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bbccddwxc2020-01-03 18:27:34

再刷一刷存在感.

我们这一生,从我们还是一个婴儿开始,我们是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去认识这个世界的?简单的来说,我们用眼睛去看影像,用耳朵去听声音,用鼻子去闻香臭,用舌头去尝味道,用身体去感觉触压冷热痛,当然还需要意识心来帮忙我们思考分辨。譬如说,为什么我们能够见到这一只手,那是因为我们有眼睛,也就是有眼根,如果我们的眼根损坏了,是个瞎子,那我们就看不见了。有了眼根就够吗?还不够,还要有色尘,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手上有光,手反射的灯光,这个灯光、这个光就进到了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才看得见。不信的话,只要把灯一关掉,我们是不是就看不见了?手上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然后穿过眼角膜,穿过水晶体,穿过水样液,最后投射在视网膜上,层层的穿过,然后进到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它成像--读过国中生物学的人都晓得,我们眼底的影像是倒立的影像。也就是说,各位看到的这一只手,在各位的眼睛上其实是一个倒立的手。然后这个影像再透过神经把它转成电波,再一路传到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中才会有这一只手的影像。在这边不妨问问大家:“那到底我们脑中所看到的这一只手,看到的是外面的光?还是眼睛里的光?还是神经里的电波?到底我们看到的手是看到哪一个?”所以也就是说,要有色尘,要有眼根,然后就产生了眼识来分别。

  这样子就够了吗?不够,还要有意识的配合,帮我们去分辨,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譬如说,如果今天我们心里在想事情,想到了出神了,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有眼根、有色尘,眼睛睁得大大的,看著这一只手,但是我们心中却没有看见,因为“心不在焉”,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看没有到”。这就是因为虽然眼睛有在看,可是我们的意识没有在分辨这个影像。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东西,需要眼识还要再加上意识。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就不断的使用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或者我们反过来讲,请大家想想看,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有没有哪一个经验、哪一个境界不是用这六个识来完成的?想想看,没有嘛!有人可能会说:“有有有,我那一天看到一个东西,可是不是用眼识和意识看到的。”或者“我听到一个声音,但是不是用耳识、意识听到的。”想一想看,这一句话有没有问题?“我看到一个东西”,既然看到了那就是眼识的境界;“我听到了一个声音”,那就是什么?耳识的境界嘛;而且“我”知道“我看见”了,“我”知道“我听到”了,这个本身就是意识的境界。有人比较聪明,他说:“那我作梦的时候,我所看到的东西,那不就是意识境界?”对,因为在作梦的时候,是纯粹的意识境界。自己的意识在想来想去,还是不超过意识的功能。所以我们从小到大、生生世世都在这个六个识的境界里面。



  众生的境界,就是在这六个识当中。这仍然在六识境界中,这是“有生”;既然是有生之法,那就会是“有灭”的一天。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子的,一直一直都住在自己的六识境界中,从来没有一刻离开过。用意识心的分别思量,去配合前五识的功能,所以我们的世界就产生了。每个众生其实是住在自己的六识所建筑的世界当中,把这个东西当作是真实的。所有五识的境界,都需要意识来配合分辨。如果没有意识的人,譬如说,如果我们昏迷不醒,那就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六识的关键在于意识,用意识来贯穿整个世界;没有意识就没有了自己,就没有了理性,也就没有了世界,就什么都不用谈了。因此西方的哲学家,一般可能都同意一句话,叫作“我思故我在”,“我”要存在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我的意识。当然深究起来, 你不思的时候 (你处于前六识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等时),在别人眼里你还是存在的。

