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圈里论英雄,
煮酒千杯贺金庸。
老少争睹侠侣传,
雅俗共赏武林功。
花边无意成经典,
神算有心埋卷宗。
峨冠方方遮皓首,
西湖豪气照天冲!
1,“花边无意成经典”,说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家都知道,金庸当年在明报副刊发表连载故事,初衷只是为了增加报纸发行量,不料一炮而红,不但自己籍以成名,而且使过去不入流的武侠小说也步入大雅之堂,成为被多数文人学士们欣然接受的真正文学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预见,金庸的小说将会在中文圈中流传百年,和水浒一样成为经典。“花边”一词出自鲁迅对自己副刊杂文的自嘲称呼“花边文学”。因为这类文章往往以花边为框。
2,“神算有心埋卷宗。”除了在明报发表小说外,金庸还亲自撰写社评,而且比对小说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当时正是大陆风云变幻,扑朔迷离的文革年代,金庸在社评中也对大陆政局和人事发展进行了大胆的预言,其精确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神算”。而金庸在这方面的成就却少为人知,尤其不为我们大陆的读者所熟悉。这里只举其中较为出名的例子,即对林彪和江青命运的预测。
1967年底,林彪已是中国政坛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针对一封部队官兵给林彪的决心书,金庸在一篇名为“林彪渐露跋扈像”的社评中写道:“这是震主和挟主之行,什么时候毛泽东赫然震怒,再来造林彪一反,亦非奇事。”
以后不久,金庸又在一篇“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的社评中,更进一步预言林彪没有好下场,将死无葬身之地。真是“一语成谶”,分毫不差。
针对人们对其预言精准的好奇,金庸自己说道:“我写社评时,我说林彪一定垮台,那时他是最威风的时候,我的观点,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接班人基本上都没有好结果,汉武帝手刃自己的太子,康熙皇帝这样厉害,太子的收场也不过如此,当直接威胁到权力时,接班人都没有好下场。”
对江青的预言也一样准确精彩。当她在中国政坛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时候,金庸却在一篇名为“不知往哪儿躲”的社评中说:“推测在毛泽东去世后,江青很快就会被逮捕甚至被处死,”“江青目前权势熏天,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但毛泽东一旦逝世,江青就不知往哪儿躲了,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
现在事过境迁,有人可能会认为做这样的预测很容易,实际上是看人挑担不吃力。想想当年有多少元老重臣,文官武将就是因为看走了眼,才上了贼船站错队,搭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包括像胡乔木,乔冠华这样的才子高人。很可惜他们只读两报一刊,不愿或不能读明报,否则也许能躲过一劫。一笑。
那么,除了金庸有旁观者清的有利条件之外,什么是金庸神算的秘诀呢?
第一是出自他丰富的历史知识。金庸熟读历史,尤其是《资治通鉴》。他说:“《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的。”“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
其次是来自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一位与金庸关系密切的老友写道:“利己之心的确是人类禀赋之自然也。查先生当年在《明报》天天写社评议论世局国事,有口皆碑,不少人都想知道他判断政情为什么都那么准。查先生私底下总爱说,人总是自私的,推测个人或政府的用心和行动,必须推己及人,先从其自私的角度衡量其得失,然后判断其下一步之举措,一定不会离题太远,这话大有道理。”
3,“峨冠方方遮皓首,西湖豪气照天冲!”金庸先生终于在八十六岁的高龄如愿以偿地戴上了博士方帽。但他为什么要在耄耋之年突然决定要读博士,却很令人费解。是否和他在浙江大学不成功的博导经历有关,也不得而知。这并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恰恰相反,在大多数同龄人颐养天年,“坐以待毙”的时候,金庸先生还能这样使气用性,争强好胜,才真正是性情中人,也更符合我心目中的大侠风范。结句中用“豪气”,而不用“怒气”,更不用“鸟气”,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4,注解中的引文部分均出自傅国涌先生的《金庸传》。如有错误,请以原著为准,并在此致谢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