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bulls2018-12-29 18:49:45

作者:刘晓

 

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明清两朝帝王在这里祭天、祈谷、祈雨。图为祈年殿。(公有领域)

 

古人认为天灾的始末与君王的德行息息相关,历史上最有名的“汤祷桑林”讲述的就是商朝的汤王为了百姓献身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商汤朝开始不久,发生了一场旱灾,持续了七年。持续的旱灾使河干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庄稼无收、白骨遍野。为了使天帝解除旱灾,商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天天派人举行祭礼,祈求天帝除旱下雨。这就是“郊祭”。

在奉上牛、羊、猪、狗等家畜的牺牲后,史官遵从商汤之命,向上天祷告,检讨了六条过失:“是不是因我们的王政事无节制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贿贪污?是不是因小人谗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扰政事?是不是宫室修得太大太美?为何还不快快下雨呢?”但祷告没有得到上天的回应,天帝依旧没有赐福降雨。

干旱持续到第七年的时候,商汤命史宫们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了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了祭坛,他亲自率领伊尹等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但是祭祀之后也未见下雨,商汤就命史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祭祀时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作牺牲。商汤于是决定将自己奉献给天帝。

因桀无道,大旱七年,成汤祈祷于桑林。(公有领域)

商汤命人架起柴堆,然后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掉,沐浴洁身后,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没有才能,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祷告完毕,汤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点火,突然乌云四合,大风骤起,人们望眼欲穿的大雨突然而至。人们认定这是汤的为民牺牲的信念感动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事实上,关于古代祈雨的情况,先秦文献多有记载。据《神农求雨书》记载,春夏两季久旱不雨,如果旱情发生在东方,则由儿童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南方,则由壮年舞蹈求雨;如发生在西方,则由老人舞蹈求雨;如发生在北方,亦由老人舞之求雨,均以龙为标帜。这大概是舞龙求雨的由来。

古代祈雨,均以龙为标帜。这大概是舞龙求雨的由来。(Fotolia)

《周礼春官?宗伯下》中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注:音‘与’)。”即如果大旱,掌管群巫的司巫要率领大家,要在雩祭时跳舞。具体形式现在不得而知。

“雩祭”通常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也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一般在夏历四月。“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冬天因为已是农闲,所以没有旱灾的忧虑。

《礼记?月令》中称,雩祭之礼,天子、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称为“大雩”;诸侯雩于境内山川,称为“雩”。大雩在南郊之旁筑坛,如北京的天坛。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包括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可以说,从先秦到清朝,历朝帝王都有过祈雨的经历。如根据明朝的《大明会典》记录,1585年,当年天下大旱无雨,连井里都没水了。万历皇帝亲率4,000多名文武官员到天坛祈雨。万历皇帝在祷词中称,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时也是贪官污吏克剥小民,冒犯天和,所以才招致干旱。他一定要改弦更张,斥退恶人,推行仁政。

清朝的皇帝也不例外。最早记载的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其前往天坛祈雨,仪式完毕,顺治帝尚未回宫,天即下起了大雨。于是,顺治帝在这一年定制,“以岁旱躬祷郊坛”。康熙帝即位后,承袭了其父雩祭之礼,除了“常雩”,还有“因旱而雩”,就是只要出现旱情,就亲往天坛,为苍生祈福。

清朝《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记述了康熙帝与皇子们和大臣谈及自己祈雨的情况。(公有领域)

清朝《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记述了康熙帝与皇子们和大臣谈及自己祈雨的情况:“京师初夏,几乎每年都缺少雨泽。朕临御五十六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所以每到秋天收成时,庄稼都是成熟而饱满。有一年,曾因大旱,朕在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每天只吃清淡的食物,不碰盐酱。到了第四日,徒步到天坛虔诚祈祷。忽然间油云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宫后,水满雨靴,衣尽沾湿。”

康熙不仅自己祈雨,有时也会令礼部和地方官员祈雨。康熙五十五年春,直隶地区遇到大旱,巡幸热河的康熙皇帝遂令礼部祈雨。数天后,康熙帝又接连得到各直省未曾遇雨的奏报,心中愈益焦急,再度寄发谕旨,命在京大学士、九卿等虔行祈祷。后来,那些在祈雨中懈怠的官员,大多数被康熙帝革职。

到了乾隆皇帝即位后,他仿照唐代雩祭礼制制定了“龙现而雩”和“大雩”之制。此后,每年“龙现而雩”之礼,历朝皇帝均遵制奉行,未有特殊原因,比如国丧、疾病等,都亲自诣坛行礼,历百余年而没有改变。至于大雩礼,整个清代只举行过两次,分别于乾隆二十四年和道光十二年举行。

无疑,帝王祈雨的结果,亦是上天对“受命于天”的帝王是否施行仁政、是否秉承天意、是否能虔心意识到错误改正的回应,这难道不是对当今主政者的警示吗?@*#

参考书目:
1. 《中国民俗文化?礼仪》
2. 《清圣祖实录》
3.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4. 《艺文类聚》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