  我们来看看《成唯识论》怎么说:“五俱意识,同五所缘……。意不定与五受同故,于偏注境起一受故。”(《成唯识论》卷五)是说与五识共同生起的意识,它跟五识是识取共同的对象。意识也不一定和五识的感受相同。譬如说泡温泉,我们泡下去的时候呢会觉得:“好烫啊!好烫啊!”可是我们心中却会说:“好啊!烫啊!烫啊!烫得好啊!烫得很高兴啊!烫得很舒服啊!”虽然我们的身识觉得烫,但是意识却觉得很舒服,这叫作“意识不一定跟五识的感受相同”。当意识专注于五识中的某一识,就跟著那个识专注那个对象,生起了跟那个识相同的这个感受。譬如说,当我们牙齿痛的时候,这时候呢,如果我们专注在我们的牙上,过一会儿,我们就会觉得真的很痛;反过来讲,如果当我们牙齿痛的时候,我们把心转到别的地方,让我们的意识,譬如说专注于电视上好笑的节目,这时候就似乎忘掉了牙疼,甚至会跟著电视里面的情节一起在那边笑,等到了广告来的时候,又回到我们的牙齿上,于是我们又觉得:“呜!好痛啊!好痛啊!”所以六识之中,意识是主,前五识是辅助意识、帮助意识完成境界。

  可是意识的本身,也是虚妄有生有灭法。例如佛在《中阿含经》里面明白的说到:“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中阿含经》卷五十四)意思是说,意识它本身是由意根触法尘所出生的,就好像眼根触色尘生眼识,耳根触声尘生耳识,如果没有眼根或者没有色尘,就不会有眼识出生。同理,意根触法尘生意识,意识也只是被人家出生的法,它不是常住的法,也不是清净的法,更不是不变之法。这也就是 佛在《中阿含经》里面说的: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阿难!此六识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识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生行梵行。】(《中阿含经》卷二十一)

  意思是说,佛交代阿难说:“阿难啊!我为你说了六识身的法,六识身有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舌识、意识。阿难啊!这样的一个六识身的法,你应当为年轻的、年少的比丘,把这个法交给他们。如果你能够为这些年少的比丘教他们六识身的法,这一些年少的比丘就能够得到安隐,能够得到大利,得到安乐,身心就不会烦热,于是终生都可以行清净的梵行。”如果我们能把这六个识的本质现前的观察清楚,就能够得到安乐,心就不会再为这样的六尘法、六识法而烦恼。

  总结一下,意识心的境界,是有生之法,是有灭之法,

  眼根触色尘生眼识,耳根触声尘生耳识……乃至于意根触法尘生意识。眼根、色尘、眼识这三个东西,是互相依靠在一起的--没有眼根,眼识也就不存在,色尘也就没有意义;没有色尘,则眼根就失去了作用,眼识也就不会生起;如果没有眼识的话呢,另外的这两个条件,也都变成没有意义之法。眼根、尘、识三个绑在一起,这叫作“束芦之法”。比方说,我们在高中的时候上军训课操枪,下课的时候教官会要我们三个人一组,把三把枪互相靠在一起、站在一起变成一束,然后这一束当中的三把枪就把它编号叫作A1、A2、A3,可是这三把枪里面只要有一把枪倒下来,另外的两把枪也会跟著倒下来,这时候这整束的枪就解散了,就不会再有这什么A1、A2、A3的差别了。根、尘、识三个也是一样的,互相依靠而存在,根、尘、识绑在一起成为一束,一个聚合。所以在众生的世界里面,我们的眼睛,眼的这一聚法里面,有色尘、有眼根、有眼识;耳的这一聚法里面,有声尘、有耳根、有耳识;依此类推,到了意的这一聚法里面,有意根、有法尘、有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总共有六聚,每一聚法里面都有根、尘、识三个法,所以总共是六乘以三,有十八个法,也就是十八种功能,又叫作十八个界。每一个界都靠著根、尘、识三者和合,才有它的作用,才能够存在,所以每一个界本身,都是相对待之法,不是真实常存之法。也就是说,这样的六识,这样的十八个界,没有一个是无生无灭的真自性弥陀(真我)。

 

所以,我们的修行方式:第一个、要告诉大家正确的知见一定要建立起来,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心——真实的心,不是想象的心,那个心就叫作如来藏,又叫第八识,又叫阿赖耶识,或者叫真如,或者叫本来面目或真我,这个很多名字。那先相信这一点,然后再要相信我们的意识心不是真的我;这一点很不容易突破,绝大部分的这个学佛人都没有走出这一个陷阱的。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我就是我啊!怎么还有分不一样的我?

