您说,这红学是不是“越研究越糊涂” 了。


fatguy732011-03-16 18:15:54
“越研究越糊涂” 正是“红学”的魅力所在。什么都一清二楚的,就没有啥可研究的了。:)
加州花坊2011-03-16 22:13:14
我想大概知道就不错了,好像已经到了很费脑子的地步了。
龙坡居士2011-03-16 23:25:19
哇,史兄对红楼梦太有研究了。。。。
五味七色2011-03-16 23:41:10
佩服地 看。。。
挥一挥手2011-03-17 00:53:37
中国文人喜欢在前人名作名画上题跋写诗以留名,这恐怕是造成红学难搞得局面.如这姓张的,凭什么他写这诗啊.
大坐家2011-03-17 10:28:36
扑朔迷离,益增好奇。
史迷2011-03-17 18:32:55
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而言,“大概知道”真的很不错了:))
史迷2011-03-17 18:34:58
庞雄真是红学的知音:)真庞雄也:))
史迷2011-03-17 18:37:19
把你绕迷糊了?阿弥陀佛:)我自己早就绕迷糊了:)
史迷2011-03-17 18:38:45
希望能看出"五味七色“:))
史迷2011-03-17 18:41:03
可能是”追星“吧:)挥兄好!
史迷2011-03-17 18:42:56
红学的扑簌迷离,可能很多年以后,也不会改变。问好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