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青草2018-12-30 03:15:54

打标签是自古以来中西方学者们研读哲学经典的一个共同的方式,而中西方学者在打标签的过程中也共享着同一特点,那就是:越是没读懂越是要打标签,打上标签后让自己得到一个读懂了安慰,同时也让后人可以跟着自己来混。

不知何时老子的传世名著《道德经》被打上了“清静无为”这四个字的标签,但肯定不会太晚,估摸着有小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年可是一个很不短的时间呀。

给哲学文章打标签的一个害处就是误导后来的读者。如果给《道德经》打上“清静无为”这四个字的标签对后人理解《道德经》无害,那么当然就不必在乎是否有人来打这样的标签,毕竟从《道德经》里面确实可以读出“清静无为”的意思来。但是,如果这个标签与对后人理解《道德经》造成误导,那么就不能把它看作一个完全无害的标签了。

给《道德经》打上“清静无为”的标签的最大害处在于误导了过去两千来年里的无数读者把老子写《道德经》的意图曲解为撰写一部修身养性的或者为人处世的励志书,近代以来甚至还有人因此琢磨着把《道德经》作为厚黑学的基础课本来研读出如何坑蒙拐骗的名堂来。其实,尽管《道德经》中包含了修身养性,社会伦理,以及自然百态的内容,它既不是一部专讲修身养性的书,也不是一部特为讨论社会伦理而写的书,更不是一部所谓的自然哲学的书。

《道德经》是一部关于道与德的特性的书!

有人说《道德经》一词不是老子给出的,而是后人给那本书起的名。如果真是那样,那个为《道德经》起名的人显然要比今天把《道德经》当作是所谓的以“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为主题的修身养性论述社会自然的经典的那些所谓国学大师们对该书的理解要深刻的多。

今天市面上流行的自韩非子河上公以来的所有解读《道德经》的版本没有一个(除了本人早先发表的解读之外)正确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有那些成千上万个用古汉语或白话文或英法德日俄西班牙等等语言解读《道德经》的人都没有把《道德经》当作是研讨道与德的著作,而是硬要从中挖出或是修身养性,或是论述社会伦理,或是探究自然的秘技来。由这一点来看,至少市面上流行版本的作者们肯定没有一个是将该书起名为《道德经》的人,如果老子确实没有给该书起名的话。

也正因为那些成千上万个译者在“清静无为”这个标签的误导下没有把《道德经》看作是研讨道与德的特性的专著,才使得今天居然流行着一种说法:《道德经》没有完整的结构,是彼此无关的散文的集合,甚至有人还用“警句的杂烩”这么恶心的词来形容《道德经》。

那么《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到底说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它对研读《道德经》那么重要呢?

其实,第二十八章与其它章一样不过是讨论道与德的特性而已。但是,二十八章的一个特点使得它对于正确解读《道德经》有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不像其它章那样地容易用社会伦理或修身养性或论及自然特性来唬弄过去。任何没有从专门研讨道与德的特点的角度来解读二十八章的译文都会显得不伦不类,这就是为什么市面上流行的成千上万个各种文字的解读《道德经》的版本(除本人的解读外,可惜本人解读还没有那么流行)都显得不伦不类的原因!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讨论的是生命的延续(或循环)的唯一方式是通过繁殖与养育,在这个基础上,文明社会的运作也可持续不断,因此那就是道以常德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循环的方式。老子更在二十八章中指出那是生命(及文明)循环的唯一方式,生命的任何载体都是暂时的,都在死后归于完全的无(这与西方哲学的纯无是一回事,并不像今天的一些所谓哲学大师们言之灼灼地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的纯无概念那样)。

所以说,《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告诉我们尽管今天老子被很多人立牌膜拜,他生前是一个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根本不相信死后还有生命之说。

所以说,凡是没有读懂《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就没有读懂《道德经》,而如今我还没有见到除本人之外任何一个人读懂了《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所以也就不得不非常遗憾地宣布迄今为止市面上的成千上万个解读《道德经》的人,从韩非子河上公往下数,没看到一人读懂了《道德经》。

今后如果有谁张口说《道德经》的主题就是清静无为,那么诸位读者朋友们马上就可以知道他/她根本不懂《道德经》。关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详细解读过程可参考本人的《解密老子道德经(上)》(ISBN:9781456729325),以及本博客的相关文章(上网查慕容青草解密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即可)

至于《道德经》中含有的修身养性社会伦理自然百态的道理,那都是老子对道与德的具体表现的论述。所以,这里可以套用一句华人圈里熟悉的话,叫做要想读懂《道德经》,就要知道:道德是个纲,纲举目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