所以都落在这陷阱里面出不来!所以,也就是佛法里面我们讲这个修解脱道第一个就断我见。断我见是断什么我见呢?意识心的我。所以从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儿讲:“我思故我在。”那个就是意识心;你透过这个方式,你是找不到你的真我的!

所以我们的修法是:先要有这样的智慧知见,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不是意识心,意识心会生会灭的;然后,有了正确知见以后,你要去找他,那要有定力。但是这个定力,不是一般在那边坐了一念不生啦,那个又落入了那个陷阱里面去了;而是要去要深层的定。这个定,我们的方式是用这种透过一种无相念佛的功夫,来训练这种动中的定力;因为佛陀(或你的真我)是没有形像的,因为《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想一个相;而这个是很深层的,而且是动中的,你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维系着忆佛的这个念。

这当然是要练,要作到无相的功夫。当这个定力作好的时候,进一步可以到更深的层次。

这是第三个步骤。

我们就可以来看话头。所谓话头啊,就是一句话的前头;比方说“谁在念佛”,我们讲出来的时候已经在话尾了!这个忆念都还没有开始之前的前头,先把它压在—按在—那个地方,然后看住那个地方,叫作看话头;那是更深的定力。所以有了这样很深层的定力,然后有正确的知见,再加上福德;不能说还在做一些亏损人的事情,没有这个福德来支撑。所以有这三个条件,然后有善知识的导引,就有机会找到自己的本心。

那究竟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去修这样一个过程,对我们来讲有什么样的好处或益处吗?不然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心思去先放空自己,然后练定力,最后还要达到一个更高深层的层次呢?

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我们在世是不是就是吃喝玩乐,过完一生?

但是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这个生命的实相对每一个人都绝对公平,我们都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面临这一世的结束。所以为什么佛法里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生命实相,这都有原因的。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有轮回?那下一世会到哪儿?精神难道就会灭掉?

我们想想看,是不是我们都活在我们的感官世界里面,我们有没有离开我们的感官世界去认识这个世界呢?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乃至于我们的身体感触到的,以及我们意识所能了知到的,这个在佛法里面就称前六识—眼、耳、鼻、舌、身以及意识,这个就叫作前面六识,这个就是我们人所认识的世界。所以那个史提夫霍金他写的《大设计》这一本书里面,就点出了―我们都活在我们的感官世界里面,真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感官世界所能够了解的样态。那真的世界是什么呢?佛法里面就告诉我们,生命的实相就隐藏在我们的感官的后面,也就讲我们前面六识后面,还有第七识跟第八识。第七识就是我们讲意根,也就是西方所探求的是不是有一个“潜意识”,我们很多行为,这些行为发出来,后面它主导的力量是什么?我们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第七识,也就是我们叫“意根”―意识的根。意根在佛法里面讲,它说“意根触法尘生意识”,所以意识是由意根接触了法尘以后产生出来的,他是会生会灭的。但是一般学佛人,都落在用意识心上去学,所以就本末倒置。那个如来藏他有什么功能呢?他就是执藏我们所有累世以来的我们所有的这个习气的种子,一世一世,我们的各种烦恼的习气的种子,都帮我们执藏起来。

累世以来、无量世以来、超大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超大的数据库,以及我们的业种,包括我们这一世又新造的这个我们身口意行所造的业行,把我们的业种储藏起来,他如实地来执行因果律。

其实还是由自己所造的业行,如来藏只是忠实地执行。

非常忠实,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我们在禅宗史上第五祖,就是六祖慧能的师父,叫作五祖弘忍。他就讲说:“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也就是你没有找到他,你学法只是外门在修。我们只是想象他修,找到了以后才发现,啊!我有一个不生不灭,真正在那个地方,可以亲证到。

