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情趣杂谈
黄杨兄将北京话的趣味把握的得真棒--那相声,要不是繁荣“娼”盛--那一个字,今年就可以上央视的春晚。就这,那个准他上演的地方政府的官员,是个“实事求是”的好领导!值得敬佩!
北京话的趣味,不是北京人,也能享受,那节奏,那词汇,那独特的腔和韵--既使一个幼儿园的小孩--讲起故事来,都可以引人入胜。
我的上海老朋友感慨过:为啥我们流行的话"老懂经""老克勒""拉三"---北京流行不起来,而他们的流行语言---大腕啦,大款拉,忽悠啦,侃啦。。。我说,岂止上海?--在纽约的唐人街,叫喊小卖得多了,可是,就一个北京大婶生意特好,她用的是北京快板:问--搭拉--问!(那个)问-搭拉-问!(那个)。。。呵呵。老外听了,有中国特色,华侨听了,有亲切感----能不“问”吗?
话又说回来,老一辈的相声艺术家语言学家侯宝林---他懂得上海语言的趣味何在。他不但不像时下的一些北京相声演员老将北京以外的语言当笑料--他老人家还特地学了上海话中的普普通通流露出来的江南温柔舒适感----大师的气度就是不一样。
所以说--各地语言都有它的情趣。只不过,六百年的京城文化成了主流,要是广州是六百年的京城,我看打开电视都将是“以嘎海中国电视台革新们”---“有毛搞错啊!”。。。。
方言的趣味,有时,还非得在本地才发挥的淋漓至尽。
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女售票员和男性乘客对骂:。。。什么样的裤衩我没见过?!
-----我到过的地方不算少了,可这么精彩的语言,还没听到过!
类似的,淮北话有一句。
当不想和对方再说下去---你给我算了吧----太斯文了,没力度。
他们就两个字:也熊--吧!
如果是朋友,可以笑着说,不会生气。有一天,知青小高不耐烦农村小姑娘和他缠着玩,顺口说:你也熊吧---
呵呵--闯祸了,小姑娘马上眼泪飚了出来!--这个“熊”字,没结婚的女性是决不会说的。
我开头说黄扬的文章“棒”--现在,男女老少都说这字了,可是,老北京告诉我,当他第一次听到女孩说这个“棒”字,他呆住了:原来,那是说,男人那玩意---给憋尿憋得、或是兴奋状态----后来成了男人自吹的词。
80年代初,我大哥来香港探亲,他是我家唯一的大学生,性格和我完全相反,斯文,优雅,理性,--书读得多就是不一样。在一起没几天,他老是用一个词作感叹:吆--“塞根“!
我问他,这是新上海话?好像代替了“厉害”“节棍“?
他说,是的,不过,来自做爱的用词---男人将自己的宝贝“塞”到对方“根”部的意思。
--在上海,男女老少,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都当流行语用了。那时我才相信,中国是真的开放了。
斯文秀雅的网友李太太,那天在走廊说他的老师叫“阿乌”----
不知道她是否知道,这两个字,原来也不适合女人说的,或者说,不适合良家妇女在公共场合说。
“阿乌”--原自“阿乌卵冒充金刚钻”--北京话就是说“银洋蜡头枪当作铁金刚”(黄扬兄侯兄请指教!)
讥笑那些老吹自己是性强人其实是性无能的男人--慢慢演变成讥笑好吹,自以为是的人,渐渐的,包括了“不怎么样的”男人--但是,没有人这样形容一个女性。
李太太只说了两个字就打住,可见李太太是个好修养的上海新女性。
当一个人自鸣得意,得意忘形的时候。冷不防有人给他一个警示或是讥讽,淮北人有句话我非常喜欢:
----笑吧,笑个不露齿看看?!(----嘿嘿--有点难度吧?)
香港人,对不知羞耻,不理常识又自以为是的人,有两个字,讲完这两个字,基本上不会再说下去。
----戆居!(ang --gue 都读下声)
----当有人在电视上说,因为没有塑胶子弹,所以用了真枪弹----全香港电视机前的人都吐出这两个字。如果是男人说出口,还可以变成“戆睾”--那是更上一城楼的语气,言者爽朗,有一泻千里之快!
有趣的是,如果女人说男人“戆居居”--有“傻呵呵--傻得有点可爱的意思”---有部日本长寿电影“男人之苦”--香港人就译成“男人四十戆居居”。
讲起翻译,方言的翻译非常难。
苏州吴语有两千年历史,百年前写的吴语小说《海上花》鲁迅和张爱玲都喜欢,张还把它翻译成国语,可是,就是流行不起来。
苏州话有自己的特点。比方说:
杀千刀--那是来自非常残忍的刑法--凌迟----将犯罪的人脱光衣服装在渔网里吊起来,然后,将渔网露出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慢慢折磨而死。
可是,苏州女人常常笑眯眯的咬着薄薄的嘴唇用“杀千刀”这词来“骂”自己的老公或是情人----我看,不要等到第三刀--哪个男人不投降?
“杀千刀”--能翻译成“kill you by 1000 cut --or-- my dear?"吗?
有个人站在高楼想自杀,要往下跳,下面围观的苏州人都会说:--乃么勿(fe)好哉!(这下不好了!)
当那个人跳下来,躺在地上了,他们都会说:---乃么好哉!(这下可好了!)
(什么地方的人会这么“幸灾乐祸”的说话?)
阿城的小说语言非常精炼独特,他阅书阅人同样广泛通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对方言的情趣无法直译无法替代--有过非常深刻的体验:
90年代初,他自美国,回到上海,看到夜总会大门口展示着穿着暴露的歌舞女演员彩色照片,他大近视,走近橱窗看看上海改革开放新气象,背后传来上海男人嘲笑:---乡下宁,当心看到闭里跑勿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