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楔形文字有一种造字方法叫堆叠法。所谓堆叠法,简言之,就是将一个完整的字,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堆叠,而产生新的字。英文简称piling-up。细分起来,堆叠方式有四,最大堆叠次数为四。让我们结合实例具体说明,举例之前先做一点基础铺垫。 在苏美尔语里,一个字在不同读音下可以有不同意思,这一点与汉语相同。另外,一个字在不同前后缀支配下可以有不同意思,这一点与汉语不同大为,而且是造成一字多义的最大原因。为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让我们省去字义解释,聚焦于纯字形结构。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四种堆叠方式如下,
熟悉甲骨文的朋友, 言归正传,以上例子已经涵盖二次堆叠与四次堆叠,补充三次堆叠的例子如下, 有一个例外情况,作为数字, 苏美尔数字有多种堆叠方式,楔形化之前,有一种横写堆叠如下, |
苏美尔楔形数字 | 甲骨文数字 | 注释 |
![]() |
![]() |
1,一 |
![]() |
![]() |
2,二 |
![]() |
![]() |
3,三 |
![]() |
![]() |
4,四 |
![]() |
![]() ![]() |
5,五 |
![]() |
![]() |
6,六 |
![]() |
![]() |
7,七 |
![]() |
![]() |
8,八 |
![]() |
![]() |
9,九 |
![]() |
![]() ![]() ![]() |
10,十 |
![]() |
![]() |
20,廿(niàn) |
![]() |
![]() ![]() |
30,卅(sà) |
![]() |
![]() ![]() |
40,卌(xì) |
有意思的是,甲骨文数字一到五的堆叠方式竟与苏美尔楔形数字完全相同,十廿卅卌的字形也相去不远。熟悉甲骨文的朋友知道,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如,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古汉文字的造字方法概括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具体叙述如下,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没有提及堆叠造字法,大概划归其中的某一类了。不过,堆叠造字法在汉字里的出现率相当高,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熟悉汉语的人对此都不陌生。如, 二字的有, 三字的有, 还有四字的,
其实,多数堆叠字的字意演变大致有规律可循,堆叠造字法是否应该单独立项并不重要。有意思的是,它与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堆叠造字法如出一辙。更为奇特的是,很多字不仅形式相似,连内容都相同。对此,另有专文讨论。 |