这时候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你就知道,其实你对这些世间的这一切会看得很淡,生死看得很淡。但是会看到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你会想一世一世的来把这个法传给大家,让大家知道生命的实相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佛法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先找到,然后才去修行才会有用,不然就落在意识层次。

《长阿含经》里面, 迦叶童女说:“古时候曾经有一个梵志,他有一个儿子,他们是属于事火的婆罗门,有一次他要出远门,就交代这个孩子说:‘我要出远门,我们有这个火,你要把它照顾好,不要让它熄灭,因为这是我们要遵守的戒律。’结果这个梵志就出远门去了。然后这个小孩子照顾了这个火,可是因为贪玩,有一天就忘了去补充这个燃料,没有去补充木材,结果那个火就熄掉了;那个小孩子看到火熄掉之后就很紧张啊,就想要去把火点起来,可是他却去吹那个灰、那个灰烬,想要把火吹起来,结果吹一吹,火还是不会生起来;然后他就想要说:‘那我赶快拿斧头把它劈,因为木头既然能够生火,那表示它有火性在里面,我就劈它让它出生火啊!’结果劈的时候还是没有火。那小孩子说:‘那没有火,好,那我就把它放在这个臼里面去捶它,看能不能把它捶出火来。’结果捶了半天还是没有火,所以这小孩子就很沮丧啊。后来这个梵志回来,就看到火怎么熄了,就问这个小孩子说:‘你怎么火熄了没有把它生起来呢?’小孩子就说:‘我有啊!我用吹啊!吹这个灰也没有起来啊;我去砍这个木头,也没有生起火来啊;我乃至把它放在臼里面捶它,它也没有生起来,所以根本没有火啊,木材里面没有火啊!’那个梵志就跟这个小孩子说,他说:‘不是这样子,木头里面有火性,可是它不是这样子可以生起的,如果要生火呢,不是吹灰,也不是砍它,也不是去舂它,而是要钻木取火。来!你看!我钻木取火给你看。’然后就把火生起来了,然后生起来之后,就证明说这个木头里面的确有火。”

  那迦叶童女说完这个故事,其实也在说明一件事情,也就是说,火啊,在木头里面确实是有火性,可是这火性呢不是用磨的、也不是用砍的、也不是用舂的可以把它生火,而是要用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找出它的火性。这就譬喻说啊,我们每个人身中都有如来藏,可以成为因果轮回的主体,可是要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却不是用世间人的那种方法,不是作学问、也不是作科学研究,而是要采用佛法的方法,用修行的方法,然后在修行中要相信佛菩萨的智慧,还有禅师的方法,就可以证得身中的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说,木头有火性,既然要取得木头中的火性,需要有方法,那么同样的,我们有情众生有第八识如来藏,也是要有方法才能够实证到祂。

  而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是要用实证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是要有种种的因缘,就像说要从木头里面取火出来的时候,也要有这个钻木的这个因缘,然后让它生热,然后热起来之后它出烟了,出烟之后还要继续加功用行,最后它才能够生起火啊。那同样的,我们要实证身中的第八识如来藏,也是要有同样的方法,要能够修集,要能够三归依、能够受持五戒、能够依善知识来修习正知正见,乃至依善知识的教导,能够建立种种的正见,相信有第八识如来藏;相信有第八识如来藏才在善知识的教导之下,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实证祂。

  所以弊宿婆罗门的这个故事,其实也在说明人不是断灭的,不是说死了就没有,而是还有识神、还有一个精神体。可是这个精神体的实证呢,却不是用世间一般的方法,而是要用佛法的方法、佛法的道理去实证,如果能够如实依据佛法的道理去实证的话,自然就可以证得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说佛法是具有实证科学精神的,是要讲究方法、讲究条件,这样子才能够真正来实证佛法,这样就可以了解真正佛法的本质是多么的具有科学的特征。

Shixiang摘编自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