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从新闻中读到,北京的六环路建成通车。该路全长188公里,贯通8个区县,和北京对外放射性的十条高速公路都有接口。读后的感慨是:真是个了不起的工程。
至此,北京的城市快速道路,完成了从二环到六环的扩展。从太座带回的全新交通旅游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二环到六环的五个框框:从里到外,一个比一个大,从市中心扩展到郊区,甚至到了当年的远郊区。我想,大概不能再建七环,再向外扩大了。因为再大,就大出北京,进天津了。大的超出了想象,就回过头来看看小的;因为我更感兴趣的,是北京的老城。
图中最里面的一环是二环路;二环内,是老城区,是真正老北京们生活战斗的地方。二环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把北京老城墙拆除建地铁后,在地铁上新建的环形路,基本上沿着当年北京城墙的走向。所以,如果城墙还在,就不会有现在的二环。问题是,既然是沿城墙修的第一条环路,为什么把路定名为二环,而不是一环呢?北京有没有一环?在哪呢?
在北京城区内,特别是内城,确实存在一个或几个环路,尽管无人把它定名为一环。它是以故宫为中心,以南北和东西严格对称的四条大街形成的环路。先看最靠近故宫的。
从天安门前的长安街沿红墙向西几百米,有一座带有三座拱门的街口(对面就是新建的那个大鸡蛋,国家歌舞大剧院),叫南长街。由街口向北,过西华门(故宫西门,也是我家所在),就是北长街。走过北长街,就走到故宫的北端。再向东拐,是景山前街。街一侧是故宫护城河,一侧是三座门和景山公园。中点在故宫后门和景山前门。继续向东,走完路的另一半后,向南拐,是北池子大街。它和北长街平行、等长,在故宫的东侧。北池子和南池相接的地方,是东华门,故宫的东门。再往南走,就是南池子大街,和南长街等长、平行。离大街南口不远,有明清两朝皇家档案馆,叫皇史宬,知道的人不多。等穿过街南端的另一个三座拱门后,就回到天安门东侧的长安街。右拐往西,走过与从天安门到南长街相等的路,就回到了初始的天安门。
这是北京街道最里面、最中心的一环。它只包括了故宫、护城河、端门天安门,中山公园和文化宫,还有为数很少的民居。实际上它就是皇宫的一条隔离带。从交通、商业、城市发展看,把它定义为北京的一环路,显然很有局限性。事实上,也没有人这样做。更多的老北京,甚至不知道这几条街的具体所在;我知道,因为我的家、我的中小学都在这个环路上;因为我在这个环路上曾经生活过十五年。
我小的时候,北京有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叫“4路环行”。它远远早过“二环路”这个概念,应该是北京环路概念的始祖。它所行进的街道,是北京城内很著名和繁华的大街,是方方正正的一条环形路。如果,真要在老城区内划出一条对交通,商业,文化、民居都有重要影响的环路,非它莫属。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市政设计者们才把拆城墙后的环城路,定名为二环。
让我们还是以天安门为始点,沿“4路环行”的线路,看看它能否称得起北京第一环的美名。
4路环行有天安门这一站。沿长安街往西,经过南长街,六部口,到西单。长安街是北京最中心、最重要的街道:西边这一侧,有人大会堂,中山公园,中南海,电报大楼;西单则是北京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从西单往北到西四,又一个商业中心。如果到了西四就立刻往东,会遇到中南海和北海,在扩建北海大桥前,道路并不畅通。所以,“4路环行”就沿西四北大街继续向北,到平安里后,再向东行。这条路是现在的平安大道的一部分。途经厂桥、什刹海、北海后门、地安门西大街,就进入了东城区。地安门内外大街在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上,往南一公里到景山公园后门,那时的北京少年宫就在那。小时候,没少去;小学四五年级时,是少年宫图书馆的学生管理员,一周至少去一次。沿地安门大街往北一公里,是鼓楼和钟楼,货真价实的北京名胜,老北京没人不知道的。地安门外大街上有什刹海的进出口。从后门桥边的小路往西,就到了什刹海东岸。王府、名人故居不提也罢,那个<烤肉季>和“银锭观山”,一直是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
进了东城,这环行通地安门东大街,接上“张自忠路”,取名为纪念抗战的民族英雄。这条长街两侧多住北京的富商。老北京关于北京人分布的歌谣中“南贫北富,东贵西贱”的北富和东贵,就和是这个地区有关。比较著名的,段祺瑞的执政府和孙中山病逝时的居所,都在这条街上。从这条大街,在东四北大街向南拐,就进入了北京另一条著名的商业文化主街,穿过东四,一直到东单。
东四到东单,和西四到西单一样,是老北京从南到北的又一条商业大街。东四附近的隆福寺街,是在当时最具有北京民俗文化的民居商业区,那里的小吃店,个个充满着北京风味,很多小点,别处吃不着。那时我父亲周末回家,最喜欢的去处,就是隆福寺:奔那的很多旧书店去的。过了金鱼胡同东口,就进入了东单地区。东单不同于其它商业中心的地方,在于它靠近东交民巷___当年外国使领馆所在地,所以它散发着一种“洋”气。这个地区没有像北京五大商场(西单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东四人民市场和地安门百货商场)那样规模的大商店,也没有前门大栅栏那样的名店群,却占据了北京商业重地的一席,原因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特色。现在人们给东单起名叫银街,是有历史渊源的。记得小时候过年节,总要到大菜市场买些“高档”货。那时有西单东单两个著名的菜市场,母亲总是说,去西单买吧,东单的贵。要说在国家统一牌价时都敢贵卖,现在还能不滚滚银流?
东单路口就在长安街上。往东一站路,北京火车站:从1959年建成后,北京的大门非它莫数。“4路环行”是从东单路口往西的:第一站,王府井,我想用不着介绍了,没人不知道那儿。接下来,右手边是老北京饭店,曾是北京最高档次的酒店兼国宾馆;左手是国家的几个大部。第二站,就接到了天安门的红墙边:右手是南河沿和南池子;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红墙内有条小河,叫菖蒲河。河边是少见的乡村自然风光,身处其境,真不相信闹市近在咫尺。左边就是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小时候红领巾过队日,没少往这儿跑。不是在馆内听讲解,就是在馆外草坪上拔野草劳动----怎么算也是根红苗正了。
再往前走,回到天安门广场。两个公园,中山公园和文化宫;两座大楼,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一个纪念碑,碑后面是松树林和大草地。后来,成了伟人的纪念堂。往南几步路,就是前门和前门外大街:老北京的魂。
转了一圈,看得出这条环路囊括了北京市区最重要的去处,应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北京的“一环”。不知什么原因,这个“4路环行”在文革中停开了。以后,再用4路这个名字,跑的却是沿长安街从东到西的路。年轻一些的和新到北京的人,大多都不知它的存在。但“4路环行”不开了,并不意味着环路消失。在北京日益向外发展的今天,这条环路的商业、历史和人文特色,更显得宝贵。我在想,北京的旅游当局,能否像世界其它著名的大城市一样,开一个市区名胜的旅游:也弄它他一些双层巴士,沿老“4路环行”的路线,专人导游解说,随时上下游客,定名“北京一环游”,准卖座!
我呐,就免费转让这个专利了,算是一个老北京对故土的“贡献”好了。
更多文章在我的博客“红痴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