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校园里高高的白杨发出了新芽.苹果树也结出了粉嫩的花苞.
学校组织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部的学生们去郊外植树.这是每年例行的为期一周的劳动课.也是同学们异常高兴的日子.除了不用读书,天天在野外嬉戏,还能有大人们为每天的野餐准备的比平日家里伙食稍好的干粮,什么糖包子葱油饼之类.
班里以小组为单位,男生们挖树坑,女生们埋树苗.阿鲁木江显然比其他男生能干,挖的树坑又快又好.苹把他从这个组调到那个组,又从那个组调到这个组.每个小组都欢迎他来帮忙.显然,他很激动,很兴奋,干的满头大汗,衣服脱得只剩下一件汗衫.
午餐时,大家拿出各自的干粮围坐在一起.苹打开她的饭盒, “嗯,真香!” 她夸张地吸吸鼻子.大家伸头一看,除了个大花卷外,竟然还有几块红烧猪肉!------那可是个只有在过年过节才有定量供应肉的年代啊!她周围聚着几个叽叽喳喳的女生,说着有关肉的话题,不知怎么就说起了维吾尔族人不吃猪肉的习俗.
“哼,他?我就不相信他不吃.”苹皱皱眉站起来,走到不远处的阿鲁木江旁, “阿鲁木江,你今天表现好,给你个奖励.”说着,把一块红烧肉放到他正在啃的馕上.
也许,在他的记忆中,班长苹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对他如此器重,如此友善.他有点不好意思的,在众目睽睽下,一口就把那块红烧猪肉放进了嘴里.了还没嚼两下,一下觉着不对,怔怔地看着苹,苹终于忍不住笑起来, “对了,是猪肉.”
只见阿鲁木江一口吐掉口中的残渣,干呕着,干嚎着,难受万分.
“欧,阿鲁木江吃猪肉,欧, 阿鲁木江吃猪肉.”一些同学起哄着围上去.可怜的阿鲁木江一把摔掉手中剩的半块馕,涨红着脸,一边在原地转着圈走,一边带着哭腔说, “我没吃猪肉!我没吃猪肉!”
苹见他的狼狈样,笑得都弯了腰,但她好象还不过瘾, “你就吃了猪肉!你就吃了猪肉!你们全家都吃猪肉!”
他,突然发疯一样扑向苹,一下子把她按进了一个树坑 ……呼啦,大家都围了上去,有几个胆大的男女同学撕扯踢打着他,也有几个大叫着 “老师!老师!” . 乱成一团.
乱哄哄中,我呆呆地坐在一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甚至为自己是吃猪肉的苹的同类而羞愧万分. 我把脸深深的埋在双腿上.……
许多年过去了,我都能清楚地想起这一幕,还有当时的心情.
也许,对没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小孩子来讲,远不明白嘲笑一个维吾尔人吃猪肉对他意味着什么.可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明知这于人是件屈辱难耐,痛苦不堪的事,小小的孩子却仍要强施予人,并此为快乐?
我已记不得那场闹剧是如何结束的了。只是,从那天起,我不再和苹讲一句话,而阿鲁木江也再没有来上学了。
再遇见他,已是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的傍晚。
想起那次相遇真是令人难堪.当时,我已是一个羞涩的少女了.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一种风气,每到秋收后,城里的孩子总是三五成群的出城,到大田去捡拾地里可能还残剩下的庄稼.最近的大田就是那个阿鲁木江的二队。有时是拾玉米,有时是捡黄豆,有时是捡葵花.城里人乐此不疲,土地的主人却对此不悦,每每总有不大不小的冲突发生。
见着他时,我就是在拾玉米的地里.而他在一匹高头大马上.
他本是来赶马车运玉米秸的,远远地看见拾玉米的孩子,喊叫着,策马而来。刚开始,我并没认出他。只是,他骑在马上绕着大家转圈,一言不发时,我才注意到,他正在盯着我的那双眼睛非常熟悉,不知不觉轻声叫出"阿鲁木江".我突然觉得在此时此地遇见他,真恨不的有个地缝能钻进去。
他也认出了我,他笑了,一脸灿烂.即而高叫一声,扬鞭而去。
在我的尴尬还未退尽,大家还在纷纷议论,庆幸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时,他又奔驰而来.他在我身边勒马停住,弯下腰把一大捆玉米放在我面前.很不好意思的嘟嚷了一句“你的.”就疾驰而去.马蹄扬起的一道尘土,纷纷扬扬……
不远处,那个村子传来几声狗叫,袅袅的炊烟在美丽的夕阳下静谧着.
他比以前高大帅气多了,可纯朴如初,善良如初.
高中毕业那年夏天,学校组织夏令营去了天山牧场。
在那儿遇到了一场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木卡姆”。
维吾尔人是个想唱就唱,想哭就哭的民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似乎随时随地都可唱可跳。
可“木卡姆”这种来自草原大漠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音乐套曲是维吾尔人一种极其隆重的仪式。唱完全套要用近二十个小时。所以不是轻易能碰上的。
那夜让我永远难忘。
广袤的夜空洒满如碎钻般的星星。以后的岁月,我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么美丽的星空了。那夜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繁星璀璨。
不远处闪动着篝火,天地间只有“木卡姆”。它时而高亢激越如撕云裂帛,时而低沉迂回,如诉如泣;也许是诉说,也许是呼唤,无论喜怒哀乐都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你又不知这挚烈的情绪是从何而来,又向何去。。。。。
夜风中,听着他们那直逼天际又沁人心腑的发自灵魂的歌乐声,我突然想起了阿鲁木江,想起了他那次在追悼会上的哀嚎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