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孙2010-12-06 20:46:06


衰老与对待衰老的态度——老人问题再探

·李 昶·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一天成长,每日每日变老。人们的寿命,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保健的飞速发展,也越来越长。而老人问题,也就更明显地摆在了社会和大众的面前。老人问题,在现代社会,只会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人们,尤其是活得累的人,觉得一天一天像蜗牛爬。其实,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昔日王侯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是一种对人生飞逝的感慨。人总会走向老年,如果有幸还能活到那一天的话。

而我们都遇见过,有不少的老人,是越活越精神,是越老越智慧。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不少的老人,是越活越在心理和行为上,像个小孩子。似乎人是在倒着长,退化了。先提示一句,这里后者多半是大脑在逐步萎缩的表现。

按照现代基因遗传学的理论,人的一生,基本上是由于基因给编码编好了的。意即:一个人生命的长短,如果不出意外变故,大致的寿命年限,是按遗传基因编好的程序来存在。我是基本上相信这种理论的。其实,很有一些人,最终得上的导致生命结束的病或因素,经常是这个家庭或家族先人他人已经得过的病,或者是由具有致命性质的同一因素而引发。

按照这种理论,遗传的因素,就是具有相当的决定作用。长寿的家族中的人,往往就有长寿的可能。而一些主要疾病,往往也可能有遗传或传染的成份。不少的人,最后走向生命的终结,也可能就是其父母死亡的同一原因。

我是仔细地观察过我所认识的一些老人。而我同时也认识到:其实,后天的因素,对于一位老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

看看邓小平及许多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八九十岁了,他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曾经和现在,还在实质性地引导着一个国家。

又比如,拿我家里来说,我的舅妈,现今七十多岁了,还在搞研究,带研究生和出书。我继母八十多岁了,还在写书出书。她们都是人活得十分精神,思维敏捷,逻辑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感到生活充实。

我和太太,有一位很好的美国老人朋友,Lennihan先生。他曾经是美国一家很大的石油公司的高层主管。曾经在我们是穷学生时,他通过教会,听说我们需要帮助。他于是主动打电话到我就读的大学,说要接我们去他家免费居住。我们就搬了过去,大家后来成了好朋友,包括与他的家人。他人年近七十退休。退休后,忙个不停,干起了木匠活。他去买旧房,自己和另一位雇请的人,一起搞装修。搞好一栋,就捐给慈善机构。这些年,他一直干这件事,房子先后捐了几栋。他一直精神很好,觉得生活充实,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有用。他人很善良。正是中国人说的:“仁者寿。”

也就是说,心中有个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心地善良,看问题正面,少了成天的牢骚抱怨,少了一触即发的脾气,可以正面促使体内的内分泌向良性方面互动,有助于心身的健康。

我同时也见过其他一些老人,六七十岁退休以后,就基本不行了。除了不少的病痛外,有的还患上老年性痴呆。有的在智力、心态、行为上,迅速向儿童期逆转。言行都越来越像个小孩子。同时,脾气、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我也仔细在想,在分析。不能说,那些到了老年,智力退化的人,就是那些曾经在中年、青年期,不怎么用脑的人。因为,有些曾经十分聪颖的科学家,他们到了老年,也罹患上了老年性痴呆症。

再仔细分析一下这类人。其中,有些人曾在年轻、中年时,有过情绪上的长期郁抑。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青年、中年时期,长期患过忧郁症的人,到了老年,{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比起正常人群,可能要高出好些个百分点。另外,大脑的萎缩及钙化,也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有的人大脑里怎么积累了那么多的钙,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记忆力的迅速衰退,也可能与大脑的萎缩有关,但前提是没有外在因素(如药物、创伤、特定心理压力等)的影响下。

同时,因为一个人,二十到二十五岁左右,大脑容量到达最高峰。从约三十岁起,一小部分大脑细胞开始逐步衰退、衰老、死亡。人的年纪越大,大脑细胞的衰变死亡越快。(注:这是我在约二十年前读书时学到的,不知道近年来在大脑研究领域内的新知识,如有误差,诚请原谅。)而大脑细胞是不像身体上其他的细胞组织,是不能再生替换的。

造物者造人,是很精细的。如果大脑细胞能像人体其他细胞一样,约每五年左右替换一次,人类是不可能有文明文化的。因为文明的演进,知识智慧技术的积累,是需要大脑细胞具有长期的记忆储存功能的。

话说回来。老年人到老年,其衰老程度的速度,虽说与遗传基因编码有关,但同时,也与一个人一生所树立起来的精神状态有一定关系。

贾荷达(Jahoda)教授,早于1958年,就提出过正面阳光的精神状态,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她提出了六条标准:1)。正面的自我态度;2)。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3)。个性人格的整合;4)。自主自立;5)。正确评估现实;6)。对其生存环境的把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成长期,以及后来中年期,如果心态个性发展比较正面比较好,到了老年,人的各方面的状况,可能就会好一些。

研究人员也发现,老年人的忧郁症,是很大的问题。而老年人的忧郁症的发生,与自我评估自我的现存价值,即我还是否有用,别人怎么看待我的衰老以及对我的态度,是否孤独,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老年大脑血管的退化,也与生存环境,尤其是居住环境中的人的多少,是否孤独,是否有交流等,有着联系。

而老人的精神方面出问题,可能也与自我怜悯、孤独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等,有着关系。而身体的疾病,丧偶,忧郁,焦虑,不安全感,婚姻及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满,难以调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缺乏教育,等等,也与一个老人是否能接纳自己的衰老程度有密切关系。

同时,一个老年人的衰老程度,也与中青年时期是否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关系。还有,也与对健康的知识了解和保健手段有关系。

总之,说了这么多,我要想说明的核心观点是:虽然一个人的衰老程度与速度,以及寿命长短,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遗传基因编码编好了的;但是,还是有许多人为的因素,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去力争有些改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保健、体育锻炼、和比较阳光的心态,是少些抱怨牢骚不满意,是活到老,学到老,力所能及的干到老的那种对生活生命的态度。一个老人,往往是在其还觉得自己还有用,还能发挥力所能及的余热时,在还觉得生命生活充实时,他/她的衰老程度与速度,似乎就会减慢些。

以上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晓雨12010-12-07 00:36:47
多动动对老人一定是有益的,俺娘87了,还又买又烧,精神得很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